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曼
在阅读教学中寻找语言训练生长点
■岳 曼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想不断提高技能,就得坚持不断地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仅靠每周的几节作文课是练不出来的,教师们应该随时寻找阅读课的空地“间种”写作的“秧苗”,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这就是说,在阅读课上不但要进行写作的指导,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善于“无中生有”——在文章看似完整的表达中寻找语言的生长点,让学生有练笔的机会。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一般会注意让学生练习把文章中使用省略号略去的内容补写出来,其实文章中语言的生长点还有很多。比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都可以成为语言的生长点。
阅读课堂 资料图片
在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这原本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们也是往往一带而过;但这句话却是“无中生有”的好地方。一位老师在教学此句时就曾设计过这样一个练习:
“呼啸的北风抽打着这个瘦小的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她来到一个乘坐着漂亮马车的体面的先生面前,_______;她来到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夫人面前, ________;她来到杂货铺老板的面前, ________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说点什么?请写下来。”
教师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小女孩的境况,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对“可怜”这一词语有了具体感知,当孩子们把自己加进去的内容读出来的时候,“催人泪下”的育情效果也就自然生成。
抓住一个词也可以进行写作的训练。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的情景至今给笔者留有深刻印象。开课前,学生提出6个不懂的词语。于老师故意留下了一个“饱经风霜”放到学完课文之后指导。他是这样指导的:
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几分钟后,一个学生读了这样一段文字:
那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学生们细致地描写,表达出的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准确理解。这一教学设计,不但给教师们在阅读课上如何训练学生语言以启示,也为教师们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另辟了蹊径。
课文《穷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抓住一个“熬”字也能生出很多内容。请看一个课例:
(伴着音乐,课件上出现一本书,封面为《穷人》续集。“第二天,埋葬了西蒙以后,全家开始煎熬的生活……”)
(书的第一页:又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渔夫沮丧的拖着破渔网,一无所获的回来了……)
师:这一天怎么熬……一家老小吃什么呢?
(书的第二页:北风呼啸,孩子们还是光着脚,又短又破的棉衣,怎么能抵挡得住刺骨的寒风呢?终于最小的孩子病倒了……)
师:这又怎么熬下去呢?
师:桑娜和渔夫一家,不仅为自己活着,也为西蒙一家活着。让我们借课后作业的续写,表达托尔斯泰的心声。
(书的最后一页:托尔斯泰的名言:为别人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跟着课件书页的翻动,学生的思绪翻飞,他们开始编写文章的续集:风雨交加时,渔夫出海一无所获一家老小在忍饥挨饿;孩子病倒了,没钱看病,一家人焦急万分……书页翻动至最后一页,在朗读“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下课,学生还沉浸在托尔斯泰给大家营造的氛围当中,那情景真是让会场的每一个人都回味无穷。
十几年前,张庆老师就指出:语文课要“堵住繁琐分析的路,迈开语言训练的步。抛开粉饰雕琢的‘秀',走上‘简单朴实'的路。”在阅读课中尝试“无中生有”,是不是正符合张老师的期望呢?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北紫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