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甘令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本文通过诱导学习"弱势群体",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非智力因素,优化教学结构等方法进行传授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探究性学习;非智力因素;优化教学结构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66-01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共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经过新课程教学尝试,使我在教学中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内心深处唤起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通过新课程的教学探索,在教学中得到以下几点经验:
1.让"弱势群体"走向自能发展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班中存在着较大的数学学习"弱势群体"。分析其成因在于这几个方面:(1)思维能力差,缺乏"悟";(2)思维惰性强,缺乏"活;(3)思维单一,缺乏广域性:(4)语言贫乏,缺乏转译力;(5)兴趣淡薄,缺乏参与性。
诚然,数学学习"弱势群体"的成因是多维的,如教学要求上实行"步调一致"、"一刀切"、"大锅煮";教学内容上盲目攀高求难;学生缺乏自能发展的时空;单元检测过频,容量过多,难度过大,解答过频,致使学生常考常败而体味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胜利的喜悦,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和苦恼心理。因此,我认为,要做好数学学习弱势群体"转化工作,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自能发展教育。
1.1知情交融——让"弱势群体"置身于民主性的"绿色教育生态环境"。愉悦的情感体验犹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样的土壤中,才会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在教学中,常常营造师生平等、互动、融洽的良好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鸿沟",淡化教学知识的神秘性,迎合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的个性特征,善于把教学过程演变为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1.2主体复归——让"弱势群体"的学习器官都有效地激活起来。没有学习主体的活跃思维,只靠教师机械地"剪切"、"复制"、'粘贴"、"格式化"是不可能产生鲜活的认知机体的。在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特点,我的做法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脑动起来,醒悟、回味、反思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创设"说题"形式和机会,允许学生七嘴八舌,甚至争论不休;让学生的手动起来,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卷一卷、做一做,增加学生直觉感观;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使学生置身于"数学再创造"的情境中。
1.3开放创新——让"弱势群体"顺利走上数学自能发展之"旅"。在教学方法上,我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性地对待数学命题和解题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现"春风不教一木枯"的素质教育为目标,信奉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更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善于捕捉"弱势群体"身上的"闪光点",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利用"鲇鱼效应"让"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结成帮扶对子,以增强他们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2.注重探究性学习
2.1为学生营造乐于探究学习的氛围。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经常设问答疑,尽力创设出"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的氛围。当学生对问题茫然时,适时启迪思路,指明思考方向;当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获得成功时,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对数学的学习会由最初的兴趣发展为情趣,进而发展为知趣。
2.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在探究性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究中认识客观世界。例如,在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课前用几何画板设计好有关内容,课时让学生上机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双击"动画"按钮让其运动,改变圆的位置,以便研究它们的位置关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地拖动,研究每一种位置关系时公共点的个数关系,并完成实验报告。
2.3突出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让数学具体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常给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融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汁",或把一些数学问题改成生活味很浓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直角三角形时,选用如下例子:在北半球某地有间朝南的房子,假定房檐离地面3米,窗台高80厘米,冬天太阳最低时,正午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是78度。若你是一名建筑师,要在夏天使太阳光进不了屋子,而在冬天让太阳最大可能地照进屋子,房檐应设计为多宽?怎样设计呢?针对这个有趣的实际生活问题,如何引导学生依据题中条件正确画出几何图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探究小组成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精心设计,反复修改,得出了最佳答案。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少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了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1挖掘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积极感受数学美。
3.2注重教法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在自学课本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中做到低起点、高要求,对后进生细致指导,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经常和他们进行问题探讨,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慢慢地学生就对教师产生了好感,进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其次,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通过点拔、提示、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