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子
企业高管如何管理好自己企业的员工?部门负责人怎样才能因人善导管理好部门员工,发挥其个人的最大能力提升部门效率?恐怕对每个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做的好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和部门的效率,从而推进整个的前进;管理不好,会大大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极恶劣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慎重。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在检查病人病情的时候讲究:望、闻、问、切,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全方位了解病人的症状和发病根源,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快速有效的解除患者的病症。这对企业来讲,也同样适用。
企业的每个部门,部门的每个员工,就好比人的机体,全面掌握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而可以发扬优点、避免缺点,人尽其用,提升工作效率。在市场竞争转入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掘企业员工的特长,不妨从“望、闻、问、切”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全方位了解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真实情况和优缺点,从而有助于管理的开展。
“望”
所谓“望”,就是要观察,全方位观察,详细的发现企业、员工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可以熟悉掌握,有效避免。
仔细观察可以全方位衡量一个部门和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并从日常的一举一动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规则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特别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每一位员工,都要仔细观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员工的行为。知人善用的前提,是一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情况。那么,该如何“望”呢?
一忌,漫无目的
要进行观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依据,有所指导。毫无目的地观察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员工,就缺乏针对性,也最终失去了观察的意义。
二忌,虚张声势
既然要观察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员工,就需要看到最真实的东西。确立了观察的目的(要么是工作能力、要么是工作积极性等),就不要虚张声势的来弄得路人皆知。一旦被观察者有所防范,用假象掩盖事实,从而让观察者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失去了进行观察的意义。
三忌,以偏概全
对一个人评价,忌讳的就是用一个方面的缺点来评价其全部。可能一个企业在某一个方面运营不好,但是不能就下决定说这个企业一无是处。
“闻”
所谓“闻”,就是要听,不仅是内部的声音,还有外部的声音,只有充分倾听这些不同角色、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意见,才能有效判断一个部门、一个人的优缺点,才能有效利用和把握。
“睿智的领导人,善于倾听不同方向、不同意见的声音,而掌舵企业发展;平庸的领导人,只会接受好听的阿谀奉承之言,而最终贻误企业前途!”所以,针对企业和个人的管理,就要充分倾听来自不同方向和不同意见的声音,可能是企业内部的,也可能是企业外部的,可能是正面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叛逆的,作为企业的领导人,要仔细倾听并仔细判断,才能客观、准确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
要听到真实声音,就必须听到四个方面的声音:
1、正面的声音
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在外面的蛮横不讲理的人,或许在家里是个孝顺的孩子、负责任的丈夫。因而,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要想法设法听到别人口里说出来的每个人的优点。
2、反面的声音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人无完人。要从不同渠道来打听到每个人的评价,特别是中肯的反面声音(恶意诽谤除外),来了解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和个人的问题,从而有效避免和改进。
3、内部的声音
内部的声音,指内部人员对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评价,无论好与坏,都代表了对其的一种评价,都应积极听取。
4、外部的声音
外部的声音,指这个圈子外部人对这个圈子的意见,有时或许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也要积极听取。
“问”
所谓“问”,就是主动征询不同人员对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个人的意见和评价,从而可以从外界的有效评价中对一个人的优劣进行判断,做出针对每一个人的中肯评价。
要很好的问从而掌握实际情况,就要掌握问的技巧:
1、问什么
首先要清楚问什么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是对企业和个人的评价、还是对工作方向的掌握、还是工作开展的意见等等。也就说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2、怎么问
在问的过程中,技巧掌握很重要。问的不能太直接,否则就会让人警觉;问的又不能太含糊,让人们不知道你的目的,而显得啰嗦多余。可以通过设立有效的谈话环境,循序渐进的来打开谈话对象的心结,在交心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抛出问题,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意什么
不要很直白的把企业或者个人的隐私曝光于天下,那样工作开展的难度就会大增。要注意企业或个人的尊严,这是进行问题讨论的一个大忌。
“切”
所谓“切”,就是接触,要通过自身对某一个部门或个人的接触,来印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掌握了的对某一个部门或个人的评价,从而来对待每一个人,取长补短,发挥每一个人的价值。
而最后的接触的这个环节,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接触了,才会真实的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最终验证你看到的、听到的、问出来的情况是否属实。但是,同样也应该注意一点细节:
1、不要以督察的方式进行
要真实接触了解一个人,切忌不要以上级领导检查工作那样前呼后拥的进行,这样只会让被了解方提高警惕,失去其本身真实性。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身份接近被了解方,从而得到最真实的信息。
2、不要和被接触方过分亲密
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和其走得太近,否则容易因个人喜好而对对方产生一种有倾向性的主观评价。
3、要客观真实全方位地考察
接触了解要全方位,还要客观。不能带有个人倾向,不能只从某个方面来看。要注重事实的依据,要重视全方位的表现,才能最终做出最有说服力的结论。
企业管理好坏,关乎企业发展大事,要慎重而客观。“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也算是传统中医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带来的经典理论。但是,任何理论都需要最终落实和执行。有了好的方法,配之以强有力的执行,才是真正的有效的管理!
话题:管理就一定要得罪人吗
一个朋友是一家企业的副总经理,由于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均因许多因素发展的很不顺畅,导致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件发生,让他焦头烂额。他先是与负责营销的一位总监产生了矛盾,而后又与一位区域市场的营销经理发生了过节,最后又得罪了一些人,他感觉到此时仿佛全世界都在与他为敌。后来他也终于明白,管理就不能做“老好人”,而且凡事一好则百好,一差则万事都乱。
朋友由此得出结论,要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然会得罪一批人,并认为成功的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牺生一部分人的利益基础之上。
很多人认为,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公司效益,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公司效益就是管理。只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于零。因此,要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这就是管理。
然而,人是做事情的人,事是人做的事,怎么能分得清楚呢?所以我认为管理就是得罪人的事,在日常的管理中不要怕得罪人,但不要得罪大多数人。在不是很正规的小企业,首先做的应该是有法可依(建立可行的规章制度),然后再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管好一个企业和一群人往往是需要给企业动一系列“手术”的,会让企业中的不少人感到“疼”。改革会调整企业原有的利益格局,可能要堵一些人的财路,降低一些人的收入,使大部分人感到压力增加,甚至要揭人之短……都是得罪人的事。企业要抓管理,就需要顶着这些压力、冒着这些风险,大刀阔斧地把一项项新制度贯彻下去。
经营者如果空有管理之心,前怕狼、后怕虎,这个不愿招惹,那个不敢得罪,希望什么麻烦也没有,一心想做“好好先生”,管理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企业抓管理就是要既无情又有情。在深化改革、贯彻制度方面要“无情”,制度至上,没有什么讲情面的余地。奖惩分明、能上能下,对于一部分员工来说可能很“无情”。但是,只有通过加强管理,企业才能更具竞争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使员工收入增加,提供更多的岗位,这恰恰是“有情”的一面。
加强管理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敢动真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永远是一对矛盾,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这种本质,因此那些不愿意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不适合搞管理的,那种只说“好好好”的管理者早晚会把公司送进地狱。
笔者常与一些成功的管理人士探讨有关管理的话题,当问到他们所坚持的管理之根是什么时,如何做到管理中少得罪人,尽量不得罪人时,他们说你所有的行为都是你为人处世的表现,管理也是如此,即使得罪了部分人也没有关系,因为毕竟很多人的眼光都是短浅的,所以他们是被管理者。
编辑 欧阳
《商道》杂志QQ⑦群号:287761376
企业高管如何管理好自己企业的员工?部门负责人怎样才能因人善导管理好部门员工,发挥其个人的最大能力提升部门效率?恐怕对每个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做的好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和部门的效率,从而推进整个的前进;管理不好,会大大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极恶劣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慎重。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在检查病人病情的时候讲究:望、闻、问、切,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全方位了解病人的症状和发病根源,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快速有效的解除患者的病症。这对企业来讲,也同样适用。
企业的每个部门,部门的每个员工,就好比人的机体,全面掌握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而可以发扬优点、避免缺点,人尽其用,提升工作效率。在市场竞争转入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掘企业员工的特长,不妨从“望、闻、问、切”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全方位了解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真实情况和优缺点,从而有助于管理的开展。
“望”
所谓“望”,就是要观察,全方位观察,详细的发现企业、员工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可以熟悉掌握,有效避免。
仔细观察可以全方位衡量一个部门和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并从日常的一举一动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规则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特别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每一位员工,都要仔细观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员工的行为。知人善用的前提,是一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情况。那么,该如何“望”呢?
一忌,漫无目的
要进行观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依据,有所指导。毫无目的地观察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员工,就缺乏针对性,也最终失去了观察的意义。
二忌,虚张声势
既然要观察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员工,就需要看到最真实的东西。确立了观察的目的(要么是工作能力、要么是工作积极性等),就不要虚张声势的来弄得路人皆知。一旦被观察者有所防范,用假象掩盖事实,从而让观察者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失去了进行观察的意义。
三忌,以偏概全
对一个人评价,忌讳的就是用一个方面的缺点来评价其全部。可能一个企业在某一个方面运营不好,但是不能就下决定说这个企业一无是处。
“闻”
所谓“闻”,就是要听,不仅是内部的声音,还有外部的声音,只有充分倾听这些不同角色、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意见,才能有效判断一个部门、一个人的优缺点,才能有效利用和把握。
“睿智的领导人,善于倾听不同方向、不同意见的声音,而掌舵企业发展;平庸的领导人,只会接受好听的阿谀奉承之言,而最终贻误企业前途!”所以,针对企业和个人的管理,就要充分倾听来自不同方向和不同意见的声音,可能是企业内部的,也可能是企业外部的,可能是正面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叛逆的,作为企业的领导人,要仔细倾听并仔细判断,才能客观、准确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
要听到真实声音,就必须听到四个方面的声音:
1、正面的声音
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在外面的蛮横不讲理的人,或许在家里是个孝顺的孩子、负责任的丈夫。因而,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要想法设法听到别人口里说出来的每个人的优点。
2、反面的声音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人无完人。要从不同渠道来打听到每个人的评价,特别是中肯的反面声音(恶意诽谤除外),来了解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和个人的问题,从而有效避免和改进。
3、内部的声音
内部的声音,指内部人员对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评价,无论好与坏,都代表了对其的一种评价,都应积极听取。
4、外部的声音
外部的声音,指这个圈子外部人对这个圈子的意见,有时或许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也要积极听取。
“问”
所谓“问”,就是主动征询不同人员对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个人的意见和评价,从而可以从外界的有效评价中对一个人的优劣进行判断,做出针对每一个人的中肯评价。
要很好的问从而掌握实际情况,就要掌握问的技巧:
1、问什么
首先要清楚问什么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是对企业和个人的评价、还是对工作方向的掌握、还是工作开展的意见等等。也就说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2、怎么问
在问的过程中,技巧掌握很重要。问的不能太直接,否则就会让人警觉;问的又不能太含糊,让人们不知道你的目的,而显得啰嗦多余。可以通过设立有效的谈话环境,循序渐进的来打开谈话对象的心结,在交心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抛出问题,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意什么
不要很直白的把企业或者个人的隐私曝光于天下,那样工作开展的难度就会大增。要注意企业或个人的尊严,这是进行问题讨论的一个大忌。
“切”
所谓“切”,就是接触,要通过自身对某一个部门或个人的接触,来印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掌握了的对某一个部门或个人的评价,从而来对待每一个人,取长补短,发挥每一个人的价值。
而最后的接触的这个环节,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接触了,才会真实的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最终验证你看到的、听到的、问出来的情况是否属实。但是,同样也应该注意一点细节:
1、不要以督察的方式进行
要真实接触了解一个人,切忌不要以上级领导检查工作那样前呼后拥的进行,这样只会让被了解方提高警惕,失去其本身真实性。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身份接近被了解方,从而得到最真实的信息。
2、不要和被接触方过分亲密
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和其走得太近,否则容易因个人喜好而对对方产生一种有倾向性的主观评价。
3、要客观真实全方位地考察
接触了解要全方位,还要客观。不能带有个人倾向,不能只从某个方面来看。要注重事实的依据,要重视全方位的表现,才能最终做出最有说服力的结论。
企业管理好坏,关乎企业发展大事,要慎重而客观。“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也算是传统中医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带来的经典理论。但是,任何理论都需要最终落实和执行。有了好的方法,配之以强有力的执行,才是真正的有效的管理!
话题:管理就一定要得罪人吗
一个朋友是一家企业的副总经理,由于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均因许多因素发展的很不顺畅,导致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件发生,让他焦头烂额。他先是与负责营销的一位总监产生了矛盾,而后又与一位区域市场的营销经理发生了过节,最后又得罪了一些人,他感觉到此时仿佛全世界都在与他为敌。后来他也终于明白,管理就不能做“老好人”,而且凡事一好则百好,一差则万事都乱。
朋友由此得出结论,要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然会得罪一批人,并认为成功的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牺生一部分人的利益基础之上。
很多人认为,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公司效益,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公司效益就是管理。只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于零。因此,要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这就是管理。
然而,人是做事情的人,事是人做的事,怎么能分得清楚呢?所以我认为管理就是得罪人的事,在日常的管理中不要怕得罪人,但不要得罪大多数人。在不是很正规的小企业,首先做的应该是有法可依(建立可行的规章制度),然后再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管好一个企业和一群人往往是需要给企业动一系列“手术”的,会让企业中的不少人感到“疼”。改革会调整企业原有的利益格局,可能要堵一些人的财路,降低一些人的收入,使大部分人感到压力增加,甚至要揭人之短……都是得罪人的事。企业要抓管理,就需要顶着这些压力、冒着这些风险,大刀阔斧地把一项项新制度贯彻下去。
经营者如果空有管理之心,前怕狼、后怕虎,这个不愿招惹,那个不敢得罪,希望什么麻烦也没有,一心想做“好好先生”,管理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企业抓管理就是要既无情又有情。在深化改革、贯彻制度方面要“无情”,制度至上,没有什么讲情面的余地。奖惩分明、能上能下,对于一部分员工来说可能很“无情”。但是,只有通过加强管理,企业才能更具竞争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使员工收入增加,提供更多的岗位,这恰恰是“有情”的一面。
加强管理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敢动真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永远是一对矛盾,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这种本质,因此那些不愿意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不适合搞管理的,那种只说“好好好”的管理者早晚会把公司送进地狱。
笔者常与一些成功的管理人士探讨有关管理的话题,当问到他们所坚持的管理之根是什么时,如何做到管理中少得罪人,尽量不得罪人时,他们说你所有的行为都是你为人处世的表现,管理也是如此,即使得罪了部分人也没有关系,因为毕竟很多人的眼光都是短浅的,所以他们是被管理者。
编辑 欧阳
《商道》杂志QQ⑦群号:287761376
企业高管如何管理好自己企业的员工?部门负责人怎样才能因人善导管理好部门员工,发挥其个人的最大能力提升部门效率?恐怕对每个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做的好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和部门的效率,从而推进整个的前进;管理不好,会大大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极恶劣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慎重。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在检查病人病情的时候讲究:望、闻、问、切,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全方位了解病人的症状和发病根源,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快速有效的解除患者的病症。这对企业来讲,也同样适用。
企业的每个部门,部门的每个员工,就好比人的机体,全面掌握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而可以发扬优点、避免缺点,人尽其用,提升工作效率。在市场竞争转入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掘企业员工的特长,不妨从“望、闻、问、切”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全方位了解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真实情况和优缺点,从而有助于管理的开展。
“望”
所谓“望”,就是要观察,全方位观察,详细的发现企业、员工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可以熟悉掌握,有效避免。
仔细观察可以全方位衡量一个部门和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并从日常的一举一动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规则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特别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每一位员工,都要仔细观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员工的行为。知人善用的前提,是一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情况。那么,该如何“望”呢?
一忌,漫无目的
要进行观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依据,有所指导。毫无目的地观察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员工,就缺乏针对性,也最终失去了观察的意义。
二忌,虚张声势
既然要观察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员工,就需要看到最真实的东西。确立了观察的目的(要么是工作能力、要么是工作积极性等),就不要虚张声势的来弄得路人皆知。一旦被观察者有所防范,用假象掩盖事实,从而让观察者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失去了进行观察的意义。
三忌,以偏概全
对一个人评价,忌讳的就是用一个方面的缺点来评价其全部。可能一个企业在某一个方面运营不好,但是不能就下决定说这个企业一无是处。
“闻”
所谓“闻”,就是要听,不仅是内部的声音,还有外部的声音,只有充分倾听这些不同角色、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意见,才能有效判断一个部门、一个人的优缺点,才能有效利用和把握。
“睿智的领导人,善于倾听不同方向、不同意见的声音,而掌舵企业发展;平庸的领导人,只会接受好听的阿谀奉承之言,而最终贻误企业前途!”所以,针对企业和个人的管理,就要充分倾听来自不同方向和不同意见的声音,可能是企业内部的,也可能是企业外部的,可能是正面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叛逆的,作为企业的领导人,要仔细倾听并仔细判断,才能客观、准确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
要听到真实声音,就必须听到四个方面的声音:
1、正面的声音
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在外面的蛮横不讲理的人,或许在家里是个孝顺的孩子、负责任的丈夫。因而,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要想法设法听到别人口里说出来的每个人的优点。
2、反面的声音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人无完人。要从不同渠道来打听到每个人的评价,特别是中肯的反面声音(恶意诽谤除外),来了解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和个人的问题,从而有效避免和改进。
3、内部的声音
内部的声音,指内部人员对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评价,无论好与坏,都代表了对其的一种评价,都应积极听取。
4、外部的声音
外部的声音,指这个圈子外部人对这个圈子的意见,有时或许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也要积极听取。
“问”
所谓“问”,就是主动征询不同人员对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个人的意见和评价,从而可以从外界的有效评价中对一个人的优劣进行判断,做出针对每一个人的中肯评价。
要很好的问从而掌握实际情况,就要掌握问的技巧:
1、问什么
首先要清楚问什么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是对企业和个人的评价、还是对工作方向的掌握、还是工作开展的意见等等。也就说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2、怎么问
在问的过程中,技巧掌握很重要。问的不能太直接,否则就会让人警觉;问的又不能太含糊,让人们不知道你的目的,而显得啰嗦多余。可以通过设立有效的谈话环境,循序渐进的来打开谈话对象的心结,在交心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抛出问题,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意什么
不要很直白的把企业或者个人的隐私曝光于天下,那样工作开展的难度就会大增。要注意企业或个人的尊严,这是进行问题讨论的一个大忌。
“切”
所谓“切”,就是接触,要通过自身对某一个部门或个人的接触,来印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掌握了的对某一个部门或个人的评价,从而来对待每一个人,取长补短,发挥每一个人的价值。
而最后的接触的这个环节,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接触了,才会真实的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最终验证你看到的、听到的、问出来的情况是否属实。但是,同样也应该注意一点细节:
1、不要以督察的方式进行
要真实接触了解一个人,切忌不要以上级领导检查工作那样前呼后拥的进行,这样只会让被了解方提高警惕,失去其本身真实性。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身份接近被了解方,从而得到最真实的信息。
2、不要和被接触方过分亲密
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和其走得太近,否则容易因个人喜好而对对方产生一种有倾向性的主观评价。
3、要客观真实全方位地考察
接触了解要全方位,还要客观。不能带有个人倾向,不能只从某个方面来看。要注重事实的依据,要重视全方位的表现,才能最终做出最有说服力的结论。
企业管理好坏,关乎企业发展大事,要慎重而客观。“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也算是传统中医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带来的经典理论。但是,任何理论都需要最终落实和执行。有了好的方法,配之以强有力的执行,才是真正的有效的管理!
话题:管理就一定要得罪人吗
一个朋友是一家企业的副总经理,由于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均因许多因素发展的很不顺畅,导致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件发生,让他焦头烂额。他先是与负责营销的一位总监产生了矛盾,而后又与一位区域市场的营销经理发生了过节,最后又得罪了一些人,他感觉到此时仿佛全世界都在与他为敌。后来他也终于明白,管理就不能做“老好人”,而且凡事一好则百好,一差则万事都乱。
朋友由此得出结论,要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然会得罪一批人,并认为成功的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牺生一部分人的利益基础之上。
很多人认为,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公司效益,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公司效益就是管理。只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于零。因此,要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这就是管理。
然而,人是做事情的人,事是人做的事,怎么能分得清楚呢?所以我认为管理就是得罪人的事,在日常的管理中不要怕得罪人,但不要得罪大多数人。在不是很正规的小企业,首先做的应该是有法可依(建立可行的规章制度),然后再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管好一个企业和一群人往往是需要给企业动一系列“手术”的,会让企业中的不少人感到“疼”。改革会调整企业原有的利益格局,可能要堵一些人的财路,降低一些人的收入,使大部分人感到压力增加,甚至要揭人之短……都是得罪人的事。企业要抓管理,就需要顶着这些压力、冒着这些风险,大刀阔斧地把一项项新制度贯彻下去。
经营者如果空有管理之心,前怕狼、后怕虎,这个不愿招惹,那个不敢得罪,希望什么麻烦也没有,一心想做“好好先生”,管理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企业抓管理就是要既无情又有情。在深化改革、贯彻制度方面要“无情”,制度至上,没有什么讲情面的余地。奖惩分明、能上能下,对于一部分员工来说可能很“无情”。但是,只有通过加强管理,企业才能更具竞争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使员工收入增加,提供更多的岗位,这恰恰是“有情”的一面。
加强管理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敢动真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永远是一对矛盾,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这种本质,因此那些不愿意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不适合搞管理的,那种只说“好好好”的管理者早晚会把公司送进地狱。
笔者常与一些成功的管理人士探讨有关管理的话题,当问到他们所坚持的管理之根是什么时,如何做到管理中少得罪人,尽量不得罪人时,他们说你所有的行为都是你为人处世的表现,管理也是如此,即使得罪了部分人也没有关系,因为毕竟很多人的眼光都是短浅的,所以他们是被管理者。
编辑 欧阳
《商道》杂志QQ⑦群号:28776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