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国际大公司入校合作培养 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实践探索

2014-08-07 19:20魏兆胜张慧研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魏兆胜+张慧研+

摘 要: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国情不同,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教育必须立足于国情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走出一条适合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黑龙江工程学院引国际大公司入校,通过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校企研发中心等途径,创新了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引企入校;合作育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039-0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更高要求,世界各国在“回归工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新形势下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那些成功的教育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教育必须立足于国情,要打破封闭办学思维,树立主动适应企业需要、主动服务企业的开放理念;要在当前政策法规的制定及政府作用的发挥滞后于其发展需求的现实情况下,站在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谋划校企合作教育;要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不仅关注自身发展需要,而且要关心企业的发展诉求;要深入推进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

二、黑龙江工程学院“引企入校合作育人”的实践探索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工程学院针对我国国情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在校企合作中,牢固树立为行业企业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走出去”指依托与交通冶金等行业合作办学的历史传统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开展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教育。目前,学校与省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省测绘局等国内单位和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7个。同时,学校又大胆实施“请进来”战略,引国际大公司入校合作育人。特别是近十年来,学校加强了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美国通用电气、瑞士莱卡等十多个国际大公司入校合作,拓展和开辟了新的产学合作空间。通过校内校外产学结合,国内国外企业深入合作,构建了开放、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学校还在“大工程”背景下,对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建设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综合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工程实践训练中心。这些平台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为国际大公司入校合作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与国际大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的“引企入校,合作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学院“引企入校,合作育人”模式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黑龙江工程学院与日本丰田公司、德国博世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国际大公司合作,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电气技术培训中心”等多个培训中心。设有经国家六部委认定的汽车维修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经省教育厅认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制造与维修、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黑龙江省交通与物流紧缺人才培养牵头单位等多个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最早的项目之一是1997年学校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建的“丰田汽车维修培训中心(T-TEP)”(目前全国本科高校中的两个之一)。此项目由学校提供教学与实践场地、师资;组织实施在校学生定向培养和日常学习、实训与管理及就业导向;为企业提供员工定期培训、升级培训和企业发展技术顾问;研制新的实训设备等。企业提供最新产品和生产技术,最新示教设备、教辅材料和定期的师资培训及对师资的考核认定;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教学环境规范、教学内容规范、教学流程规范和考核标准,形成了校企一体、互惠共赢、紧密合作的新机制。

(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校与国际大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学校拥有“丰田T-TEP技术培训项目”、“卡特比勒宏图项目”、“博世汽车技术人才项目”等5个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学校在2006年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澳大利亚威斯特(中国)公司三方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宏图项目”,合作项目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每年经过考试招收二年级在校学生成立宏图项目班。项目班后续两年的培养方案,按企业需求双方共同定制。校内教学在威斯特工程机械培训中心和CAT实验室进行。教学采用独家开发的宏图项目培训专业课程、英文原版教材及相关教学软件,教师和学生被授权学习卡特彼勒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课程内容保持与卡特彼勒产品发展同步更新。由经过卡特彼勒公司培训与认证的教师讲授理论、指导实验,威斯特公司定期派工程师指导;校外实习在威斯特各维修基地进行,由1名技术工程师带2—3名学生顶岗实习,以现场见习维修工程师身份参与工程机械产品的维修服务。该项目凭借企业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以及在全球机构实习所带来的实践经验和企业所设置的独立实习课程,使学生高度适应市场要求。通过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学生较早就融入工程环境,在合作中学习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及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学校也疏通了到国际大公司的就业渠道,实现了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三)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

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拓展新的合作空间,学校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目前,学校与瑞士徕卡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等十余个国际大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了“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NI虚拟仪器实验室、GE-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等多个专业特色实验室。2007年学校测绘工程学院与瑞士徕卡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总值达1 000万元。此外,徕卡公司还捐建了GPS连续运行参考站,这是在国内高校建立的首个GPS连续运行参考站。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使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

(四)共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及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走“协同创新”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与必然选择。黑龙江工程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需求,以提高学生现代工程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为目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与特点,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先后与企业共建了多个研究中心。其中校企共建了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分别是:与黑龙江省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寒地公路工程施工及养护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中心”、与黑龙江省测绘局合作共建的“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与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寒区公路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建立,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参与教师工程项目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院土木、测绘、汽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生产实际和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100%,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并且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校科研和人才培养双受益。

三、黑龙江工程学院开展“引企入校,合作育人”取得的成效(一)更新了思想观念

学校在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教育中,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相应的工程领域的行业标准、先进的仪器设备、高效的组织管理、厚重的企业文化等,提高了对国际化企业人才培养通行规则的认识,了解和适应并深刻感受到世界知名大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在专业设置、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方法等各方面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引企入校,合作育人”的深入开展,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培养模式,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把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引入学校,实现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通过“引企入校,合作育人”,学校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引入校园,将学校教育延伸到企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三)提高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合作,缩短了学生工程能力训练与岗位要求的距离、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的距离,提高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通过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赋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并强化了其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建立了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拓展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为学生逐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通过宏图(ThinkBIG)项目培养的现就职于威斯特公司的200多名学生,由于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深受企业欢迎。很多毕业生工作不久后就脱颖而出。“引企入校,合作育人”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切实提高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与企业、高校、研究所联合攻关,开展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尤其是针对当地高寒的气候地貌特点,开展工程项目研究,取得了一批应用性科技成果,帮助当地企业解决了生产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还利用合作共建的有利条件,以项目投标的方式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产学结合服务社会。如2008年测绘工程学院中标“吉林省扶余县城镇地籍调查项目”。该项目调查面积达36平方公里,2万多宗地,30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地籍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工作,成果质量完全满足国家要求,被吉林省国土资源厅树为吉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先进典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0年又顺利中标“济南铁路局胶济线CPⅢ复测”项目,工程已于2010年5月顺利开展实施。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拓展了产学合作领域,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五)拓展了工程文化教育途径

工程文化教育是更加注重工程背景、工程意识、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道德与工程伦理的工程素养和工程文化氛围的教育。学院把工程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理念,积极倡导并实施,这在国内高校中是独特的。学校无论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还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都把工程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指导理念加以贯彻。通过开设工程文化系列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植入工程背景教育、建立工程文化教育基地等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工程文化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工程文化教育氛围。学院在与日本丰田公司建立培训中心时,按企业车间的模式建设,要求环境宽敞、布局规范、统一着装、安全环保、进出有矩;实训学员要求做到5S,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扫、自律”;实训过程要求认真、规范、守时、效益等等。在与日本丰田公司等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中,学生亲身了解和认识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拓宽了国际视野,加强了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了学生严谨自律、追求卓越、合作创新的精神品质,提高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学校引国际大公司入校合作育人,提升了学生对工程文化的理解,拓展了实施工程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多年来,黑龙江工程学院“引起入校,合作育人”的深入开展,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好地利用了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就业率连续6年都在90%以上,一直居于黑龙江省前列,实现了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为此《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学院办学成绩报道300余次,社会各界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roducing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to Schools to Train High Quality Personnel by Cooperation

WEI Zhao珠栀攀渀最1, ZHANG Hui秠愀渀2

(1.Heilongji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arbin 150001, China;

2.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China)

Abstract: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chool无渀琀攀爀瀀爀椀猀攀 cooperation, offering us valuable experience. But due to diffe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our country珡 school无渀琀攀爀瀀爀椀猀攀 cooperation must be based on our national condition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chools.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embark on a talent cultivation road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reality and has sharp characteristics.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rings in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to the university, innovates the school无渀琀攀爀瀀爀椀猀攀 mode by establishing characteristic laboratories, talent cultivation bases, carrying out order拠愀猀攀搀 training and setting up school无渀琀攀爀瀀爀椀猀攀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 and achieve good results.

Key words:introduce enterprises into schools; training personnel by cooper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