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外来文化观与民族文化观

2014-08-08 16:14吴雪艳
学理论·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外来文化民族文化

吴雪艳

摘 要: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文化却并非如此。正如我们所见,在全球文化以铺天盖地气势滚滚而来之时,同时也给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带来了时尚潮流,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似乎世界就掌握在他们的拇指之间,大学生成为外来文化的“领潮人”和“风向标”。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根据我国长期的提倡基本文化政策又结合当代社会形势的特点,提出了“立”民族文化的观点。

关键词: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131-02

一、当代大学生的外来文化观与民族文化观

(一)外来文化观与民族文观的概念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的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外族文化[1]。外来文化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方式被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使之形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民族文化石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2]。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

在社会主义世界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比如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献哈达等习俗中都蕴藏着社会主义的内容,也同时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当代大学生的外来文化观

当代大学生,是“后现代”①的社会产物,他们就好比一个偌大的张力磁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他们孕育于现代主义并试图对现代主义做出超越。

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为世俗所推崇的今天,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冲突着,这使得不少大学生更加关注消费、追赶时髦,很难沉浸在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吃着同一样的洋快餐,向往着雷同的时尚休闲活动,大学生几乎按照同一模式过着貌似繁华热闹,实则个性丧失的生活。喜欢新鲜猎奇但对外来文化的实质只是略知一二,不能全面了解,也不能辩证的、历史的、批判的去借鉴和继承。他们把文化诉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致使当今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与审美情趣,言说方式与行为举止,呈现出许多反传统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在呈现新气象的同时失控。例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影片,搞笑诺贝尔奖,以及各种网络游戏,都在高校大学生中大行其道。

(三)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观

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观表现出以下特点。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了解不够,没有将文化思维转化为文化实际行动,这样就欠缺了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作用。哈韩哈日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能够理智看待问题,从现实出发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二、两种文化的优劣分析

(一)西方文化的优劣

首先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表现在易于根据实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侧重于理性;西方文化礼节仪式等形式简单,难度较小,易于操作且注重以人为本的精神。

其次是西方文化的劣势分析,西方文化偏重物质,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3],物质文化缺少精神的制约,败象显露。比如金钱政治,黑社会,贩毒,偷税,走私,色情,恐怖,恶霸,核竞争,同性恋,嬉皮士等,这些丑恶现象不仅泛滥,而且还被制造成商业文化以图赚钱,商业意识导致黑色文化的产生和泛滥,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悲剧。而且西方在崇高儒雅的背后也隐藏着极大的虚伪。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推崇天人合一,倡导内外兼修,讲究德行统一,即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流水之声可以养耳,清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4],这种方式就是其具体反映。由此,“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5]便成了中国古代先辈们摆脱世俗之义利望欲,超乎急名逞智的出事准则。讲求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但没有印度的禁欲思想。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人的“劣根性”,譬如过客心理,旁观心理,美言心理和奴性心理等。

(三)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传统文化的安全。西方文化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会慢慢侵蚀我们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理论上已经有人在为民族文化个性的消失做出论证,典型表现就是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的《文明的冲突》[6]。

第二,意识形态的安全。西方国家在一些论坛上制造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人权的论调。这种论调实质上是力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服务。其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文明一统全球而做理论上的论证,文明的冲突是暂时的,统一于西方才是永恒的[7]。

第三,产业文化的安全。在全球化竞争中,跨国文化产业集团能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迅速调节结构、开发产品,又能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资源和经营能力实现优化组合。这些强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冲击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文化观

(一)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曾为世界做出贡献

一部民族文化史就是一部民族成长过程的缩影,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风格、精神的精髓。在17至18世纪,“中国风”吹遍亚洲和欧洲,亚欧对中国文化的推崇达到了高潮[8]。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否定了昨天就等于否定了今天,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们过去的文化。

(二)對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要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来看待

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其结果:一方面摧毁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赖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形全盘西化,把资本主义当成救世良方,主张一概吸收,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里,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鱼目混珠。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都是腐蚀民族灵魂销蚀民族意志的精神“鸦片”。对待外来文化,要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的先生的态度,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9]。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夹杂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糟粕,例如封建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败坏民族风气,沉沦民族精神和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盘肯定就会把垃圾继承下去,影响我们的深入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只有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

四、继承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思路

(一)继承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形式

首先,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的形式。从形式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传统典籍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传统典籍文化指的是官方扶持的文化形式,是一种服务于国家统治和管理政治的文化。其中包括治国治民、皇朝统治、官僚统治管理论文和著作,如《论语》、《孟子》、《贞观政要》、《皇朝经世大典》等,还有《孙子》等兵书,也包括众多官僚或以官方名义编纂的史书和大量哲学和科技著作[10]。雅文化,属于人文文化形式,如诗文书画等。俗文化,常见的有民间口头传说、野史小说、民间艺术及工艺等。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包括人伦亲情、应酬交往、游戏休闲、起食饮居、婚丧嫁娶、年节时令、服饰装扮等等[11]。

其次,促进文化形式的创新。文化形式的创新主要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现代科技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二)继承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内容

第一,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宗法文化,农业文化和血缘文化。具体地内容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喜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第二,要创新文化内容。就是要在现有文化要素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公民,努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以原有内容为基石,激活文化产业。做大文化产业集团,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应对能力。做好做大“孔夫子”学校在全球的开办,推进我们的以“儒”文化委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陈炎.文明与文化[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梁媛,何宏丽.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现实意义[N].新闻与研究传播,2011-11-15.

[4]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13.

[5]冯天瑜.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6]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田媛媛.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5).

[8]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M].中华书局,2004.

[9]鲁迅.拿来主义·且介亭杂文[N].中华日报动向,1934-06-07.

[10]于翠玲.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1]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外来文化民族文化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