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燕珊(1978-),女,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护理学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护理教育研究。(广东 潮州/521041)摘要: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有利于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实现护理教学模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紧密对接。作者通过对潮州两家大医院进行专业调研,结合护理职业岗位群典型的工作过程,开发了《腹部外科护理实训》校本教材,并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探索。
关键词:能力本位;腹部外科;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53-04一、前言
为推进我校创建“国家示范学校”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笔者通过对潮州两家大医院进行专业调研,结合护理职业岗位群典型的工作过程及本校实际,编写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本教材《腹部外科护理实训》,并作为理实一体化改革课程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分析如下。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
1.课程设计思路
在职业教育中,理实一体化教学表现为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合理整合,融为一体。基于这种理念,笔者在潮州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围绕潮州两家大医院的护理岗位群进行调查论证,明确学生培养定位,按照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将《外科护理》学科体系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理实一体化改造,以典型的案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相关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融合于典型的临床护理任务中,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典型的临床工作情境为载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2.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为推进院校深度合作,使教学与护理职业岗位的要求零距离接轨,笔者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探讨腹部外科护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涵,按照医院腹部外科护理的工作流程编写《腹部外科护理实训》,课程内容分为“入院护理、手术前护理、手术室护理、手术后护理、健康指导”五个工作情境,涵盖20项护理技术。(见表1)。
表1《腹部外科护理实训》课程结构内容
工作情境护理任务学时1.入院护理任务1入院接待护理
任务2护理评估
任务3提出护理诊断
任务4制订护理计划22.手术前护理任务1手术前有关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的解释、告知
任务2术前常规准备——子任务1:深呼吸和有效排痰法训练;子任务2:肠道准备;子任务3:手术区皮肤准备;子任务4:药物过敏试验;子任务5:静脉采血法(真空管)
任务7术日晨准备——子任务1:留置胃管;子任务2:导尿管留置术20(续表1)
工作情境护理任务学时3.手术室护理任务1病人准备(体位安置)
任务2手术人员准备――子任务1:外科洗手;子任务2:穿脱无菌手术衣
任务3 配合消毒铺巾
任务4 常用手术器械的辩认与传递――子任务1:器械台的管理;子任务2:常用手术器械的辩认与传递
任务5巡回护士在手术中的配合――子任务1:静脉输液法;子任务2:静脉输血法;子任务3: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164.手术后护理任务1术后一般护理
任务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任务3引流管护理――子任务1:胃肠减压术护理;子任务2:留置导尿管护理;子任务3:腹腔引流管护理
任务4结肠造口护理
任务5手术切口护理105.健康指导任务1健康指导(制作健康指导卡片)2
三、教学
1.教学对象
笔者于2013年3月开展选修课程,选择全日制中专2012级护理(3)班60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单号(30人)设为对照组,双号(30人)设为实验组,已完成一学期的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两组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基础课程学习成绩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学方法
对对照组,按传统教材教学模式教学。对实验组,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不同阶段实施护理活动,下面以手术前护理为例说明教学方法:①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教师根据直肠癌术前护理的工作流程详细解释任务的目的、要求,分发工作页。②学生分组:教师将每5位学生编为1个小组,并做好角色分工,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③知识准备阶段:学生根据下发的工作任务查阅相关知识资料并在组内交流讨论,填写工作页的有关内容。同时教师利用每周六、周日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体验并观察临床真实情景,使学生熟悉腹部外科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工作过程和主要护理内容。④计划与决策阶段:各小组经过讨论,制订术前护理工作方案和流程,在教师的召集下共同选择确定最优的工作方案。⑤实施阶段: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情境,如工作情境1在一体化实训室、模拟病房中进行,学生1人扮演“病人”,1人扮演“家属”,1人扮演“护士”,2人扮演“观察者”,在组长的指导下,完成角色扮演。如学生设计术前心理护理的表演情境:“患者”情绪低落,“护士”来到“患者”身边安慰她,鼓励她说出心里的顾虑,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人工肛门的必要性,并利用带来的人工肛门图片、模型和造口袋向“患者”解释造口的目的、部位和功能,向“患者”解释术后只要经过训练也可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以消除其恐慌情绪,同时指导“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心理支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扮演“主要指导者和协调者”,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自查,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⑥点评反思:每个护理任务完成后学生要进行自评,小组成员之间互评、讨论,总结不足,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对学生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进行评价矫正。
3.评价方法
实验组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从知识、能力和素质3方面进行考核,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评价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并分阶段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能力考核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技能考核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综合实践能力设置考核情景,考核内容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应对能力等,由医院护理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共同评估。结果性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对两组学生进行技能及理论考核(见表2)。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85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同时通过对潮州两家大医院外科护理骨干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护理专家对课程改革的评价,采用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32份,回收32份,有效回收率100%(见表3)。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分析资料。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5.结果
(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理论考试成绩的比较(表2)•课程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腹部外科护理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表2两组学生考核成绩的比较人(%)
组别人数技能考核理论考试优秀良好及格优秀良好及格实验组3021(0.70)7(0.23)2(0.07)19(0.63)8(0.27)3(0.10)对照组3011(0.37)10(0.33)9(0.30)10(0.33)9(0.30)11(0.37)χ28.1097.423P<0.05<0.05P<0.05,实验组技能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2)医院护理骨干对课程改革的评价(表3)
表3医院护理骨干对课程改革的评价(n=32)人(%)
评价项目赞同人数教材编写贴近临床实际,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28(0.88)教材按外科护理的工作流程编写,思路清晰,易于掌握29(0.91)融岗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30(0.94)工作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29(0.91)理实一体化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30(0.94)四、讨论
1.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应用性学科,只有将书本上知识和临床实践灵活结合,才能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病人或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表现时采取适当的护理。《腹部外科护理实训》以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活动为主线,将真实的临床案例引入教学情境,以项目为载体,以完成护理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在模拟工作情境中边完成护理任务边学习知识,不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缩小教学和临床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育部、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提出护士应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讨论、临床见习、制订护理工作流程等环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护士”告知“患者”手术相关知识,指导“患者”配合相关护理操作等,完成护理任务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双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3)有利于实现护理教学模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密对接
笔者根据2013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试行)》的要求,分析历年考试命题的内容和范围,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腹部外科涉及的护理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融合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把课堂教学与护考内容有机融合,同时编写“腹部外科护理实训工作页”和《外科护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辅导材料》,引导学生边做边学,课程结束后应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进行考试,阅卷方式改为计算机阅卷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统计每一道题目学生错答情况,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错答的情况及时进行错题分析和知识点复习,并讲解审题答题技巧,实现护理教学模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密对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学校实训场所和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有足够的工作设备条件和模拟医院真实的场境等予以保证。我校已建成中央财政支持护理实训中心,有较完善的仿真模拟病房、模拟监护室和手术室,配备有高仿真和智能化的实训设备,如网络版交互式急救系统、示教反示教系统、多功能高仿真模型、高仿真输液手臂等,但近年来招生人数的激增,加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多采用小班教学,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因此,学校实训场所和设备还须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可通过校外校院合作单位,建设能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教学的医院,以保障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实习的衔接。
(2)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完全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改革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是否成功,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必须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是一个极大考验。近年来,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我校积极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临床实践,同时聘请了潮州两家大医院的一线护理骨干来校担任教学工作及实训指导工作,实现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优势互补,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如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滞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的掌控能力不强,部分教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认识不到位,在课程开发方面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学校应建立培养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机制,采用内培外引等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战略,使广大教师能够学习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的方法,改善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整体素质。 (3)部分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不能很好发挥主体作用笔者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强,体现在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如课前查找资料应付式完成,课堂实操训练时,由于承担的角色任务不同,部分人操作,部分人只能观看或协助,导致部分学生偷懒;另一方面,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缺乏心理准备,部分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缺乏认同感。因此,从学生一入学,学校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宣传和培训,让学生了解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让其转变思想,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五、结语总之,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以上是笔者在《外科护理》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造的初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完善,如一体化实训场所、设备的不足,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师能力的制约,课程项目的开发和整合等。为了能更好地完善和修正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的开发必须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变化不断对教材进行修订,才能将课程改革推向更深层次。 参考文献:[1]马明娟.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02).[2]陈一莉等.基于问题情境的外科护理学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70-71.[3]吕子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改革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1(08):60-61.[4]孙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化改革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3(39):86-87.[5]侯继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0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