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复习课教学主线设计 提高科学课堂的实效性

2014-08-07 20:32戴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复习课

戴玲

摘 要:复习课是初中科学课堂的重要课型之一,是教师指导学生温习知识,强化知识,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并进行重新再建构的过程。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简单回顾,而缺少对知识间联系的探究;只注重解几道题,而缺少方法的梳理;只注重知识本身,而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显得沉闷,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也缺乏知识的灵活应用,导致复习效果不太理想,也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实效性的课堂一般都有较好的教学主线,有利于突出重点,把握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基于问题解决、方法梳理、知识建构这三种方法是常见的主线构建模式,通过日常课堂观摩和教学实践,发现上述三种模式确实有利于提升课堂实效。

关键词:复习课;主线设计;实效提升;基于问题解决;方法梳理;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02-03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是近期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对知识的记忆需要不断地进行重复性的巩固。因此,无论是单元结束还是阶段性的教学评估都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但是复习课又不同于新课,学生没有新课时的新鲜感,从而要求教师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复习课并不是无聊的新课压缩版,也不是炒冷饭似的旧知识的简单重复。一堂好的复习课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原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了知识结构,并能拓展视野,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抱着这样的目的,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中,认真探索了适于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用于提高科学课堂的实效性。

二、复习课主线设计的几种思路

课堂的“实效”就是真实有效,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实效课堂要求既重视教学设计的创意、理念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又重视课堂的生成和目标的达成。复习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弄懂原来不懂的东西、捡回遗忘了的东西、强化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应遵循实效性原则,要讲在关键处,练在薄弱和紧要处,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优质的课堂都与一条清晰的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主线领略知识海洋的无限风光,享受其中的乐趣。以下是几种适合复习课的主线设计思路。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他提倡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价值在于,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灌输教材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抽象的,遥远的,冷漠的知识没有好感,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所包含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经验,理解意义,获得真知。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有密切的传承关系。他所倡导的是把学习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协作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新课中学生已经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概念,复习课的出发点就应提高到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知识本身。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设计大的问题情境,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激活、唤醒、启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投入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

基于问题的学习基本过程包括:组织一个新的小组——开始一项新的问题—实施问题解决—汇报成果—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个过程中怎样确定“新问题”是一个难点。确定的新问题要求贴近生活,在解决过程中能做到关键知识重点复习,重点知识学会运用,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启发。

初中化学的酸碱盐重点知识很多,复习的时候老师很容易就陷入面面俱到中,按节来复习,每个知识点都重新再讲一遍练一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而学生们经过了新课学习又做了大量练习,当他们面对又一次简单重复的复习课时,往往就没有了学习欲望,只是被动地接受。杜威认为,在不积极的状态中,学习效率会很低。特别是新课掌握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如果授课教师能在复习中让他们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就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带动平时学得不好的同学一起进步。一条好的主线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专注的学习状态下能更高效地提取信息,并进行整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而基于问题解决的主线设计就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这章的复习可以这样开展:首先授课教师给出大的课题:酸雨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危害,如何降低酸雨(以硫酸为例)的酸性呢?这个新问题的给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不容易马上解决,所以,教师在设计中将这个大课题分为更具操作性的几个小课题,并串起整堂课的主线。问题1:教师出示一杯雨水,怎样检验这杯是不是酸雨呢?这个问题在新课教学中没有出现过,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并会马上提取有关信息来回答,比单纯地以提问方式复习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测定方法要好得多。问题2:经检测发现酸性很强,用什么方法能减弱这杯酸雨的酸性呢,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你的方法。这个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所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在组织新的小组前要考虑组员的性格、知识水平,注意合理搭配,以便于在活动中有不同的分工和角色,培养合作精神,并能够相互带动,互相补充。然后将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会暴露错误不足,也能展示优点亮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也会有重要的课堂生成,提升了课堂实效性。问题3:如何判断酸雨中的硫酸已经完全反应?这个问题在前一个的基础上进行,需要更强的分析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把握开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4:如果鱼塘中的水受到酸雨污染,下列哪些方案可行呢?方案一:倒入大量氢氧化钠,方案二:倒入大量碳酸钙,方案三:倒入大量氧化铜。这个问题是之前一些问题的实际应用,也是上述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即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降低酸雨的酸性。问题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有解决的愿望。问题的设置中教师考虑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所以用了方案选择的形式,降低了难度,能让程度一般的学生也能在这节课中体会到成就感。

这样,一个大问题就在一些小问题的铺垫下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只是平常教学中教师往往贪图省事,只是“教教材”,而没有真正用心于“用教材教”。我想只要教师细心分析教材内容,认真钻研知识点间的联系,关注社会科学技术环境方面的最新进展,最新事件就能找到适合课堂探讨,用所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对学生来说,教师日常如果多进行这样的训练,他们的脑海中就会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个框架,在学习其他内容的时候也会留意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真正做到由课堂延伸的课外,从而真正提升科学素养。

(二)建立模型,进行方法梳理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指出:“模型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察来的机理,吸取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做题。其中关键的原因是学生对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或者说是没能建立起与题目相对应的一个物理模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应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假说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帮助学生学会和习惯建立物理模型,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endprint

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难点,首先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问题的解决缺少一定的分析能力,其次浮力大小计算有三种方法,而且题目千变万化,学生对三套公式无从下手。教师在复习时仅注重知识点的简单回顾,对知识间联系及方法探究不够,导致学生缺乏知识的灵活应用,教学的时候也常常是出现一个题目解一个题目: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其中一个公式,代值计算。这个过程也往往拘泥于要用到的那个公式本身,而并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其他两种方法不能用,缺少深入分析使学生的思维障碍还在原处,他们自己独立面对题目时仍然无从下手。而且浮力中有很多具体的生活实例,如判断轮船装货卸货时浮力的大小,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汤圆在水中的沉浮,潜水艇的沉浮等看似很多的问题。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及刁钻的练习题,学生要搜索出有用的信息仍然具有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最简单的鸡蛋建立有关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模型,进而解决一堆问题。例如出示两幅图片,如何比较同一个鸡蛋在两种不同液体中(都是漂浮状态)受到的浮力大小?首先,比较三种求浮力大小的方法各具有怎样的“个性”,再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说明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选用状态法的原因以及不用其他两种方法的理由,学生就能初步学会利用公式分析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把这枚鸡蛋用思维的力量捏成密度计,判断在两种不同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谁大?再用思维的力量把这枚鸡蛋想象成一艘轮船,从大海驶向长江和从长江驶向大海浮力怎么变?这两个问题就是鸡蛋模型的类似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会比较了。当然也能用鸡蛋模型构建不同物体在同一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的判断,让学生学会分析汤圆、轮船装货卸货、潜水艇等问题。

因为模型是对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高度概括,所以当学生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常会想到用模型,进而通过类比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在试卷讲评课上,经常会听到教师这么抱怨,题目这么难,一节课也讲不了几道。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试卷中一些问题有意识地归为某一个模型,有目的地将这些题目归类后进行解决,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整体意识,那样就可以树立起解决难题的信心,更加亲近科学,从而大大提升课堂实效性。

(三)建构知识网络,进行概念梳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为了确立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生物复习课教学中就常常会用到知识建构的方法。在《地球上的生物》复习课中,授课教师通过问题:你能举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进行知识建构,具体是通过画概念图进行的。概念图(concept map)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在操作中,教师自己准备了学习卡,上面是稍笼统的概念。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陆生动物、陆生植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对非生物因素的适应(包括对光、温度、水分等的适应)、对生物因素的适应(包括对敌害、对有利生物的适应)。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写在便签纸上,然后将写好的便签纸有选择性地粘贴在学习卡的相应位置。教师制作结构,学生补上细节和具体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有序存储,并整体把握。通过概念图对知识的构建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方法等融会贯通为一个系统,对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提高综合素养有很强的推进作用。

在期末复习《生物的主要类群》中笔者尝试了课前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做整章的概念图,然后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在这个章节中的思维难点和知识重点,同时对其在概念图中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在复习课堂上对抽取的几幅经典作品让作者依图介绍复习,大家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甚至展示了自己所做的图,课后根据复习的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做的概念图进行修改或重新制作。

从初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概念图教学,学生从陌生到熟悉,通过教师的讲评练能简单地做概念图,当他们认识到这样的学习方法能给他们带来帮助时,就会类推到物理化学知识的梳理,成为学习的一种习惯,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三、讨论

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这条主线围绕教学重点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及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首尾,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上述三种课堂主线的搭建都是授课教师精心钻研教材的结果。在复习课前研究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习中的困难,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学主线。教学中的主线就像指引航向的指南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方向。他们会在问题情境中努力提取已有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并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中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思维的对话、观点的碰撞,呈现的课堂景象更是原生态的,贴近学生,亲切自然。当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中耳濡目染,锻炼能力,很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学习中进行迁移。他们会更留心于生活社会中的科学问题,学会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学会整理零碎的知识建立成知识网络。而这也正是实效课堂,正是作为教师想教给他们的学习本领。

Exploration of the Reviewing Class Desig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cience Class

DAI Ling

(Beilun Taihe School of Ningbo, Ningbo 315800, China)

Abstract:Reviewing cla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ess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 where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review knowledge, strengthen knowledge, deepen understanding, make knowledge systematic and re揠漀渀猀琀爀甀挀琀攀搀.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ers often focus on the simple review of knowledge point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solution of some problems, and lack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knowledge. It makes the class boring, and students less participate and lack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which causes poor reviewing effect and does not help to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 Effective class generally has a better teaching main line for outstanding key烠漀椀渀琀猀, grasp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 and letting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Among them, problem拠愀猀攀搀 learning, method summarizati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re the common models. Through daily class observ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three models ar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 efficiency.

Key words:reviewing class; teaching main line; class efficiency; problem拠愀猀攀搀 learning; method summarizati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复习课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