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明
中学历史教学的新思考
■刘跃明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
电影《甲午风云》 资料图片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完成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历史教学方法本来灵活多样,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创新主要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合理规划教学设计,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教师、学生共同来完成。随着我国的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深,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正逐步淘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去,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灵活选择互动形式,比如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调查、团队竞赛、历史情景剧表演、开展辩论活动等,互动的主题应紧扣课程核心,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互动中,历史老师的关键作用是及时做好总结,将理论知识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对照,让书本知识自然而然地消化;同时帮助学生分析不足,走出误区,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影像资料主要选择与课程相关的、具有真实性特点的纪录片或新闻片。它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能将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因容量大、内容难度大、战役复杂,在学习时,可以引用电影《甲午风云》的有关剪辑片断,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形势、动态了解战争路线,同时教师穿插解释知识要点,使史实与影片相结合,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加强时空概念,化难为易,节省时间。学生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空白概念。同时使学生思考:中日两国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会遭此惨败?从而引导学生把北洋舰队的劣势同清政府的腐朽联系起来,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八国联军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探索,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疑而思,思而解惑,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要多鼓励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想象力,而有质量的提问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掌握,学习轻松,事半功倍。
课后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新课程理念下,历史作业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堂内外联系,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教师设计课后作业的模式,可以有写历史小论文、出历史黑板报、编写历史小故事、写历史电影观后感等,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注重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宁县麻林乡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