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Keira
前几日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懂得欣赏啤酒和咖啡的苦味,是味觉进化的第一步;懂得欣赏葡萄酒和烈酒错综复杂的香气和味道,则是味觉真正成熟的标志。”
人类对苦味本能上是抗拒的,苦味往往让人产生感官和心理上的不舒适。老一辈有一种很土的断奶方法,将苦蒿(一种味道极其苦的野草)捣碎涂在奶头上,再给婴儿哺乳,苦涩的滋味让婴儿拒食,不消几日便可断奶。充分说明人之初,对苦涩是抗拒的。“苦”字释义为古人吃过的草,苦涩难以下咽象征着有毒。人类幼儿时期的远古先民,对苦味的感知程度,往往攸关性命。
然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人类味觉的进化,苦味不但没有从人类的食物选择中被淘汰出局,反而在“酸、甜、苦、辣、咸”五大味觉中排名第三,稳稳的占了一席之地。给人们味觉体验带来不适的苦味,在一些食物和饮品中作为一剂调味,却赋予了它们一种低调而奢华的味觉体验。
喝啤酒是德国人每日的必修课。在慕尼黑和巴伐利亚地区盛行一句谚语:“有节制地一天喝一升,健康赛神仙。”德国人几乎是随时随地喝啤酒,德国各地几乎都有“啤酒公园”,各种酒馆、酒屋更是浩若星辰。慕尼黑是公认的“啤酒之都”,每年十月,人们倾巢而出,载歌载舞欢庆一场关于啤酒的盛会——“慕尼黑啤酒节”。
啤酒的苦味是其本身特有的属性之一。甚至可以说,不带有愉快而清爽的苦味的啤酒,不能称之为完美的啤酒。啤酒的苦味不是人工加入的,而是在酿造过程中浑然天成。啤酒生产必不可少的原辅料——啤酒花,学名蛇麻(Mumulus, lupulus), 又名霍布(Hop),为大麻科,草属多年蔓性草本植物。酒花是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其主要成分是草酮类(Humulones)或称α- 酸和蛇麻酮类(Lupulones)或称β- 酸,它们赋予啤酒苦的独特风味,同时杀死啤酒酿造过程中的乳酸菌和酪酸菌,抑制细菌的繁殖,防止浑浊,提高啤酒的贮存性。
作为一种消暑解渴的饮料,论刺激,碳酸饮料往往来得更强烈,论芳香,果汁饮品似乎更胜一筹。作为一种酒,啤酒不如白酒性烈,让人沉迷其中,不知所以;也不似红酒雍容,适宜浅酌低唱、烛光鬓影,不免曲高和寡。啤酒不会让人酩酊大醉,醉酒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微醺,既能体会腾云驾雾的飘然,又不至于迷糊误事。啤酒那一抹苦味,与味蕾亲密接触,产生了一种清凉、刺激的味觉,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咖啡中含有的主要苦味物质是生物碱中的咖啡碱。咖啡碱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缓解疲劳、有益消化、降低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的作用。法国人对咖啡的热衷已经到达偏执的地步,各式各样的咖啡店遍布大街小巷,喝咖啡之于法国人,不是一种业余的消遣,而是渗透到法国人的日常生活,如柴米油盐般自然。据称,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也是参战国之一,国内部分老百姓担心战争影响日用品供应,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此事惊动了电视台,当镜头对着手抱“紧缺物资”的顾客时,却发现他们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
茶叶、可可与咖啡并称“世界三大饮料”。茶叶被发现于中国,大约在2000年前作为饮料开始被饮用。巧克力让人欲罢不能的秘密在于其中含有的可可碱。可可碱能兴奋中枢神经、松弛肌肉、提高心律,会让人产生爱情降临的感觉。
仔细品味,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丝苦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饮品选择上这一点惊人的一致,对苦味的欣赏的确是一种奇特的饮食文化现象。酸甜苦辣咸交织而成的百味人生,少了苦怎么行。这苦,充斥着人间烟火的气息,喷薄着世俗生活的热情,赋予了现世的人生哲学,给予了人们一种奇特的味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