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亚君,许 娇
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特点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
邱亚君1,许 娇2
对1 000名女性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索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参与水平的女性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限制因素,说明遭遇限制因素并不会导致休闲体育行为的不发生。相对来说,不参与人群在4个限制因素方面都比较高,随着参与水平的提高,感知限制逐渐减少。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因素与限制因素有关。4类限制因素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只有自身限制因素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休闲;体育行为;限制;行为
休闲限制的研究在休闲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主题,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最初关于休闲限制的研究只关注影响个体休闲参与的制约因素,认为个体遭遇限制因素会导致行为的不发生。后来,休闲限制被定义为“影响或阻止休闲的参与和享受”的因素(Jackson,1991),认为个体遭遇限制的结果可能会改变行为而不是导致行为的不发生[28]。那么,休闲限制与休闲行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Crawford和Godbey(1987)探究了个体参与休闲的决定过程,通过分析限制因素对休闲偏好和休闲参与的影响,归纳出了3类限制因素,即自身限制、人际限制、结构限制[20]。Crawford,Jackson和Godbey(1991)提出了休闲限制层次模型,认为这3类限制因素是以一定的等级关系对行为产生作用的:自身限制处于最近端位置,是最基础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而结构限制处于最远端,影响力最小[21]。邱亚君(2008)结合休闲体育行为的自身特性,提出除了这3类限制因素外,体验限制也会对个体的休闲体育行为产生影响。
有学者基于休闲限制模型,探索休闲限制和休闲行为之间的关系。Raymore,Godbey和Crawford(1993)以36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证实性因子分析、二项分布检验等方法,研究结果支持限制因素的3种类型及其重要性的等级关系[36]。Alexandris和Carroll(1997)对希腊人群的研究表明,限制和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他们认为相对参与休闲的人群来说,不参与人群更多地感知限制,特别是自身限制;随着参与水平的提高,感知限制逐渐减少[18]。Walker,Jackson和Deng(2007)关于加拿大和中国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也支持休闲限制模型的等级性。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的实证研究并不支持限制和参与行为之间的负向关系[42]。Kay和Jackson(1991)在英国的研究表明,感知限制并不会导致行为的不发生,经常参与的群体和不参与的群体同样会遭遇限制因素,前者可能比后者感知更多的限制因素。许多参与休闲活动的个体表示虽然遭遇限制,他们能部分地克服限制,有的甚至说限制因素不会影响他们的参与水平[31]。Shaw,Bonen和Mccabe(1991)对加拿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只有两种限制因素(身体不健康、精力不充沛)与低水平的参与行为相关,这两种限制因素可以纳入自身限制,而其他限制因素与参与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还表明,年龄、性别、收入等人口学因素与参与行为显著相关[38]。Hawkins,Pen和Hsieh等(1999)对118名智能残障人士的研究支持休闲限制的3种类型,但并不支持这3种限制的等级关系,认为自身限制并不是导致休闲行为不发生的主要原因[24]。
所以说,休闲限制和休闲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休闲研究领域仍是争议的话题。女性休闲体育研究是一个倍受瞩目的新领域,关于女性休闲体育限制正吸引越来越多学者关注。Shaw和Henderson(2005)认为,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研究,可以拓宽休闲限制领域的研究[39]。本研究以中国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的特点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不同个体的休闲体育限制因素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休闲体育限制因素和行为的具体关系如何?
2.1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基于已有的质性访谈,在了解休闲体育行为及其限制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理论,进行初始问卷的编制。在小范围进行初步调查,加以进一步的修改或删减,形成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问卷。
休闲体育行为限制部分问卷依据休闲限制理论,以及已有关于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文献(邱亚君,2008,2009),结合休闲体育行为的特征,共设有4个基本维度,即自身限制、人际限制、结构限制和体验限制。每个维度分化成4~5个不等的题目,共19个题目,其中,自身限制包括5个题目,如“自身的惰性,懒得去参加体育活动”;人际限制包括4个题目,如“家人(或朋友、领导)不支持我去参加体育活动”;结构限制包括5个题目,如“缺乏合适的场地、器材或设施”;体验限制包括5个题目,如“在参与过程中,没有让我获得愉悦的感受”。该部分的记分方式采用Likert 5点量表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其他数字代表1与5之间的不同程度。
休闲体育行为部分问卷依据老年人体育活动量表(PASE,New England Research Institutes,Inc.,1991)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梁德清,1994),包括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3个方面。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频率从每周0次到每周4次及以上设5个等级,分别计1~5分;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从0 min到90 min以上设5个等级,分别计1~5分;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强度从无运动强度(没有感觉)到超大运动强度(大汗淋漓)设5个等级,分别计1~5分。
2.2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基于已有理论和文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限制问卷适宜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再用最大四次方值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提取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4.028%,各因子载荷均达到0.455以上,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表1)。
表 1 本研究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问卷的因子分析结果一览表Table 1 Factor Analysis for Constraintsto Women’s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采用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系数a值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出限制问卷各变量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在0.778~0.874之间,表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表2)。
表 2 本研究限制问卷变量的一致性检验一览表Table 2 Reliability of Constraints
2.3 研究过程
自2012年8~11月实施问卷调查,运用互联网平台、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法,随机抽取女性市民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1 000,回收927份,回收率为92.7%。删除其中有漏题、信息不全或真实性遭到质疑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835份,其中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557人和从来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278人,有效率为90.08%。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1 女性休闲体育限制特点研究
首先,探索不同参与水平限制因素的异同性,从表3可以看出,参与/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两组人群都不同程度地感知到限制因素,说明遭遇限制因素并不会导致休闲体育行为的不发生。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人群感知自身限制最强烈,其次是结构限制,然后是人际限制和体验限制。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也会遭遇限制因素,但她们感知结构限制较强烈,其次是体验限制,而人际限制和自身限制较弱。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在4个限制因素水平上的得分均比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要高,说明前者更多地感知到限制因素的存在。通过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也发现两组人群在4类限制因素水平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表 3 本研究个体参与/不参与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的t检验一览表Table 3 T-test for Constraints toNon-participants and Participants
基于以上的研究,把样本分成参与和不参与两个组进行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自身限制因素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人际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个因素水平上都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其中,已退休女性的人际限制、体验限制较低,30~44岁及45岁~退休前的女性在这两方面得分相对较高。多重比较分析表明,退休后女性与这两个年龄段女性在人际限制、体验限制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已退休女性的结构限制较低,其次是30~44岁和45岁~退休前的女性,而20~29岁女性的结构限制相对较高。多重分析表明,已退休女性与20~29岁女性在结构限制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表 4 本研究不同年龄休闲体育限制的方差分析一览表Table 4 ANOVA Results of Constraints to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at Different Age
对于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只有在结构限制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他3个限制因素都不存在显著差异。退休后女性的结构限制较低,而20~29岁、30~44岁年龄段女性的结构限制相对较高,多重比较分析表明,退休后女性与前两个年龄段女性在结构限制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对于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女性在4个限制因素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女性在4个限制因素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已婚有子女的女性人群在4个限制因素的得分较低,而已婚无子女的女性人群相对较高,多重比较分析表明,这两个人群在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
表 5 本研究不同婚姻休闲体育限制的方差分析一览表Table 5 ANOVA Results of Constraints to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in Different Marriage Statue
表6的方差分析表明,对于所有参与/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不同收入水平的女性在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因素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在体验限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收入水平在2万以下的女性人群体验限制较低,而收入在2万以上的其他3个人群的得分相对较高。多重分析表明,两个不同参与水平的人群,收入水平在2万以下的女性人群与其他收入水平的女性在体验限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表 6 本研究不同收入休闲体育限制的方差分析一览表Table 6 ANOVA Results of Constraints to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in Different Income
从表7可以看出,对于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在自身限制和结构限制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人际限制、体验限制两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女性人际限制、体验限制较低,其他4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人际限制和体验限制较高。多重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女性人群与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大学本科的女性人群在人际限制和体验限制两方面有显著差异。
表 7 本研究不同受教育程度休闲体育限制的方差分析一览表Table 7 ANOVA Results of Constraints to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in Different Education
对于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不同受教育程度在人际限制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方面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女性人群相对于其他人群来说,其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都较低。多重分析表明,该人群与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和研究生的女性人群在自身限制方面差异显著,与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的女性人群在结构限制方面差异显著,与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和大学本科的女性人群在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
3.2 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和行为的关系研究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是否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个体感知4类限制因素都有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索休闲体育行为和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选取经常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557人进行分析。行为变量用参与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的几何值表示,运用相关分析进行判断,从表8可以看出,自身限制、人际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与行为存在着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于所选的指标,以行为为因变量,以限制因素为自变量,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9)。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模型中剔除了人际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个指标,只有自身限制的t检验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方差分析F统计量观测值为21.559(P<0.01),说明自身限制和行为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所以,自身限制作为行为的预测指标有统计学意义。
表 8 本研究休闲体育限制因素与行为的相关分析一览表Table 8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Constraints and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表 9 本研究限制因素对休闲体育行为的回归分析一览表Table 9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Constraints and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4.1 不同参与水平女性人群的休闲体育限制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参与水平的女性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限制因素。也就是说,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也会遭遇限制因素,但相对来说,不参与人群在4个限制因素方面都比前者高,说明随着参与水平的提高,感知限制逐渐减少。这个研究结果支持Jackson等的观点,即有些个体尽管遭遇限制因素,但他们还是会找到途径去参与休闲,享受休闲。
早期研究认为,休闲限制效果是阻碍或制约参与,有无限制可以解释为个体参与或不参与休闲活动。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Jackson,Crawford和Godbey(1993)认为,人们参与休闲不是因为没有限制因素(尽管对有些人也许是这样的),而是因为能够通过变通克服限制因素[29]。社会认知论认为,个体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可以通过计划、预期等来激活、指导和调控自身的行为。当个体感知到某些限制因素的存在,可能会通过自我调节的过程做出自我导向的改变。这种自我调节是个体、行为和环境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并进一步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些控制。个体的自我调节是通过监控和调整认知与情感状态,环境的自我调节指观察和调控环境的条件或结果,行为的自我调节指自我观察和运用有关策略调控操作的过程。邱亚君(2011)归纳了休闲体育活动的6种限制变通策略,即意识提高策略、自我管理策略、帮助关系策略、时间调整策略、项目调整策略、环境支持策略[10]。譬如,女性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自身或同伴的时间制约,但她们可以通过自由支配时间来调整或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采用缩短活动时间、减少活动次数、更换活动时间等策略。
4.2 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女性人群的限制因素特点
对于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人群来说,感知自身限制最强烈,其次是结构限制。自身限制是指影响休闲参与的个体心理状态和态度,譬如,对适当休闲活动的主观评价、压力、焦虑、信仰、自我能力等。Crawford,Jackson和Godbey(1991)在休闲限制阶层模型中指出,3类限制因素是以一定的等级关系对行为产生作用的,自身限制处于最近端位置,主要作用于行为意向,是最基础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21]。如果自身限制不能被克服,就很难形成行为意向。Iso-Ahola,Mannell和Wade(1985)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认为个体的心理因素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26]。邱亚君(2009)对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自身限制在行为的前意向阶段表现最为强烈。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对于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形成的态度会影响行为意向,从而决定行为的是否发生。如果女性觉得不喜欢、不适合从事某项活动,那么她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参加这项活动。欧平(2009)也认为,女性的敏感、害羞、过分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等性格特点,无形之中会影响女性选择休闲活动的方式,成为限制女性休闲体育的一种因素。邱亚君(2012)认为,结构限制介于休闲偏好和参与行为之间,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结构限制主要涉及时间、场馆设施、天气、费用等因素[11]。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认为自己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少,所预期的阻碍愈多,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弱,对于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其影响方式主要是对行为意向的作用。例如,很多现代女性一方面要扮演好职业女性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家庭和孩子,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多方面压力使她们无暇顾及自己的休闲生活。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的女性在结构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方面表现各不相同。Kelly(1987)认为,戈登模式是一种将休闲与游戏包括在内的心理学框架[32],从这个模式看,退休后的老人,其生活目的在于保持自身能力与生活意义的独立性。退休可以提供整块的时间,为她们探索新的可能性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对于已退休的不参与人群来说,感知结构限制较低。30~44岁处于成熟期早年,在这个阶段,人们会更多关注个人成就、与社会的融合以及快乐的体验。处于成熟后期(45岁至退休)的女性慢慢将注意力从工作事业转向对自我及婚姻的投入,但依然在家庭、自我、工作与休闲的投入上努力寻求平衡。在这两个年龄段,她们更多地关注休闲体育是否可以带来得到关注、接受与体验的机会,所以,人际限制和体验限制相对较高。不同收入的女性人群在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其中,收入在2万以上的3个人群感知体验限制较高。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对其如何支配自己的资源起着根本的作用,当她们投入较多的资源时,会期望享受到较满意的休闲体验。如果结果与期望产生差距时,就会形成负面的情感和认识,对行为产生消极的作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人群在人际限制、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其中,初中及以下人群的人际限制和体验限制都较低,可能是因为该人群对休闲体育活动缺乏认识,参与动机并不强烈,无动机占主导地位,更多的感知到的是自身的消极因素和对行为控制的知觉较弱。
4.3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女性人群的限制因素特点
对于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人群来说,感知到限制因素都比不参与人群低,在4个限制因素中,感知结构限制较高,其次是体验限制。个体虽然已经克服了自身的负面心理状态和感觉,但还是会知觉到可能阻碍某特定休闲体育行为执行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对于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来说,其影响方式主要是对行为的作用。孙巍(2012)通过因子分析对延边城市居民的研究得出,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经济、时间、场地、组织4个原因,这些因素都可以归入到结构限制[12]。邱亚君(2012)认为,对于女性来说,时间因素是她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提及频率最高的结构限制因素[11]。Shaw(1985)也认为,有小孩的职业妇女更受到时间限制的影响,她们可能更感到缺乏休闲时间[37]。体验限制是指个体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或留下的印象,影响个体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和认识,从而制约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的因素,如感觉环境太差、教练不够专业、服务不完善等。这些因素只是满足个体体验欲望的载体和工具,关键是个体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体验是个体通过亲历而获得的,只有个体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才会感知到。如果能克服这些限制因素,运用有效的变通策略,个体还是能成功地参与和享受休闲体育。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的女性群体在结构限制方面差异显著,其中,已退休女性感知结构限制较低。退休后的老人能够安排自己的时间,能够自己决定如何投入自己的精力,她们大多在风景区、公园、广场等免费进行体育活动,选择爬山、散步、健身舞等内容,较少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不同婚姻的女性群体在4个限制因素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已婚无子女的女性群休在自身限制、人际限制方面感知较高,已婚有子女的女性群体在体验限制方面感知较低。虽然大部分现代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但她们意识层面的家庭观念依然存在,许多女性在选择家庭、事业和娱乐时,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Deem(1986)对英国人进行研究,也认为女性参与休闲生活会受到她们的丈夫或明或暗的控制[22]。已婚有子女的女性在选择家庭休闲活动时,她们更多地考虑别人是否满意,而并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如何。不同收入的女性人群在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其中,收入在2万以下的女性人群感知体验限制较低。可能是因为她们本身在休闲体育中的投入并不大,对此产生的期望也并不高,所以容易满足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人群在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其中,初中及以下人群在这3方面的得分都较低。受教育程度对人们健身意识的养成和参与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们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意识、能力、渠道也具有差别,使她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方法、手段、内容上有所不同。低学历女性人群往往选择简单易行的活动项目,所以受到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较小。
4.4 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与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对限制因素和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也进一步论证了两者间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个体感知越多的限制,就会导致参与行为的减少;相反,参与水平较高的个体就会感知较少的限制。有研究结果也支持限制因素与休闲参与之间的负向关系(Raymore,Godbey和Crawford,1993;Alexandris和Carroll,1997;Walker,Jackson和Deng,2007)。也有研究认为,个体感知到限制因素会促使她们更多地运用变通策略,个体还是会参与、甚至会更多地参与到休闲活动中去(Shaw,Bonen和Mccabe,1991;Kay和Jackson,1991)。Hubbard和Mannell(2001)认为虽然限制因素会减少参与水平,但也会促进变通策略的运用,从这方面来看,可以缓冲限制对行为的消极作用[25]。Loucks-Atkinson和Angela(2007)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休闲限制一方面会减少行为的参与度,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变通策略的运用而促进行为的发生[34]。Son,Mowen和Kerstetter(2008)的研究结果也支持限制对行为的消极作用,但认为变通对行为的积极作用可以部分抵消限制的负面作用[40]。White(2008)的研究结果认为,个体感知限制会减少参与行为的减少,但也会促使变通策略的运用[44]。本研究认为,限制因素和行为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关于限制因素和变通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于行为的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回归分析表明,自身限制因素对行为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感知到较高的自身限制会降低参与水平。当个体对休闲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是消极的、负面的,那么在她的自由时间里,这个活动就不会放在首选的位置,而是觉得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事情可做。有研究认为,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最大障碍并不是缺乏时间、金钱或机会,而在于内在心理性的障碍,在于个人心理状态以及个体评价自己的方式,认为自己在自由的时间里做什么样事情才比较得体。她们认为在同一闲暇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譬如,有些女性更愿意在家陪伴家人,或者安静地看书读报,而不愿意参与到一些休闲体育活动中去。为了使更多的女性从紧张的事业、繁重的家务下的身心疲惫中解放出来,她们更要重视对身体健康的投入,培养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所以,她们应克服自身限制的影响,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重塑自己的社会形象,积极参与和享受体育活动。
1.不同参与水平的女性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限制因素,也就是说,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也会遭遇限制因素。相对来说,不参与人群在4个限制因素方面都比较高,说明随着参与水平的提高,感知限制减少。
2.对于不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人群来说,感知自身限制最强烈,其次是结构限制。不同年龄的女性在结构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方面表现各不相同;不同收入的女性人群在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人群在人际限制、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
3.对于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人群来说,感知到限制因素都比不参与人群低。在4个限制因素中,感知结构限制较高,其次是体验限制。不同年龄的女性群体在结构限制方面差异显著;不同婚姻的女性群体在4个限制因素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收入的女性人群在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人群在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方面差异显著。
4.4类限制因素和行为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其中,自身限制因素对行为有预测作用,感知到较高的自身限制会降低参与水平。所以,女性应克服自身限制的影响,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1]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建国,袁继芳.影响女性休闲运动的因素.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74-75,78.
[3]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9.
[4]胡锐.中国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限制因素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6):49-51.
[5]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7-189.
[6]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7]欧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休闲体育.体育学刊,2009,16(5):32-36.
[8]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体育科学,2008,28(1):71-75.
[9]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研究 .体育科学,2009,29(6):39-46.
[10]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变通策略的探索性研究.体育科学,2011,31(7):8-16.
[11]邱亚君.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与限制因素的质性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体育科学,2012,32(8):25-33.
[12]孙巍.延边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子分析.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王金铃.女性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14]魏丽艳,李彩秋.影响职业妇女健身活动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60-61.
[15]熊欢.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妇女的体育参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1042-1044.
[16]蚁哲芸.我国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福建体育科技,2002,21(5):8-10.
[17]臧超美,卢元镇.北京城区四种不同职业已婚妇女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1):6-12.
[18]ALEXANDRIS K,CARROLL B.An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based on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levels:Results from a study in Greece.Leisure Sci,1997,19(1):1-15.
[19]ARAB-MOGHADDAM N,HENDERSON K A. Women’s leisure and constraints to participation:Iranian perspectives.J Leisure Res,2007,39(1):109-126.
[20]CRAWFORD D W,GODBEY G.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Leisure Sci,1987,9(2):119-127.
[21]CRAWFORD D W,JACKSON E L,GODBEY G.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Leisure Sci,1991,13(4):309-320.
[22]DEEM R.All work and no play:a study of women and leisur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6.
[23]GODBEY G.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 Leisure.State College: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4:91-108.
[24]HAWKINS B A,PENG J,HSIEH C M,etal.Leisure constraint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construct development.Leisure Sci,1999,21(3):179-192.
[25]HUBBARD J,MANNELL R C.Testing competing models of the leisure constraint negotiation process in a corporate employee recreation setting.Leisure Sci,2001,23(2):145-163.
[26]ISO-AHOLA S E,MANNELL R C,WADE M G.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isure.Constraints on Leisure,1985:111-151.
[27]JACKSON E L.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Leisure Sci,1988,10(2):203-215.
[28]JACKSON E L.Special issue introduction:Leisure constraints/constrained leisure.Leisure Sci,1991,13(4):273-278.
[29]JACKSON E L,CRAWFORD D W,GODBEY G.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Leisure Sci,1993,15(1):1-11.
[30]JACKSON E L,RUCKS V C.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by junior-high and high-school students:An exploratory study.J Leisure Res, 1995,27(1):85-105.
[31]KAY T,JACKSON G.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J Leisure Res,1991,23(4):301-313.
[32]Kelly J R.Freedom to be.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Macmillan,1987.
[33]KOWAL J,FORTIER M S.Physical activity chang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women:The role of barriers and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J Behavioral Med,2007,30(3):233-242.
[34]LOUCKS-ATKINSON A,MANNELL R C.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constraint negoti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individuals with Fibromyalgia Syndrome.Leisure Sci,2007,29(1):19-36.
[35]HARRINGTON M,DAWSON D.Who has it best?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perception of leisure and constraints to enjoyment of leisure.J Leisure Res,1995,27(1):4-24.
[36]RAYMORE L,GODBEY G,CRAWFORD D.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An empirical test.Leisure Sci,1993,15(2):99-113.
[37]SHAW S M.Gender and leisure: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time.J Leisure Res,1985,17(4):266-282.
[38]SHAW S M,BONEN A,MCCABE J F.Do more constraints mean less leisure?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aints and participation.J Leisure Res,1991,23(4):286-300.
[39]SHAW S M,HENDERSON K A.Gender analysi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an uneasy alliance.In JACKSON E.L.Constraints to Leisure.State College:Venture Publishing Inc,2005:23-34.
[40]SON J S,MOWEN A J,KERSTETTER D L.Testing Alternative Leisure Constraint Negotiation Models:An Extension of Hubbard and Mannell’s Study .Leisure Sci,2008,30(3):198-216.
[41]SON J S,KERSTETTER D L,MOWEN A J.Do age and gender matter in the constraint negotiation of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J Leisure Res,2008,40(2):267-289.
[42]WALKER G J,JACKSON E L,DENG J.Culture and leisure constraints:A comparison of Canadian and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 Leisure Res,2007,39(4):567-590.
[43]WASHBURN R A,SMITH K W,JETTE A M,etal.The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 Clin Epidemi,1993,46(2):153-162.
[44]WHITE D D.A structur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negotiation in outdoor recreation,Leisure Sci,2008,30(4):342-359.
[45]WILHELM STANIS S A,SCHNEIDER I E,RUSSELL K C.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of park visitors:retesting constraint models in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stages.Leisure Sci,2009,31(3):287-304.
[46]WITT P A,GOODALE T 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riers to leisure enjoyment and family stages.Leisure Sci,1981,4(1):29-49.
ResearchontheCharacteristicsof ConstraintstoWomen’sLeisureSportsActivitiesandtheRelationshipwithBehaviors
QIU Ya-jun1,XU Jiao2
Based on investigating 1 000 women,through using ANOVA and regression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aints to women’s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behavi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constraints are likely to be reported not only by non-participants in an activity,but also by participants.And constraints may be reported more frequently by the former than the latter.The demographic factors (age,marriage status,income,education) are all found to be related with constraints.Four constraints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ipation.However,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only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 has significant predictive role on participation.
leisure;sportsactivity;constraint;behavior
1000-677X(2014)01-0075-08
2013-08-17;
:2013-10-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CTY007)。
邱亚君(1973-),女,浙江萧山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休闲体育,E-mail:88838935@163.com;许娇(1983-),女,浙江奉化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E-mail:29418274@qq.com。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 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2.浙江理工大学 科技与艺术学院 体军部,浙江 杭州 311121 1.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2.Zhejiang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