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村绝壁之上的守候

2014-08-08 17:31焦阳沉鱼银河摆渡
青年时代 2014年7期
关键词:郭亮钢钎绝壁

焦阳+++沉鱼++银河摆渡

山河莽苍苍,峭壁万山梁。郭亮村安静地坐落在崖上,道路盘桓,屋舍俨然。云涛浩荡在脚下,如潮水拍击着崖岸。窗外便是悬崖,只敢看对岸,静静守在山崖之上的人家小院。这里的房屋,都是石砌的,其他能想到的一切陈设物件,几乎都可以用石头来做。当地人说,石梯石楼石板房,石磨石碾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石桌石凳石头炕……

郭亮之名始于西汉

西汉末年,连年灾荒,加上地主和封建官府的剥削、压迫,导致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郭亮,率部分饥民揭竿而起,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郭亮,很快便形成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却因山高路险,皆以失败告终。后来,朝廷就采取封官许愿的手段加以利诱,当时郭亮手下有一将领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因寡不敌众,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实现了全体的安全转移。在悬崖上建村时,人们为纪念郭亮,便将村名取为“郭亮”。

太行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抵达郭亮村,必须要穿行太行大峡谷,峡谷绝壁的岩石呈红色,从沙窑乡汉寨坝顺天梯登崖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村子的绝壁路,曾是大山中唯一通往中原的古道,困扰着一代代山民,阻碍着郭亮人与外界的交流。天梯是由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岩壁上凿出来的石坑组成。直到本世纪70年代,山民打通了郭亮洞,人们才逐步废弃了这条几百年来的“热线”。现今的人们有意从天梯登顶,只是想领略一下先人险行的感觉。

红岩绝壁约有200米,耸直陡峭,像快斧整劈过一样,格调雄浑,令人生畏。头顶密布的乌云使峡谷更显磅礴大气,走在云梯上仰望山体无不被险峰所震慑,壁缝填满双眼。向上只能看到上一层石梯的底面,向下只见峡谷中水浪翻滚,涛声回荡,煞有不上不下之感。许多攀岩者都不专业,在许多极险崖段,全凭自己的胆识和四肢去解决。多处石板已掉落谷中,崖壁石缝里有许多小树和小草,它们都有一定的韧度,成为很好的“拉绳”,就这样提心吊胆,磨破双手,足足忙了大半天才能登顶。

放眼望去,黑色的浓云威压着大峡谷,云层遮没了阳光,使山显得阴暗,山的阴暗又进一步衬托出云的暗沉。云和山,就这样浑然一体,极目望去,也难以将这全景一眼览尽。绝壁长廊郭亮洞,蜿蜒盘旋,忽明忽暗,上下不一。洞壁有的整齐平坦,有的参差不齐,形状各异。站在峡谷对面万丈石壁上,静观郭亮洞,犹如石壁上的“机枪眼”。洞外瀑布成网状,洞下水潭碧绿诱人,悠闲的牛羊漫步在奇石、丛林之间。秋季,黄色的柿子、红色的山楂、绿色的核桃挂满枝头,好一派世外桃源之雅景。

绝壁之上质朴人家

质朴的石舍,淳朴的山民,有石磨石碾石头墙,石桌石凳石头炕,浑石到顶的农家庄院,一幢幢,一排排,依山顺势地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郭亮村位于太行绝壁之上,整个沙窑、南坪乡蜿蜒的绝壁构成了太行峡谷。天气好的时候,几十公里外都能看到人们在那太行山绝壁处直上直下的影子,太行山的峡谷花岗岩、砂页岩和石灰岩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侵蚀作用,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峻 岭峡谷。

自古以来村里唯一的对外通道就是那条在绝壁之上的古道,又陡又险,一不小心便会摔下山去,多数情况下,只有青壮年才能出村,村中有人生病,根本就没法运到外面去看病。那段时光里,郭亮人过得十分艰辛。

1972年,郭亮村的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决心打出一条通道。全村人卖掉山羊、山药,集资买来器材,选出十三个青年做为开山修路的主力,号称十三壮士。十三壮士每天只有少得可怜的伙食费,每日三餐是玉米粥、玉米饼和窝头野菜。郭亮人卖光了牲畜和成材的林木。全村的老老少少,无论男女都利用农闲外出打工,用所挣到的全部收入购买雷管、炸药等必需的材料。十三壮士腰系大绳凌空作业,钢钎凿赤岩、铁锤破岩壁、抡锤打钎放炮,炸出的岩渣全村人都来清理,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孩子,人人上工地,大岩块用力搬、挪、抬、翻、推至到崖下,小块装进筐、篓、篮子里,倾倒到崖下。

郭亮村周围的绝壁与太行山断层一样,属砂质沉积岩,硬度达8.3级,一支钢钎打10公分深就得重淬火,10公分炮眼8镑重的铁锤要打几千次。在整个开凿过程中共打坏了4000多个铁锤,消耗了12吨钢钎。郭亮村人民就这样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人力手工,历时五年,在绝壁中硬是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00余米的石洞,名曰“郭亮洞”。1977年5月1日,“郭亮洞”建成通车,为郭亮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也从此兴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人们终能一路车行入村。车开进半山腰,这条走廊伸出来,山道弯弯,崖石峭立,在漆黑的洞穴中,如北京的地铁隧道,当初是为了便于清排石碴的天窗,如今已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满目狰狞的石壁遗留着当年人们劳作之后的印迹。道路在光线的作用下呈现一条条奇异的光影变幻,很有宗教的神秘感。

山崖对面,也是直上直下的山崖地,山体就像被生生在这里被撕成两半,中间幽深的峡谷中有溪水流过的痕迹,不过早已干涸。对面就是山西的地界,有人在悠然地放羊,一山之隔,那一头却属于另一个省份。

1972年,郭亮村的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决心打出一条通道。全村人卖掉山羊、山药,集资买来器材,选出十三个青年做为开山修路的主力,号称十三壮士。十三壮士每天只有少得可怜的伙食费,每日三餐是玉米粥、玉米饼和窝头野菜。郭亮人卖光了牲畜和成材的林木。全村的老老少少,无论男女都利用农闲外出打工,用所挣到的全部收入购买雷管、炸药等必需的材料。十三壮士腰系大绳凌空作业,钢钎凿赤岩、铁锤破岩壁、抡锤打钎放炮,炸出的岩渣全村人都来清理,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孩子,人人上工地,大岩块用力搬、挪、抬、翻、推至到崖下,小块装进筐、篓、篮子里,倾倒到崖下。

郭亮村周围的绝壁与太行山断层一样,属砂质沉积岩,硬度达8.3级,一支钢钎打10公分深就得重淬火,10公分炮眼8镑重的铁锤要打几千次。在整个开凿过程中共打坏了4000多个铁锤,消耗了12吨钢钎。郭亮村人民就这样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人力手工,历时五年,在绝壁中硬是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00余米的石洞,名曰“郭亮洞”。1977年5月1日,“郭亮洞”建成通车,为郭亮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也从此兴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人们终能一路车行入村。车开进半山腰,这条走廊伸出来,山道弯弯,崖石峭立,在漆黑的洞穴中,如北京的地铁隧道,当初是为了便于清排石碴的天窗,如今已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满目狰狞的石壁遗留着当年人们劳作之后的印迹。道路在光线的作用下呈现一条条奇异的光影变幻,很有宗教的神秘感。

山崖对面,也是直上直下的山崖地,山体就像被生生在这里被撕成两半,中间幽深的峡谷中有溪水流过的痕迹,不过早已干涸。对面就是山西的地界,有人在悠然地放羊,一山之隔,那一头却属于另一个省份。

村旁的山涧里有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到了平缓的地方积成一汪小潭,因为过于清澈,人的倒影就清晰如照镜子一样。周围山高峡窄,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上面,更使得潭水发出幽蓝的光泽,一如秋日的晴空。峡谷里只能看见一线蓝天,而潭水中给出的蓝天似乎更宽大一些……村外还有一处废弃的小庙,庙里供着落满灰尘的关老爷,门外却有人新刷上了鲜艳的彩绘,令人忍俊不禁。不知道这座小庙在这里孤独地度过多少岁月,当年也必然是有过烟火鼎盛的时代。门口的老水车已经停转多时,被荒草簇拥着,等待着有人去注解它的年轮。

如今,公路通向外界,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不过郭亮村里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大都外出打工挣钱,而村中的老人则古风不改,守着这个老村落。老人很孤独,就像山顶上的树木享受不了应有的水分滋润,满目沧桑,但是他们的根扎得很深。

村中依山而建的民居有数十户,有的院落早已人去房空,一些农具和生活物件散落四处,纺车、旧式木箱、耧耙、锄头都在风吹雨淋之中,而村外的一排排饭店和旅舍正在加紧修建,准备迎接旅游旺季的到来,村里经营旅游业的人越来越多,目光都投注在爱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的城里人身上。也有的人顺着开凿出来的路离开郭亮村,去追求属于他们的都市生活……这条路所带给村里人的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当地人自己才知道。

猜你喜欢
郭亮钢钎绝壁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爱国岂能怕挂头 郭亮
郭亮:“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
钢钎静探设备的研制及其在输电线路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Tujia Masons
飞檐走壁
新型测量钢钎
——一款接地电阻测量钢钎的研制与应用
绝壁深洞引清泉
清流绝壁(书法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