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越天山

2014-08-07 21:59刘宝军
回族文学 2014年4期

刘宝军

游伊塞克湖

2001年5月,在第一次到中亚探访东干人前,我查看了东干人所居住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资料。在地图上,我注意到伊塞克湖。伊塞克湖对我并不陌生。公元630年,中国的古书上记载着,唐朝的玄奘一行人马去西天朝圣取经时,从新疆的阿克苏翻过天山的扎乌卡山口,经过伊塞克湖南面,到达突厥可汗的首府——碎叶城(今托克马克)。

我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后,这里的东干人经常说伊塞克湖,说它是中亚最美丽的湖泊,尤其到夏季,四面八方的人,包括来自远方的俄罗斯人,都要在伊塞克湖避暑。

伊塞克湖位于托克马克的东面,恰好我要去伊塞克湖东面的普尔热瓦尔斯克,那里有一批甘肃籍东干人,住在名叫二道沟的地方。

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台工作的法蒂玛是东干语节目播音员,老家在二道沟。我和她在比什凯克叫了辆出租车,崭新的出租车奔驰在秋河平原宽敞平坦的公路上。当车越过古城托克马克后,便进入了崎岖不平的秋河山谷。山谷是宽阔的,长满了稀疏而又翠绿的青杉树。山谷下,从天山上消融的雪水汇入秋河,在沟里咆哮着,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天空清澈无云,空气很清新。在高升的太阳照射下,路对面高耸的山顶上浮现了一层令人迷醉的玫瑰般的色彩,显得那样怡然清静。山峰细微的轮廓线,看上去异常清晰。

当出租车驶出弯曲的峡谷后,我们就看到了伊塞克湖。伊塞克湖的西端并不大,是一片长满芦苇的狭窄的水域。当车驶上伊塞克湖北面的公路时,我便清晰完整地看到了伊塞克湖的雄姿。

车在路上行驶着,路的北边是矗立的阿拉套山脉,公路上不时看到吉尔吉斯人修的辉煌的穆拉(坟陵)。我本身是回族,心里很诧异这些吉尔吉斯穆斯林为什么要在去世后修建这样豪华的坟陵呢?它有像墙一样的坟碑,有的上面有圆拱形的穹顶,并在顶端放一个月牙形的标志。那些陵园里的坟墓大小不一,明显是竞赛豪华,愈豪华愈富贵。

车行驶过一座大型的别墅时,法蒂玛说,这里是哈萨克斯坦总统修在伊塞克湖的别墅。我们在别墅旁的伊塞克湖边停下,从公路的高处向南望去,广阔无垠的伊塞克湖静静地躺在吉尔吉斯高原上,群山环绕。尤其优美的是,湖的南边是巍然屹立的雪山,那一座座雄伟壮丽的天山轮廓,在暗蓝色的天幕上,清晰地勾画出来,白皑皑的雪带熠熠发光。

美丽的伊塞克湖,似镶嵌在天山山脉中的一颗明珠,那一望无际、浩瀚荡漾的碧蓝色水面,泛出一层一层的粼光,熠熠生辉。

在我的近处,一群水鸭无所畏惧地在湖面上追逐嬉戏着,那叽叽喳喳的叫声,更增添了自然气氛的宁静与安详。我不时眺望着湖上优美的风光和两面伸入湖中的岩石,湖水里长着漂浮不定的菱。

走近水浅处,捧起湖水一尝,才知湖水略咸,不能饮用。凭观湖底,水质清澈,顿觉心境如镜。东顾则湖面辽阔,朦胧处水天一色;南眺则雪峰矗立,云雾尘集。窥湖色之绝境,望天际之孤零。

我们在驱车东行途中,忽见一城垣,内有数座大型工厂的模样,城内人烟稀少。在伊塞克湖北面的公路上,可以看到直济尔扎尔(吉尔吉斯语,红岩石)。它是块形状微微发红的砂岩,其中含有岩石和美丽的岩层,唐玄奘曾记载过它。

我一直思索着这个寂寞优美的伊塞克湖,竟然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这个地区在中国汉代即公元前二世纪就载入了中国的历史。

伊塞克湖附近是古代乌孙人的故乡。史料记载乌孙国拥有富饶的草地和马群。这里气候寒冷,山区森林里长着云杉和落叶松。乌孙人最擅养马。

为了对抗北方强大的匈奴,汉武帝接受了乌孙国国王昆莫的建议,愿意和乌孙国结盟,来抗击共同的敌人——匈奴。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选江都王的女儿细君公主,许配给乌孙国国王昆莫。陪同随行的官员和工匠几百人,并为细君公主在乌孙王的主要驻扎地修建了一座中国式的宫殿,中国人把这座王宫称为赤谷城。

来自远方中国内地的细君公主,不适应这里乌孙人的游牧生活;加之乌孙国国王昆莫已年老,不能关爱公主,公主曾在修建宫殿前写过一首悲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乌孙国和汉朝结盟后,曾赠送乌孙国名马西极马给汉朝,汉武帝曾写过《西极天马歌》:

天马来兮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据说,此后,乌孙国又分成大小两部分,汉朝修建的宫殿,在后来也毁于战火中。如今谁也不知道这个赤谷城遗址的确切地理位置,但应该是在这个红岩居多的贾尔加兰山谷,距伊塞克湖有一定的距离。不知道美丽的伊塞克湖是否会减少细君公主的思乡之情,但她肯定见过伊塞克湖。

乌孙国在伊塞克湖区域统治达五个世纪之久,不可能不遗留下一些文物。在北岸路边看到的一些石俑和出土的青铜器时期的一些工具,以及被伊塞克湖波浪冲刷上来的最古老的文物,不少是乌孙人遗留下来的。

我第二次来到伊塞克湖是2002年3月。我和住在哈萨克斯坦新渠的东干人协会主席侯赛因•安以及几位东干朋友,专程来看望东干人的马来西亚华人朋友李金友伉俪。我们是晚上才到伊塞克湖东侧有名的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国家饭店的,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才知这个东西长约一百七十俄里、宽五十五俄里的伊塞克湖的巨大。

第二天早上,当我们一行来到湖畔散步时,看到路上有一层薄薄的积雪。到了湖边,迎接我们的是一幅壮丽的日出景致。湖水是优美、透明的淡蓝色。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眺望那耸立在伊塞克湖南岸的巨人般的天山山脉,确实令人心胸开阔。我们欣赏到了伊塞克湖的全景,它的伸向湖中的海岬和那两个清澈晶莹的碧蓝的湖湾,都清晰可见。

我们又来到了被建在湖边而伸入湖中的瞭望台,这个宽大的瞭望台据东干人说是“上海五国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开会时五国首脑聚会的地方。我心里暗想,这个会址选得太漂亮了,近观湖面,远眺天山雪景,真是一种享受。

我们凭栏观赏湖色,它又展现出一幅神奇美妙的风景,使人感到如临仙境一般。那连绵不断、巍然屹立的天山雪峰,仿佛就是从这浩瀚无际的碧蓝色湖面上升起的。在这里,令人产生出一种美妙的欲望。我望着湖对面美丽神奇的山峰,好希望能飞过去。湖面上飞翔的海鸟和游弋的水鸭,使这里的氛围显得一片寂静和温馨。

听东干人讲,这湖底下面有座淹没的古城。根据穆斯林历史学家记载,在十四世纪,中亚强大的帖木儿王朝在伊塞克湖的岛屿上建立了一个堡垒。这个堡垒在十五世纪还存在着,岛上的房舍、宫殿也是那时修筑起来的。此地毗连天山,约在十六世纪发生了大地震,整个岛上的古城沉入了水底。根据吉尔吉斯人的说法,他们在此捕鱼时,经常能看到古城房舍的影子,中亚的本地人都流传着此事,这给美妙的伊塞克湖又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我们这次陪同的贵客是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李金友及其夫人。2002年3月16日,他们夫妇随同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访问了莫斯科。当首相马哈蒂尔又启程去波兰访问时,他们便于3月19日转赴吉尔吉斯斯坦,他们是专程来看望东干人的。

李金友伉俪在观赏了伊塞克湖后,大声赞赏说他们第一次来中亚,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已“大大不虚此行”。李金友的夫人陈美云女士是位温柔贤惠、高贵雍容的女士。在我从吉隆坡启程前,他们的秘书说,老板夫人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不吃牛羊肉。对于生活在中亚的东干人来说,没有肉的食物,真是费人头脑。我尽量劝说东干人不要准备牛羊肉,可能他们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要求,或许是为了遵从客人的要求,他们还是准备了一些鸡肉和鱼,当然也免不了准备他们最拿手的牛羊肉食物。后来才发现,陈女士其实什么肉都不吃,只是吃些菜类。尽管我感到有些遗憾,她没有尝到东干人美味的佳肴,但我尊重她不杀生、不吃荤的虔敬佛理。

2002年3月20日,在返回比什凯克的路上,对中文十分熟练的李金友,还即景抒情,口吟了一首诗《无题》,来表达他对伊塞克湖的印象,我当场记了下来。

观山望湖见野鸭,

即景无声湖映天。

皓白翠绿两湖间,

天山白雪成湖川。

此行中,李金友对所见所闻很感动,他说他佩服这些曾经受了这么多苦难的东干人,他们并没有记恨,而且还把中华文化完全保留了下来。

当他询问东干人的困难时,我提示他,东干人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教舍和教材问题。他是位慷慨善良的人,当场拍板捐赠,在东干人的第一个村镇——营盘,修建第二东干中学,并捐赠用以配备东干人从小学到中学的十二册东干文课本的全部款项。他还提议,在教学中应增加中文,以方便学习母语并和中国及海外的华人交流。他贤惠的太太陈美云女士也全力支持这一善举。

我和陪同的东干人都感到很欣慰,不仅是超越了任何地域或宗教的限制;更感动人的是他的确能够帮助到这些东干同胞。我更高兴的是,这使海外华人也开始直接和生活在这里的东干人有了交流,毕竟血浓于水。

我们几天旅行的劳累,在喜悦中忘掉了。我和其他东干朋友都表示了对李金友伉俪的深深祝福。

当我们的车要走上离开伊塞克湖的路程时,我特别留意,一直目视着伊塞克湖。湖色是那样地恬静蔚蓝。湖面上的天空,浮上了一层轻烟或藻云式的色彩,在落日的照耀下更显得妖娆多姿。这种美景,最后缓慢地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江尔帕克—提别

2000年4月,我前往距离营盘约二百公里的江布尔州。从营盘启程向西北方向行驶,穿过低洼平坦的秋河旁边的公路,一直朝北驶去,便是低缓的阿拉套山脉。那里有一个东干人的聚居区:江尔帕克—提别镇。

在平缓狭长的阿拉套山中间,我也第一次领略到草原的辽阔。极目远望,西边是蜿蜒起伏的群山,天空是碧蓝的,下面便是初春翠丽的草原了。哈萨克人放牧的羊群,在飘逸的绿草中依稀可见,四处没有人烟。

我从车窗向外望去,路边有长满芦苇的池塘,大鹬和野鸭在栖息着。车子奔驰过去时,田鹬从沼地的草丛里腾空飞去。在不远的地方,竟然看到鸪鸟在草原上空飞翔,也能听到大草原上雌嘴鹬悲戚地喊叫着,以保护那隐藏在路边茂密的深草丛里的雏鹬。

哈萨克草原上的4月,笼罩着鲜绿的野花,使这里辽阔的草原充满生机。白头翁草那淡紫色松软的花朵,轻盈地低垂着。那些金黄色的侧金喜花,浮在茂盛的鲜绿色的羽状叶簇之中。还有那蔚蓝色的肺草,以及我的老家也可以见到的芨芨草、苜蓿花和喇叭花,都给空旷无垠土地上的植物层增添了绚丽迷人的色彩。

望着这样硕大肥沃的草原,我竟然产生一个想法,并给随行的东干朋友讲了:若把中国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些人迁移到这里,勤劳的中国人一定会把这里发展成又一个美丽的草原城镇。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带已属于古代西域的范围。唐朝的边塞诗很多,其中以岑参写得最多,描绘得也最逼真。

我一路悦然欣赏着塞外风光,到达了江布尔市,而东干人聚居的江尔帕克—提别,则位于江布尔州东南六公里的市郊地区。俄罗斯人、哈萨克人称这里为“东干洛夫卡”,意为东干人住的地方。

我们走访了江尔帕克—提别镇。这里聚居的东干人,看到我们这些从营盘、新渠来的同胞,都很热情,几家人都争抢着要宴请客人。中午,我和东干朋友参观了在江尔帕克—提别镇上由东干人修建的清真寺,并在那里礼了拜。主持寺务的阿訇用东干话(我听到有浓厚的青海口音)介绍了我们。我们又参观了一间很大的东干学校,学校也为我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会,学生们跳了东干舞,唱了些东干曲子。我一再体会到,凡是在那些第一批打仗流亡的东干人的农庄,对客人的热情很高;而那些后来以经商为主自由迁移过来的东干人的农庄,则对人一般,如在骚葫芦、阿拉木图就是这种情况。

我也拜访了在这里出生的东干人、著名青年画家穆罕默德•奥玛尔先生。在他家的阁楼里摆放着他的艺术画作,都是油画。他的画技很高,曾获得哈萨克斯坦优秀画家称号。他的有些画作艺术价值高,内容反映了东干人的生活。

在江尔帕克—提别镇的考察中,获益最大的,是我了解到这里的东干人和马大人的关系,以及江布尔市在中国古代的记载。

马大人在前文已提到过。1877年12月,白彦虎率领陕西队伍在喀什翻越天山时,马大人带领的新疆吐鲁番、甘肃和青海籍回民队伍,作为被分开的第三把子人马,一直从喀什向南撤退,抵达新疆南部靠近克什米尔附近的喀什噶尔市。月底,他们从那里翻过天山的达艾尔善什塔姆山口,目的地是费尔干纳盆地的奥什市。

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在古代就和中国的关系很密切。汉代把这里叫做“大宛”,据说这里盛产好马,大宛马被汉朝称为“汗血马”。汉武帝时,大宛送贡物时,什么都可以,就是不送他们的国宝“汗血马”,而汉武帝想要的就是这“汗血马”。后来,汉武帝特派著名汉将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于公元前109年西征大宛。最后,大宛国王被手下人逼死,大宛被迫献出宝马。汉武帝很高兴,便把“汗血马”称做“天马”,而把伊塞克湖畔的乌孙马改叫“西极马”。

公元前95年,汉将军李陵征伐北部匈奴时,全军覆没,李陵投降匈奴,而司马迁替之说情时,被汉武帝怪罪而受了宫刑,乃以“哀莫大于心死,耻莫大于宫刑”的心情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年巨著《史记》。这当然是后话了。

据说,马大人的这批队伍在翻山时,他安排了一些人马保护家眷出发,自己则亲自率军断后。他们在喀什噶尔市郊的山坳处,击溃了疲惫的追兵,马大人的人也死了不少。当清军后援部队赶来时,马大人也翻了山。根据后来马大人的儿子巴哈努金的记录,队伍在行进当中,也受到几股土匪的骚扰,抢走了一些年轻女子。后来,俄军歼灭了一些土匪。由于当地政府和民众都知道马大人带领的这批人的消息,当地政府派出六百零九匹马去驮助这批东干人。从乌法—库尔勒—奥什的路途上,沿途都有当地人接待。这批人一直走了两个多月,到1878年2月,才到达费尔干纳盆地的暖地城市奥什,人数是一千七百七十九人。到奥什后,这批人马起初被安置在清真寺里居住,后来,这批人就分散开了,有些人选择住在城市,找些零工,做工匠;有些人选择住在离奥什二十五公里远的科拉松县。这批人已在费尔干纳盆地发展成为中亚东干人的另一大中心,但住得偏僻了。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的大多数居民是乌孜别克族,这样,在奥什的东干人基本上就被同化了。除了日常用品和食物如“筷子”、“包子”、“面片”、“萝卜”、“扁食”之外,其余的已和吉尔吉斯人一样了。不过,他们的身份证上还注明“东干族”。

后来,就这里东干人的同化问题,我曾经向住在比什凯克的尤素波夫(东干《回族》杂志主编)询问,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东干人没有被同化,而奥什的东干人却被同化了?对东干人历史颇有研究,并在吉尔吉斯斯坦教书的尤素波夫分析说:“据我估计,马大人带的人住在奥什后,一直等待沙皇政府分地的批文。可能是中途耽误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结果,这批人没有得到像白彦虎住在新渠、大师傅的人马住在二道沟那样的待遇,人都分散开了。这样一来,就被同化了。”

我还了解到,1990年11月成立全苏东干人协会时,来自奥什的东干人代表看到其他东干人都会讲东干话时,他们竟在会场上伤心不已,号啕大哭,场面十分感人,令人不胜唏嘘。

住在江尔帕克—提别镇的东干人,就是当时马大人带领的一些海州(青海)回民,有二十五户。他们离开奥什迁移到江布尔州,被分派居住在现址。他们的后代,换言之,是马大人带来的东干人中唯一没有被同化的一帮人,住在江尔帕克—提别镇,后来发展很快,又吸引了一些外地东干人来。这样,目前江尔帕克—提别镇已发展成人数达五千五百多人的五大东干人聚居区之一。

江尔帕克—提别镇的东干人家庭平均有七个孩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出过一百多个“英雄母亲”(即生育十个以上孩子的母亲)。生育率高是东干人人数迅速增长的原因。我曾经算了一下,一个家庭有十个孩子,这十个孩子下来,若每个又生十个,这个家庭便又有了一百个孩子。这种简单算法给东干人讲了,他们也称是。这样,也造成东干人的亲属关系多。我认识的哈萨克东干人协会主席侯赛因•安,他住在新渠村,一出门,村里几乎一半的人都和他有亲戚关系,真是“老回回的根,越扯越深”。

住在江尔帕克—提别镇的东干人所处的江布尔,中国史书上称为“怛逻斯”,现改名为塔拉斯,是古代回纥人的故都之一,也是在丝绸古道发生过历史大事件的地方。唐朝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唐将高仙芝率兵进攻石国(今塔什干),惹起中亚各国部落的不满。第二年,高仙芝又率兵从碎叶城出发,进攻碎叶城西北部怛逻斯,在怛逻斯与大食兵和中亚各国部落联兵相遇,其间,高仙芝的葛逻禄部又临阵叛变。经过五天战斗,唐兵一败涂地。被俘虏的唐兵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的撒马尔汗。此后,又传入阿拉伯。最后,中国的造纸术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

唐朝和中亚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并没有受一时战事的影响。公元755年,中国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到四川,京城长安陷落。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公元757年,回纥葛勒可汗派儿子叶护、将军帝德率精兵五万及战马万匹助唐,回纥的弓箭与众不同,弓短而有劲,箭小巧而锐利,帮助唐军平定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因此将小女儿宁国公主嫁给葛勒可汗。在唐朝历史上,前后有五位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公元809年,回纥毗伽可汗向唐宪宗请求改族名为“回鹘”,即回纥人都像鹘鹰一样轻捷勇猛。

公元830年,塔拉斯成为回鹘国都会,外国史学家称之为“喀喇汗朝”,而回鹘国的许多可汗,又同时有“桃花可汗”的称号。因为西方把中国和汉族叫“桃花石”,而回鹘国甚至把宋朝皇帝称为“阿舅大亲家”,可见他们是回鹘可汗的后代。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有趣,来自“阿舅大亲家”的东干人又住在这里,重温了历史融合的一幕。

碎叶城—托克马克

碎叶城怀古

李白原生碎叶城,

小辈重游多古情。

碎叶城垣不复在,

哪里寻得大诗人。

今年又到碎叶城,

雪花飘飘万种情。

原是李白出生地,

风雪难忘故里人。

笔者上中学时,曾看到语文课本中介绍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城,而李白祖籍又属甘肃陇西(今天水市陇西县)。我老家在天水市张家川,也算李白的故里人吧。当我来到东干人所住的托克马克市时,知道那原来是古代的碎叶城,心里很受触动,于是写了此诗。

托克马克现在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城市,位于天山和阿拉套山间宽阔的秋河平原中间,距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六十公里,应该说是两城依稀相望。

1877年12月25日,白彦虎带领的陕西队伍来到了托克马克市。他们在搬离北边九公里的营盘前,在这里住了三个月。

我第四次去吉尔吉斯斯坦时,一位白彦虎的后代名叫努曼•白彦虎,他是开出租车的,专程带我去了托克马克市中心一间政府办公楼前,那里地势比较高,种了不少花圃和松树。努曼•白彦虎说:“这里就是白彦虎率领的第一批人进住托克马克后,最早埋葬东干人的坟地。”

碎叶城是丝绸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在中国史书上多次出现。据《唐书》记载,在唐调露元年,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碎叶城修筑了城墙,又称旁边的秋河为碎叶水或素叶水。在唐朝,碎叶、龟兹、于阗和疏勒被称为“安西四镇”。公元702年,唐朝在安西四镇驻有三万兵力,并设有都护府。蒙池都护府管辖碎叶城以西,昆陵都护府管辖碎叶城以东。

公元630年,玄奘曾来到这里。在他的游记中曾描述说,他碰见了二三百汉人在这里做生意。他们讲汉语,但穿的是当地土著服装。在碎叶城南边的天山峡谷中,有一座有名的温泉。在盛夏暑热季节,我曾看到一座大圆石上刻有佛像和一些模糊的汉字,应该属那时的文物。因为自那以后,这里的土著皈依了伊斯兰教。史书上又记载,在玄奘访问碎叶城的一百年以后,唐朝的军队又捣毁了这里。而中国的古书也有记载说,有位叫杜环的汉人,在怛逻斯之战中被俘,在碎叶城地区住了十几年,后几经辗转,经海路从广州回到中国后曾写了本《经行记》。其描写了不少中亚穆斯林的习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描写穆斯林习俗的专著。

我站在托克马克高处的土丘上向南望去,在巍峨的天山脚下,是一个茂密树木笼绕的吉尔吉斯人村庄,风景极其优美。我又再次尽情地欣赏日落时天山雪山令人神醉、眼花缭乱的美景。太阳已经隐没在群山之中,而她那红色绮丽的余晖,还在那一座高耸的山岭上和白皑皑的斜坡上闪耀着。

我曾经数次寻找碎叶城的故迹。后来,东干朋友给我指出,那位于托克马克市郊的田地上凸起的大土墩,曾是碎叶城的故址,据说在那里曾经挖掘出不少陶瓷品和银制的文物。奇怪的是,在托克马克北面的新渠村头,也有类似的土墩。东干人说,那里也是碎叶城的故址,而托克马克也是属于碎叶城的一部分。后来,每次乘车从托克马克到比什凯克的大道上,我总是留恋地望望那些在田野里孤独矗立、任凭风吹雨打的碎叶城故迹。后来,也下了个结论,原来古碎叶城,即今托克马克及其周围住满了东干人,即使以前的碎叶城旧址,也都在东干人种植粮食或蔬菜的地里。

早在明朝,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时,从1404年起派陈诚三次出使西域,慰问和招抚撒马尔罕国,陈诚在碎叶城三次居留过。明朝诗人周孟简曾写过一首长诗《送陈员外使西域诗》:

金台八月惊寒早,

一夜清霜零白草。

故人别我出都门,

西风暮里交河道。

撒马尔罕国位于碎叶城更西的地方,现在属于乌兹别克斯坦。陈诚在碎叶城休息过一段时间,然后才启程。他出访撒马尔罕很成功,后又回到碎叶城,并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至撒马尔罕国主兀鲁百里园》:

巍巍金壁瓮高台,窗户玲珑八面开。

阵阵皇风吹箫幕,飘飘爽气自天来。

加趺坐地受朝参,贵贱相逢道撒蓝。

不解低头施揖让,谁知屈膝拜三三。

陈诚的这首诗,是汉族古诗中描写西域穆斯林生活最贴切、最生动和最早的一首诗。诗中“撒蓝”是穆斯林祝安词;“抓饭”是源于穆斯林的一种饮食,至今仍然流行于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第一句说的是“缠头回回”(即乌兹别克人)建筑艺术的精美,雕刻的门窗玲珑娴巧;第二句描绘了西域的风景;第三句具体描绘了穆斯林见面地位不分贵贱,都要道声赛俩目,以及如何礼拜的动作;最后一句则生动地刻画出西域穆斯林制作“抓饭”的过程,以及不用匙子而用手抓吃食物的风俗。

现在的托克马克有陕西籍东干人三千多人,城内有一所东干娃娃居多的学校。托克马克市北面就是秋河,而秋河过去就是新渠。住在托克马克和营盘的东干人全是陕西籍,他们把托克马克称做“巴扎”。可以说托克马克是四周农庄的主要贸易市场。在1991年前,这里同属苏联,没有边界。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参照北欧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从苏联分开,形成了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以秋河为界,连接哈萨克斯坦的新渠到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的秋河大桥,是由东干人富商尤路思诺夫修建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关卡也设在桥的两端。

由于哈萨克斯坦比较富裕,而吉尔吉斯斯坦比较贫穷,托克马克出现了毗邻国家特有的各种现象。就像可以从马来西亚北部到泰国的合艾市,新加坡人到马来西亚新山市,文莱人到马来西亚美里市,中国香港人到深圳一样,马来西亚北部人喜欢到泰国南部的合艾市。一是那里物价低廉,二是有色情娱乐场所。因此,马来西亚北部边界每天都有大量游客进入,并设有旅游专线。泰国盛产大米,从北部走私大米进入马来西亚,一直是被政府控制的。而新加坡人进入马来西亚新山市,因为这里地大物博,物品便宜,汽油价格低,新山市的发展和新加坡人的大量投资分不开。而文莱人喜欢到马来西亚美里市,也是一样的情形。香港人到深圳,有投资,有购物。和这些情形一样,住在哈萨克斯坦的新渠、营盘的东干人每天来到托克马克,进行贸易交流,况且哈萨克斯坦人收入高,平均月收入每人八十美金,而吉尔吉斯斯坦则为二十美金(2001年统计)。所以,来吉尔吉斯斯坦这边购物更便宜。另外,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盛产石油、小麦,而吉尔吉斯斯坦不产石油,小麦也缺,汽油、面粉价格自然高些,这样导致了走私活动。此外,营盘和新渠都是东干人的聚居区,回民的教门好,庄风严格、淳朴。有些东干人娶小老婆,也选择在托克马克安第二个家。

现在的托克马克,又是一番新气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