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川,陈 立,郭东风,白长新,吴 琴,胡双龙
(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格尔木 816000)
昆仑山地带野牦牛种群活动调查
杨应川,陈 立,郭东风,白长新,吴 琴,胡双龙
(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格尔木 816000)
对昆仑山野牦牛活动区域、生存状况以及野牦牛对家牦牛配种进行了调查,发现人类活动是野牦牛活动区域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而数量得到大量恢复是野牦牛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代体格高大,体质健壮,抗逆性强,表现出较强的杂交优势;并对野牦牛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和家牦牛改良提出保护资源、扩繁提高、发展产业等建议措施。
昆仑山;家牦牛;野牦牛;野血牦牛;种群活动;调查
野牦牛资源是青海高原特有野生动物资源,目前在牦牛复壮等方面利用较多,是动物资源库珍贵的遗传资源。因野牦牛对家牦牛配种的自然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和行政领导的重视,近年来家牦牛复壮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牛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行了大量投资发展牦牛产业。同时,野牦牛资源保护也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得知昆仑山野牦牛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有大量种群活动的情况下,笔者按照各自工作片区对昆仑山几个较近易到的野牦牛活动区域、生存状况以及野牦牛对家牦牛配种进行了调查,为保护和利用野牦牛资源提供信息,也为野牦牛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1.1 研究区域 以昆仑山西大滩延伸至野牛沟、东大滩延伸至秀沟、乌图美仁开木其、可可西里五道梁为观测区域。
1.2 研究方法 以昆仑山野牦牛主要活动区域为中心,对野牦牛群种群数量进行观测统计,分析昆仑山野牦牛活动情况及种群变化情况;以昆仑山西大滩牧区为基点,对牧户家牦牛与野牦牛配种所产后代数量、所占家牦牛总数比例进行统计,对其后代遗传性能、生产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为野牦牛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2.1 野牦牛的活动区域 野牦牛属于国家I级保护动物,昆仑山地带是野牦牛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据记载,昆仑山外缘及柴达木盆地也曾有大量野牦牛,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野牦牛栖息地锐减[1],生存空间和活动区域越来越小,趋于人际较少,海拔较高的地区,人类活动越频繁的地区则越少见到野牦牛,能见到的以落单或被种群离弃者,以年老体衰公牛为多。昆仑山野牦牛活动从东大滩(至西藏大沟、秀沟)、西大滩(包括野牛沟)、可可西里、乌图美仁山开木其呈线性分布(表1)。就昆仑山西大滩而言,基本在三道沟以上区域活动,二道沟以下基本无野牦牛,故一般情况下,在青藏公路沿线观测不到群体野牦牛的活动。
野牦牛多活动在4 000 km高山类型草地,较少出现在产草量较低的滩地。原因是调查区草场严重退化、沙化,4 500 km以上高山草地产草量相对滩地较高;呈现出海拔越高,人类活动越少,野牦牛活动越多的现象。野牦牛较少下山,雪天时,下山进入滩地觅食,在平坦地带可见大群活动。
表1 昆仑山区野牦牛活动区种群调查
注:每观测点均有大小不等种群,种群数量常有变化,此统计以观测常见种群形态为主。
2.2 野牦牛的生存状况 在未进行野牦牛保护前(20世纪80年代前),进入10~11月屠宰季节,对空胎母牛等进行扑杀,补充肉食品,数量锐减。20世纪90年代保护政策实行后,野牦牛种群数量逐步得到恢复,近几年数量剧增,10~80头野牦牛群是常见群,200头以上群也不少见,据反映乌图美仁山周边超大群较多,甚至可见1 000头超大群,总数近万头。
2.3 野牦牛遗传现象 野牦牛公牛3岁性成熟,9~11月是野牦牛的发情季节,野牦牛在发情季节交配后,母牦牛与公牦牛自然分开,各自组群牧草,来年到发情季节,又自然合群,进行交配,未达到性成熟公牛则随母牛群牧草,这是野牦牛与家牦牛区别之一。野牦牛对家牦牛进行配种是野牦牛优秀资源遗传的一种特殊形式。发情期,野牦牛闯入家牦牛群,常将家牦牛公牛驱逐出群,对家牦牛母牛进行配种,杂一代所占家牦牛群比例约在20%。西大滩野牦牛配种家牦牛主要在三道沟以上牧户,二道沟以下区域放牧牧户杂交后代少之又少(表2)。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一代面颊长、胸廓大、肩部凸起隆肉显著,野性强,比家牦牛具有更强更持续的奔跑、攀山、耐寒、耐粗饲性能。
调查发现,家牦牛母牛体格小,被野牦牛配种处于被动授配情况,家牦牛公牛常被赶出牛群。原因可能有:受人类活动影响,野牦牛种群数量减小,在野牦牛母牛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强大的野牦牛公牛发情得不到满足,因而对家牦牛进行配种;野牦牛雄牛3岁性成熟,发情期为9~11月,此时,公牛变得异常凶猛,经常发出求偶叫声,争偶现象十分激励,胜者常与数头到20余头母牛在一起,而败者则尾随群体司机交配,或离开群体另觅新欢。野牦牛公牛具有很强的雌性占领特征,但一旦被更加雄壮威猛的公牛代替,就脱离种群,因此在无交配机会的情况下,向家牦牛母牛进行外向型性交配。野牦牛是家牦牛的近祖[2],从这一点也足以说明野牦牛交配家牦牛存在的生理条件。调查表明,距西大滩300 km同属唐古拉山镇辖区的唐古拉山沱沱河地带,家牦牛被野牦牛配种现象则很少,其原因是沱沱河流域野牦牛现存种群数量少,种群小;沱沱河流域属于平原型草地,草场退化,产草量小,不适宜野牦牛生存;沱沱河流域草地类型为草甸草,适于藏野驴,而不适宜野牦牛采食。
表2 西大滩牧户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情况
因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一代驯服难度大,对家牦牛群带来很大困扰,大多数情况下,因对牦牛群管理不便,牧户对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一代在野血牦牛公牛犊长至2岁前后就将其出售,母牛犊则留群中,故西大滩野血牦牛以1/2野血为最主要遗传形式。毛色纯、性状好的售往省内大通牛场、天峻县、果洛、玉树等地,杂一代性状较差、利用价值不高者则进入肉食市场。
2.4 野牦牛与家牦牛的杂种优势 研究表明,野牦牛与家牦牛所产后代在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等方面均比家牦牛高,6月龄1/2野血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比同龄家牦牛平均高7.48%、7.93%、8.03%、9.04%、24.26%,差异显著[3],是复壮家牦牛的最自然最原始的方式,是获得更好遗传基因的间接方法。青海省大通、天峻等地对野血牦牛利用率非常高,产生了显著的牦牛复壮效应,经济效益也很可观。西大滩家牦牛母牛体高为106.31 cm,野牦牛公牛体高达137.54 cm,比大通野牦牛略高。大通野牦牛3岁公牛体高达134.83 cm,体斜长达135.20 cm[4],可见,昆仑山野血牦牛更好地体现了杂种优势[5],具有更好开发利用价值。
(1)人类活动是昆仑山野牦牛活动区域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但野牦牛数量正在恢复性增长,这是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的显著效应。但保护工作仍需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以昆仑山、可可西里为中心,扩大保护区域,提高保护效率。对西大滩延伸至野牛沟、东大滩延伸至秀沟、乌图美仁开木其、可可西里等此类区域进行保护性建设,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扩大野牦牛活动地域,为野牦牛种群恢复、增长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2)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代体格高大、体质健壮、抗逆性强,表现出较强的杂交优势。野牦牛是家牦牛获取最自然最原始最良好遗传基因途径之一,对家牦牛生产性能提高起到了显著作用,对保持家牦牛体格、耐寒耐粗等优良性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格尔木市比没有野牦牛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格尔木市启动牦牛复壮工程,通过项目联动资金,对昆仑山及其他活动区域野牦牛进行开发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要注重牦牛业特殊的自然规律,依靠科技,保护资源,扩繁提高,特出特色,发展产业[6]。要利用好野血家牦牛,进行组群,开展杂交一代与家牦牛、杂交一代互交繁育,从根本上遏制家牦牛生产性能下降趋势,增强生活力、抗逆性以及繁育、生长等,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遗传性能。乌图美仁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野牦牛资源和当地柴达木黄牛资源,在犏牛(即全州进行的三和牛)繁育上进行研究。
[1] 姚军,杨博辉,闫萍,等.中国野牦牛栖息地环境及种群行为分析[J].草原科学,2006(2):124-128.
[2] 陆中璘,李孔亮.中国野牦牛的分布、类型及利用[J].中国草食动物,2005(2):245-247.
[3] 尚有安,杨安圈,王照忠,等.野牦牛改良家牦牛的生产性能效果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1(5):31-32.
[4] 王伟.野牦牛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2):8-9.
[5] 信金伟,张成福,钟金城,等.西藏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J].中国牛业科学,2010(6):59-61.
[6] 闫萍,梁春年,郭宪,等.中国牦牛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9(S1):205-208.
杨应川(1971-),男,青海乐都人,高级兽医师,从事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2014-04-28
S 823.8+5
A
0517-6611(2014)15-046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