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芷, 黄贵懿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0)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党和国家连续多年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如何将资助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促进贫困生认定的客观、公正、公平,是贫困生帮扶和资助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高等院校作为贫困助学金的评定主体,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下面将从博弈论视角出发,探讨科学评定贫困生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贫困生资助金的来源、类别增多,资助范围和力度的加大,在校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越来越多,部分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也乘机进入贫困生的队伍,这样不但可以让伪贫困生生活过得更轻松宽裕,还可以减少父母的经济负担。所以,高校就出现了一些经济条件并不贫困的学生争当贫困生的现象,这就是常说的伪贫困生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1.贫困证明胡乱开。学校在评定助学金时,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的证明材料,而且要求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加盖公章予以证明。然而,一些乡、村、居委会或地方部门办事人员常常重视不够、审核不严或按人情办事,随意为贫困证明盖章。考虑到评定工作的成本和效率,学校又不可能派人实地调查,这就为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贫困程度随意写。在填写家庭经济情况时,一些学生尽可能地隐瞒收入项目,少报收入来源,并夸大贫困情况[1]。对此,学校也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
3.另类申请花样多。一些有能力交学费的学生为了增加自己贫困表现,故意拖欠学费或不交学费;有的同学相互“帮助”,互相夸大证明贫困情况,隐瞒平时在校消费水平。这些不顾诚信原则的行为,也令评定教师难以甄别。
伪贫困生现象在贫困生认定中层出不穷,常常令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头痛不已。如何应对伪贫困生现象,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质量,需要对其产生根源进行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竞赛论、对策论,用于分析竞争的形势。在存在利益关系的竞争中,竞争的结果不仅依赖于某个参与者的抉择,而且也依赖于竞争对手或其他参与者的抉择[2]。一般而言,主体在进行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己行动的后果,而且也要考虑对手对自己行动可能产生的反应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后果,在综合考虑对手的一切可能做法的条件下,做出能使自己目标最优的抉择[3]。
贫困生认定工作就涉及利益的博弈,参与博弈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博弈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校等。伪贫困生现象涉及学生的诚信问题,所以学生之间的博弈是最基本的。下面通过以下假定,来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诚实博弈关系:首先,甲、乙学生之间存在着诚实与不诚实的博弈;其次,博弈参与方都是理性人,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再次,对助学金的申请,甲、乙双方所有可选的对策仅有两种,即“诚实”与“不诚实”。
最后,通过10以内整数来量化博弈中双方的得益情况:诚实申请,两个学生获资助金机会各为5;如果一方诚实而另一方不诚实,则诚实的一方获得资助金机会为2,不诚实的一方获得资助金机会为8;如果甲、乙双方都不诚实,则每方获得的资助金机会仍为5。按照上述假定值,我们可以建立甲、乙两个学生诚实与否博弈的“得益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甲、乙两个学生博弈的得益矩阵
从图1可以看出,博弈矩阵的四个策略中,甲、乙双方均诚实的策略对整个贫困生的认定是最优的,但其组合关系具有不稳定性。虽然甲、乙两个学生都诚实,每方获得的资助金机会为5,但是如果一方诚实,另一方不诚实,诚实的学生获得资助金的机会为2,得益机会就减少了3 (5-2 = 3),而不诚实的学生获得资助金机会为8,从而得益机会增加了3。再退一步,如果甲、乙两个学生都不诚实,那么两个学生获得的资助金机会仍各为5。
博弈中,一方总会选择得益高于其他的策略,至少不低于其他的策略,博弈论中称这种策略为该博弈方的一个“上策”(Dominant Strategy),博弈参与方都会优先选择自己的“上策”。图1博弈矩阵告诉我们,要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双方都希望对方诚实而自己不诚实,因为仅有在“不诚实”的对策下才能实现自身获益的最优化。因此,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从理性角度出发选择“不诚实”成为博弈双方的最佳策略,双方均采取“不诚实”的策略,从而产生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这种双方不诚实的纳什均衡点,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基础,使学校、国家和社会帮助贫困的初衷得不到真正的实现。
通过伪贫困生现象的博弈分析,发现了评定过程中产生不诚信现象的根源,下面将从破解这一博弈关系着手,探寻贫困生认定对策。
博弈出现互相不诚实的结果,重要的前提在于贫困信息的可信度难以验证,为不诚实方提供了机会。要破坏这一博弈关系的前提条件,需要找到客观公平的贫困生评判标准。研究发现,高校学生“一卡通”消费数据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生活水平。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承载了学生在校期间饮食、购物、上网、服务消费等,其具备了大数据具有的三大特征:量大(Volume)、产生快(Velocity)、多样 (Variety) 。“一卡通”记录信息日积月累产生,其长期消费明细账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消费水平的全貌。为此,借用大数据方法分析消费数据,可以客观了解学生在校经济状况。
笔者在通过对多所高校“一卡通”数据实证分析研究后,将“一卡通”大数据分析步骤总结如下:第一,采集学生入校后所有的消费数据。第二,整理数据,保留学生饮食消费、网费等有效消费信息,排除合并消费、长时间间断和连续多笔消费等异常数据。例如笔者在“一卡通”数据分析中,将学生校园消费项目归类为表1所示。第三,分大类计算每个学生的日平均消费。第四,用聚类算法将学生日消费状况分为几个档次,按类别输出观测图表,如学生在校消费曲线、消费档次区间和生活水平区间。教师将观测图表与学生贫困申请表相对比,便可以判断其申请表的真实程度,以增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客观性。
表1 “一卡通”消费信息分类表
笔者通过所开发的实验系统,对5 723名学生(含1 015名贫困申请学生)2010至2011年近两年校内消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后续的人工评审验证结果,实验系统对贫困学生识别的召回率达97.1%,对伪贫困生分析准确率达91.4%。实验系统中学生个人消费水平对比分析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个人消费水平分析界面
博弈分析中出现相互不诚信的结果,其原因在于只进行了单次博弈,从“囚徒困境”理论来看,不诚实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要减少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可以改变这种博弈形成的要件,并把单次博弈转变为重复博弈。
为此,需要高校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诚信信息适当公开,大力表扬诚实守信个人,积极曝光各种蒙骗行为及现象,将诚信与学生日常考核、评优评先、入党考察相挂钩,从舆论上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诚信表现的价值。通过这些手段,把诚实博弈由单次博弈变成重复多次的博弈,让参与方可能会为了获得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博弈对策,避免陷入不诚实的偶然得益之中。
博弈双方的利益追求是人的一种自然动机,这种博弈关系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陷入“囚徒困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作为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典型现象,体现出个体(单个博弈方)最优对策并非集体的最优选择。大学生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就遇到这样的困境,学生与教师合作应当对双方均有利,但往往保持这种合作是非常困难的。其破解之策在于,加强贫困生认定程序的公开度,同时将学生群体、教师和社会增加为博弈方,创造公平透明的评选环境,从而破解双方博弈格局,避免陷入“囚徒困境”,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首先,加强评定工作的制度建设。明确划分贫困生的条件和标准细则,并对与贫困生的消费水平明显不符的消费行为设置相应的排除条件。其次,加强资格审查。学生辅导员、年级干部、班干部和寝室室长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会、座谈、走访、调查(向申请学生高中时的班主任或居委会了解情况)等方式[4]对贫困生进行深入了解,判断贫困申请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引入第三方监督,建立异议与申诉机制。如果班级同学中对符合贫困生建档条件的学生存在异议,可以向学校或院系提出异议,由学校或院系组织人员进行再核实。
学生诚信的动态博弈中增加诚实守信的得益值,也可影响博弈结果。部分大学生产生的不正确财富观,需要学校加强教育和引导。然而,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日益增长,学校教育管理的力量却明显滞后,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略显不足,对诚实守信学生的表彰和关注不够,这也造成伪贫困生在诚信的博弈中常常得益。所以,应进一步增加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力投入,畅通各类渠道,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此外,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并用,多开展道德宣讲、法制普及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诚信是个体立足之本,是融入社会的通行证,自觉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同时,学校可对长期讲诚信的大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一些奖励,通过树立诚信榜样来引导学生,增加诚实学生的实际得益。
分析诚信博弈关系,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帮扶真正家庭困难学生,保障他们的权利,帮助他们提升社会竞争力[5]。所以,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保护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特别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二是鼓励学生在校内建立如平价书店、平价超市、学生跳蚤市场、学生理发屋、校内易物网等购物或服务平台,以优质服务和低廉消费满足大多数学生校园生活的需要,有效缓减学生消费心态失衡和贫富心理落差,同时也能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三是重点帮助贫困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将“救济型帮扶”变为“发展型帮扶”。以上措施让大学生在博弈中选择“诚信”时,可以获得更多的道德和心理层面的满足。
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识别和认定工作,对公正、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帮扶资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很多针对贫困生认定的研究只是针对表面现象分析原因,博弈论为我们找到了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诚信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改变这种博弈形成的要件,发现破解之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本文还提出利用大数据辅助分析贫困情况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博弈论的引入,为高校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同时,随着相关信息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伪贫困生现象的破解还能得到更为客观的技术支持,达到标本兼治、公平高效的评定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壮.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4):31-32.
[2] 王则柯.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公平博弈:第1卷[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22.
[4] 毕鹤霞.中国高校贫困生判别方法及其认同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1,4(4) : 118- 123.
[5] 孙涛,沈红.基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国际比较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8,35(10):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