穆青
摘 要: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涌现有力促使了公共艺术的创新和转型。本文阐述了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商业广场内的运用和特征,对公共艺术在迈入数字媒体艺术时代后的新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探讨城市商业广场的数字化媒体公共艺术与区域性空间,环境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动模式,并对其存在问题和不足加以思考。给城市公共艺术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商业广场;交互
1 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前世今生
科技与艺术是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艺术的表现需要通过技术媒介得以表现。而科技的发展同样需要艺术去普及。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艺术的视角和语言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科技的进步为艺术创作注入更多新的元素。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开始走向数字化。新媒体公共艺术可以理解为是以数字视频艺术、数字音频艺术、数字编码艺术、数字交互艺术、网络和通信艺术等技术为基础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给受众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所有感官上都能有所触及,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使受众观赏到作品,并且能够利用全身感官系统参与体验到公共艺术作品之中,甚至能通过自己的动作体验去创造或者改变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和艺术表现,这种双向影响的互动方式是传统的公共艺术无法比拟的。
2 城市商业广场
拿破仑曾说过,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最具人情味、最能够体现城市文化、最有利于审美和休闲放松的重要空间。也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公共空间环境,它既可以是单个大型建筑,也可以是由若干建筑群及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建筑组群,如百货商场、专业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地下商业空间等。作为城市广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广场通常都是位于经济比较繁华的地段,它为各种商业活动创造了社交空间。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商业广场也需要展现一个全新的形态。人们不仅追求物质水平上的满足,更加注重满足心理及精神上的需求,所以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对外部空间形式和内部文化内涵的继承,更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最全面的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特点,一个可以满足更多人的现代广场。
3 新媒体公共艺术走进城市商业广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设计师的艺术的语言与视角得到了开拓。新的媒体相适应的新的艺术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目前,新媒体艺术应用在商业广场中的类型不多。大多数作品都还只停留在试验性作品阶段,或是为商家的产品做宣传广告。所呈现的方式包括光雕艺术作品,装置作品,动画作品,视频艺术,互动投影艺术作品,体感互动作品,网络艺术,或者是综合性的艺术作品等。数字化媒体技术介入公共艺术使参与者与艺术品之间关系更明确,参与者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交流”达到完整。同时这些技术都赋予了公共艺术全新的意义,给城市商业广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国外,Interactive Urban Dance Projection(交互式城市舞蹈投影)就经常出现在欧洲的商业广场中,利用投影技术加上光雕技术,让广场中的游客可以任意舞动,并且可以将自己舞动身影投射到建筑墙面抑或是广场大屏幕上,所有的人可以一起互动,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北京三里屯village.拥有着成熟丰富的数字化媒体公共艺术。可以说到此的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行人无论处于商业中心什么位置都能够被数字化媒体公共艺术所吸引与影像。位于橙色大厅上方的超大型LED屏幕不间断播放各种视频与影像艺术作品,吸引位于前方广场上的购物者与游客行人注目观看。总的来说,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城市商业广场,让人们在逛街购物之余可以不断地和广场内的作品互动对话,公众能够真正参与融入公共艺术中,交流、接触、互动。而这种互动过程又被商家企业通过将其与商品图特性及价值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提高商家企业的设计情趣与艺术品位,从不同角度展示自身商品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艺术与商品结合的互动形式能够提高商家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文化艺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是商业价值的重要体现。
4 未来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公共艺术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凸显一个城市个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艺术家并不是被动地适应公众,他应该在充分研究了公众的需求后.以历史与文化为背景。找出最好的表达方式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做出符合公众根本利益的艺术方案去积极地影响公众,在与公众社会的对话和协作过程中。艺术家更不能为经济利益.放弃个人的责任,迎合低级趣味,降低艺术水准。这样新媒体艺术才将引领城市公共空间、增强大众参与性、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和助推城市生活审美化。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消费模式,整个城市的建设。让人人都是城市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参与都能改变城市内的艺术形式,丰富城市文化城市内涵。
参考文献:
[1]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策划时代丛书[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 鲍诗度.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6.
[4]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