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肖 天
体育科技创新需要理性批判的独立精神
——在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的讲话(摘要)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肖 天*
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会议,能够在这里见到这么多体育科技界的新老朋友们。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沈阳体育学院召开,这是体育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今天到会的专家、学者和沈阳体育学院师生共有上千人,应该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体育学术会议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
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使中国体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当前世界体坛运动技术水平迅猛发展的形势,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我国竞技体育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的步伐,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由物质要素为主的粗放型模式向以科技创新要素为主的集约型模式转变,是未来中国体育在发展战略上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竞技体育: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我认为这个主题选得很好,也十分鲜明。
当前,在竞技体育领域,无论是在国际体坛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还是国内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竞争,要想异军突起、独占鳌头,没有敬畏科学的态度、没有创新,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加强体育科技队伍理论建设,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体育科技创新需要理性批判的独立精神。
下面,就竞技体育科技创新问题谈三点体会,与同志们交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高级表现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熊彼特提出创新这一提法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创造新的生产力。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从而开启了创新研究的先河。福特创立T型车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与惠特尼发展标准化生产枪支的方法在单项技术上本身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进步,但关键在于技术应用的组合上,这种创新成了现代工业机器体系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里程碑。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远到欧洲15世纪以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及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近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冲破“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再到中国加入WTO,以及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自创新理论诞生以来,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下,创新体系包括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从我国体育科技工作的各个院(校)和院(所)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老院(所)的传统学科系(室)的确立,还是一些新院校的新兴学科的崛起,都与批判的继承与创新密不可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体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我们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思考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要冷静的审视体育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的经费呈几何数的增长,在这方面投入增加了十几倍甚至上百倍;体育设施也发展很快,体育科研条件大为改善,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训练场(馆)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可是,今天,在我国体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项目发展失衡的问题。用老百姓的话,上去的项目就上去了,上不去的总也上不去。我们应该承认,目前对运动项目的发展往往是关心、关怀的多,保障、服务的多,表扬、鼓励的多,真正严肃认真的问责,从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上算帐的并不多。假如我们能够认真地算算帐,实事求是地说,在我们现有取得的成绩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项目和成绩是靠不计成本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靠物质保障和发展机遇得来的。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只能满足规模式效益,一旦发展到高级阶段要产生质的飞跃,也就是中国体育发展到今天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要把老百姓深切关心喜爱的职业体育三大球项目,以及田径、游泳、水上、自行车、高山滑雪等项目搞上去,要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更高战略目标,仅仅靠扩大体育经费投入是难以完成的。
同样,在体育科研方面,体育科技工作无疑对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竞技体育科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客观、冷静地对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那些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任务还不够清晰,科研工作的人、财、物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合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科研规模、科研投入在不断增大,与之相应的科研成果、解决运动训练实践问题的能力滞后,还不能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二是,竞技体育科技服务体系与运动训练的实际结合不紧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生产力有待于进一步解放。
三是,体育科技的基础性研究薄弱,成果转化率低,结构不合理,推广不足,科研成果难以共享。
今天,在这里我想重点讲一讲国家队的科研问题。这些年来,或者说,近几个奥运周期,国家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一大批体育科研人员在国家队开展科技工作,为提高国家队的训练、运动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熟悉项目规律,熟悉教练员、运动员的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较以往更具针对性,能够得到队伍的信任与认可。如部分科研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使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国家队的训练工作相融合,成为国家队训练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有的科研人员成了国家队的教练员,甚至成为了国家队的主教练。很多科研人员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下队开展工作,为国家队制定科学的训练、竞赛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指出的是,国家队的科研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说,现在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人情课题和论文情结。不少科研人员有着良好的教育和知识背景,思考问题也有不同的角度,我们不能将主要的精力投放到拉关系、跑门路、搞公共关系上,我们的一些教授、博士研究生不能做领导和教练员的马仔,当个翻译、拎个包或者是写个汇报材料和总结材料。我在国家体育总局现在是分管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竞赛,国家队的备战;另一个是,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及科研院(校)工作。在以往的国家队备战过程中,经常能够听到一些科研人员抱怨,科研人员在运动队没有地位、受气,特别是在教练员面前往往忍气吞声。我认为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我们的教练队伍中少数教练员的素质不高,对科研人员不够尊重;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解决不了运动队的实际问题,就是我前面说的人情课题和论文情结。在国家队工作,不解决国家队问题,主要是写论文解决自己的职称,当然运动队不欢迎了,所以满足不了训练工作的需求。上个月在北京体育大学召开的奥运会的表彰会上我说过,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有这么一种现象,就是哲学长期以来是神学的婢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特别是启蒙运动以后彻底改变了这种现象,所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什么时候我们科研队伍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科研人员在教练员面前的婢女地位。当然,我说的不是科研人员的全部,现在有些科研人员在运动队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且,还成为了运动队的依赖,问题是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科研人员的地位不行。所以,我想说,如果要想改变这个地位,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从提高自身的实力入手。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尊严来自于实力。这句话我认为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俗话说有为才有位,你做不出东西,你没有让别人尊重的地方,人家就不会尊重你。我认为,要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加强科技队伍的理论建设。
理论上的混沌和摇摆,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盲目和错误。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从宏观上加强战略研究,要从加强科研选题的方向上入手。提高科研队伍的实力有很多方面,我认为首先应该加强我们这支队伍的理论建设,而且,在理论建设的这个首要问题上应该有宏观思维和战略思维,这一点的加强首先要从科研的选题和科研的方向上入手。
一是,科研立项和选题要有国际化视野,要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体坛的职业化、商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竞技体育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领域,因此,科研工作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强调运动队“走出去、请进来”,现在国家游泳队和田径队还有其他的一些项目做得都很好,效果也比较明确。实际上,整个体育科研的这个领域里边也有一个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问题。
二是,科研立项的课题既要重视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手段,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继承与发展,要结合中国体育的实际,要基于我国体能类项目、周期类项目、耐力性竞速、三大球等运动项目普遍落后的现实。现在的现状就是,我们国家体能类项目和三大球类项目的落后主要是理念和训练方法的落后。我国的田径、游泳这两年情况好一些,但总体上还是落后的。水上、自行车、速度滑冰现在就更落后了,有些国家队到现在连门都还没摸到,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这么一种认识水平上。我们的一些科研选题,不能只从自己现有的知识入手,不能只从多年形成的已有的学科出发,不顾世界竞技体育实践的飞速发展与现实。不能否认,当今我们有很多人不顾经济全球化、国际奥林匹克深刻的改革和国际体育的崛起带来世界体育飞速发展的现实,也不顾运动队的需要,就是只能搞自己的知识范围内的这点东西。
三是,科研的选题要突出自主创新,要探索竞技体育的训练规律,要认真总结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成功经验,推进运动训练变革,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比如,我国的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武术等要系统地总结其训练规律,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些优势项目,都是外国人可望不可及,而且是长期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的项目。但是,我们在这个理论体系的建立上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一些优势项目的总结不能都是一些先进人物的故事、励志篇,而不是规律性、技术性的总结。
四是,运动训练研究要把握自身属性。运动训练理论要基于当今体育赛制的巨大变化、项目规则变化发展的客观反映,要基于不同训练对象的主体的诉求,要基于当代竞赛的实战情况,如体能类项目与技巧表演类项目;再如田径、游泳、自行车等一些短距离的项目,与这些项目中的长距离的小项相比,如赛制长、赛制多与现在相对赛制比较少的项目的比较等等。这些在科研的立项和选题上都有一个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问题。我认为,科研选题的切入要摆在触及项目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关系层面上来加以研究,要运用哲学的方法和原理促进运动训练的理论创新,而不要被简单的现象所迷惑。现在有些人,包括我们的科研人员,有的说到板块理论就是短跨项目,而将马拉松、竞走、公路自行车、高山滑雪,包括体操、跳水等等这些项目对立起来。大家一说到三大球就是中国特色、亚洲特色,就是小、巧、灵、快,说到加强防守、力量对抗,整体性的球类项目包括现在NBA的一些理论就说不适合中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可能说得深一点,在科研领域中,有些人在谈到引进国外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时候,一知半解,不能够完整、全面地把握国外新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思想;一说到体能训练就是康复;一说到力量训练就是核心力量;一说到技术、战术训练就是动作。我认为,这么一种观点就是只揪一点不计其余,以偏概全,这种认识问题是不可取的。这些都是我们科技队伍中理论建设薄弱,没有把握事物本质的表现。
不少科研人员多年来搞不出科研成果,主要的问题是偏离科研方向,对科研的选题太泛化,没有聚焦,要么思想过于迂腐,有不少选题都是过时的、想当然的;要么就是太偏激,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之前,就把国内多年行之有效的一些传统的训练方法批判一通。有少数科研人员在做论文、作报告的时候,故做精英状,老外的如何如何行,中国如何如何不行,其实老外的东西也没搞懂,中国传统的东西也没搞懂,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我觉得这是学风问题。
总之,体育科研不加强队伍的理论建设、体育科技工作者不着眼于战略研究和世界眼光,我们的科研工作也就出不了世界级的成果,也出不了科研型的世界著名的教练员。另外,我们的科研工作也就很难在我们现有的这样一种中国的体育体制下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就做不到体育科研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期盼着在不远的将来,体育科技工作者通过加强理论素养、通过创新,来提高我们队伍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大家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冲突。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中,无论在政界、商界、学术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功利、短视的现象。在这样一种炫耀、浮躁、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作为个人如何保持淡薄、保持理性、体现事业上的人生价值是一件很难的事,也是一件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的事。作为体育科技工作者,大家心里应该清楚,我们从事的是体育科技工作,是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组成部分。为了国家和民族在国际舞台上升国旗、奏国歌提供有力支撑的工作,可以说,我们的职责是崇高而又神圣的。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体育科技工作中不能够太世俗,不能够太声色犬马,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理想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我们的工作是难以取得成果的。
回顾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发展历史,注重对现象的研究与规律的把握,重视理性思考是人的一种素质。往往思考与探索这一过程并没有什么现实利益,但它的最大价值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出重视精神和思维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有两个表现,一个是理性的传统,就是保持个性、独立思考,对事物进行批判、求证的传统,也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它可以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人们对精神生活的热爱;另一个就是神圣的好奇心以及对好奇心的鼓励,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好奇心是一切科学发明和创新的源泉。
当前,体育界存在着一种现象,无论在奥运备战、准备世界大赛的任务,以及体育科研的选题讨论中,都能感觉到一些官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在自己的专业上太过平庸,对项目规律和科研方法且不说有什么真知灼见,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观点都形不成,工作中既无思想,也无学术成果。今天看来,有些项目多年来在多届大赛上上不去的原因已经十分明显,一些科研单位多年搞不出成果的原因也十分明显,不是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而是思想的平庸导致科学精神的泯灭,使整个项目的圈子缺乏学习进取的氛围,用一句网络语言说“他们忙并且肤浅着”。这些人今天学习这个队、明天学习那个队,这届奥运会是这个课题,那届奥运会是那个课题,学术会议满天飞,国内、外到处跑,若干全运会、亚运会下来,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术成果,一句话:没有自己的东西。如果这种风气不改变,我们谈何今天的“竞技体育:创新驱动、全面提升”?如果这种风气不改变,我们谈何科技创新,谈何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体育的实践早已告诉我们,世界冠军和科研成果绝不是关怀出来的,更不是用钱堆出来的,而是严谨的科学的探索,从每一堂训练课的实践中走出来的。事业上的探索需要艰苦的脑力劳动,是需要献身精神的。在中国体育的历史上,中国体育界正是有一批痴迷献身于体育事业的精神圣徒,才铸就了中国体育的辉煌。今天,在我们体育队伍中这样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现在,大家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够看到,一些官员不像官员、商人不像商人、学者不像学者。今天是一个论文报告会,在这个地方毋庸讳言,甚至包括我们体育界的一些科研院校、院所的一些少数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们教练队伍中包括国家队的一些总教练、主教练也很世俗、也很社交。一句话:对科学缺乏境界、对知识缺少敬畏,在专业上和做学问上耐不住寂寞,不够虔诚。
大家知道,瑞士出手表,瑞士的手表价格也很贵,而且是世界名表,瑞士的钟表匠从17世纪、18世纪几百年来,甚至这个家族几代人一辈子就拨弄那几个零件,很淡定,所以才有传世的精品,才有瑞士表的品牌。而我们现在有一些人像变色龙一样,专业和角色切换得太快,没有沉淀,怎么会有成果?面对国际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改变三大球的落后面貌,以及备战冬奥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艰巨任务,我们要经常地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是物质条件和客观原因,而应该是我们对待竞技体育科技工作已经达到的精神高度在哪里。我认为,科技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奇技淫巧、不是附庸风雅,更不是权宜之计,科研成果需要精品、不需要垃圾,精品来自于创新,创新是一种艰苦的探索,需要思想境界,需要一种淡定的科学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笛卡尔和伏尔泰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在笛卡尔的认识论中,怀疑是一种方法,只有怀疑才会去求证,只有求证才有比较,只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分辨优劣,才会创新。他认为,怀疑是一种思维方式,没有怀疑就不可能产生知识。他提出因为我怀疑,所以我思考,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这就是今天被大家所熟知的笛卡儿的那句格言叫做“我思故我在”的深刻含义。在人类的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一些不为任何实际目的,不为功利所动,只为纯粹的思想兴趣、纯粹的科研兴趣的人,所以才产生了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与欧洲相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缺少理性批判习惯的。中国人往往把怀疑视为贬义词,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尚权威和长辈的,我们的话、他们的话只能学习体会,是不能怀疑的,现在我们一些行政部门和大学提出创立世界一流大学和打造大师人才队伍,我觉得这个口号提得很响亮,而且,提得也很振奋,但是,我有一些不同看法。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师的诞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英国的剑桥、牛津将近上千年的历史,美国的斯坦福也是几百年的历史,他们绝不是当年的英国政府或者是行政部门、美国政府和行政部门要创建一个什么东西创出来的,包括清华、北大也不是北洋政府当时要创建一个什么才把鲁迅、胡适、林语堂打造出来的,一流大学和大师的诞生是要营造一种宁静、祥和、一潭清水的校园文化,在敬畏知识、尊重人才、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中产生。没有目的才能产生大师。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院校和科研所的硬件条件、科研经费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增加,有些地方进口了上百万美元的仪器和设备,但是,这些院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上不但没有建树,甚至还不如以前了,一些高级的仪器放在那个地方用布盖上供来宾参观,有意义吗?我们一些围绕着奥运项目所设立的课题组,励志奥运会零金牌的突破,口号喊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突破。
以上这些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如果没有一种崇尚知识的境界,没有一种高尚的科学精神,没有一种守望精神家园的执着,恐怕今后拥有再好的物质条件,也难以完成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攻关的历史任务。
当前,在我国体育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征程中,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对领导干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众多素质中,能否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理性思维是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思维方法。理性思维又可以说是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性思维和预见性思维。理论思维不仅是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而且,是一种思想境界。所以,是否善于理性思维就成为今天衡量领导干部、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思想素质和执政、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
面对当前竞技体育领域遇到的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做出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比如说,如何认识竞技体育的训练规律,如何评价和认识大周期理论的历史作用,如何认识和评价超量恢复理论和板块理论的区别;什么是专项力量和专项能力;在训练计划中如何分配量与强度;如何安排力量与技、战术的训练;如何看待训练比赛与恢复;如何帮助老运动员规避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以及如何解决在聘用外教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等等。这些都不是照搬照抄,或者是听几节什么课、模仿一个什么人、开个什么方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战略决策。
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得快,财富积累得快,生产力快。在这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下,上层建筑包括社会的这种氛围也都很快,尤其是在文化界、在学术界腐败的东西还不少。没有沉淀,文化快餐,现在书出得也多,编译的、摘的,改头换尾,换个标题就出书。实际上不少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另外,现在一些科研的选题和论文,包括这次会议的一些论文,下面坐的有很多都是论文报告者,大家扪心自问:我的论文这种写法、论文的立意、论文的选题是出于什么目的;我的这个论文在现在中国整个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科研进程中价值如何?我希望大家都要作深刻的思考,有些问题要从敬畏科学与功利动机上加以区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认知水平的人、不同哲学素养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决策,其结果必然是大相径庭的。
其实,能否具有哲学思考、理性批判,能否具有战略眼光是衡量一个集体和个人能力最为重要的标志。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科技现状的分析与回顾,使我们想到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对一个部门、一条战线完成一项任务是多么的重要。我认为,一个科研院(所)和一所大学不怕条件差和基础落后,这些是容易被发展而且是可以改善的,可怕的是思想平凡、精神麻木和思维的落后,这些是最隐蔽,也是最致命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一个民族来说是这样,对于国家的各个行政部门和领导干部做好工作来说是这样,对于一名体育科研人员如何提高我国体育的科技水平也不例外。我前面说了,现在一些教练员、一些科研人员研究问题太从众、太肤浅、太愚钝,这个社会科技发展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年代了,我们还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边那些人,选的那些课题啼笑皆非。另外,一些科研成果、一些课题太没有个性,这些都是非常糟糕。在学术领域里,哪怕是片面的深刻也比全面的肤浅更有价值。
把握规律和创新不能仅仅作为口头禅,要真正的做到把握项目规律,需要深刻犀利的思想境界和风格,学术上没有个性、没有独立性、没有见解、不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要想攀登科学高峰是无论如何是难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西方哲学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把实践引入认识,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又把黑格尔的辩证论引入了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因此,学习集人类认识思想、优秀成果之大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规律和实施科技创新的有力武器。我想借今天的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再次大声疾呼:体育科技队伍需要加强理论建设,需要加强战略思维,体育科技队伍需要世界眼光和哲学素养。
同志们,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体育科学创新需要理性批判的独立精神。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惟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希望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加强体育科技队伍的理论建设,把这一工作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组织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为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舞台,从而进一步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这次大会既是学术交流的大会,也是一次思想碰撞的大会,希望大家能够利用这次会议的思想火花,共同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遵循科研规律、崇尚科学精神,为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各位。
1000-677X(2014)01-0003-05
*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