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的行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2014-08-05 12:22魏旻王平王恒
科教导刊 2014年2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魏旻 王平 王恒

摘 要 本文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提出了一种“导师团队协同、跨学科协同、开放式协同、国际合作协同”四协同的行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自动化行业开展了培养协同创新人才的实践,全面增强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素养与创新技能,保证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协同创新中心 行业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which Tak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s a Link

WEI Min, WANG Ping, WANG Heng

(College of Autom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s a link, proposed a "mentor team collaboratio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open collaboration,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ur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 Carried out by the automation industry collaborative practic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graduate creative thinking, innov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ion skill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eamwork graduate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counterparts and highly recognized by employers.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1 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201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习近平要求“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的主线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灵魂是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协同创新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不同于过去主要关注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而是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和内涵发展,重点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和国家经济建设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通过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高校办学模式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推动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2 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创新能力不足既是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社会创新力量的协同共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生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学创新能力要探索更加适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实现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endprint

3 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大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这种行业特色大学必须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协同创新,快速凝聚组织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将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于有限目标,使其具有更鲜明的行业属性,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重庆邮电大学作为典型的行业特色大学,在多年的办学特色中始终保持行业特色。我校控制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紧抓住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我校在通信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与优势,突出自动化技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与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公司)、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企业——思科系统(CISCO)公司等单位共建“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渝教科〔2013〕25号文认定为“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初步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中: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新办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检查专家组认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发展迅速,已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要求。

4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 聚集了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公司,依托我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通过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为行业培养协同创新人才。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人才,建成了“国家工业物联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吸引中国四联集团、思科系统(CISCO)公司的资金和设备投入,通过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控制学科与工程”的特色更加鲜明与优势更加突出,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初步取得实质性成果,初步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推动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其中: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2012ZX 03005002)”、“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2013ZX03005005)”等项目,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同时,协同创新团队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巴渝学者、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9名,国际标准专家8名,获得了“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和“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称号。

5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提供了机制保障

在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化和国际竞争趋近白热化的新形势下,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就是促进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可以突破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过于注重学术性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突破单一师徒传承模式、单一学科界限、高校内部封闭培养的局面,形成导师团队协同培养、跨学科协同培养、行业开放式协同培养、国际化协同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保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5.1 导师团队协同培养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团队打破导师界限,对研究生实行招聘制,根据项目内容和教师兴趣特长构建5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2~3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小组,每周组织1~2次例会讨论研究方案、协调研究进度。在研究过程中,小组老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并鼓励研究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与提炼科学问题、发现新思路,逐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从而培育创新思维方法,锻炼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深化其创新能力。如中心牵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的协议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软件——6LoWSN,并通过了IPv6国际金牌认证。

5.2 跨学科协同培养

物联网是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门类。对此,我校集成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优质资源成立了“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以跨学科研究计划或项目为导向,配备在相应领域有突出造诣和跨学科背景的教师,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学习和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解决综合问题能力、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2013ZX03005005)”就吸引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研究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研发,得到了至少4个学科知识的综合煅炼,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endprint

5.3 行业开放式协同培养

我校作为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将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公司等资源引入研究生教育过程,建立了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的行业开放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内部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校(下转第12页)(上接第6页)外部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协同创新能力的实践途径。为了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中心还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邮—四联自动化技术与仪器仪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庆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重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四联集团)、工业自动化技术市级工程实验室(重邮、四联集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联合研发中心(重邮、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庆市智能电网输配电工程技术中心(重庆电力公司、重邮)等“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教育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生把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起到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促进行业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

5.4 国际化协同培养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 依托“重邮—思科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中韩(重庆)泛在网络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成了“国家工业物联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牵头承担了“基于物联网的楼宇能量管控系统联合研发及应用”、“工业无线通信核心芯片开发”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Connected WSN and Cellular IP service”、“Development of Ubiquitous Network Applications”等国外机构委托的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合作编辑或召集人广泛参加了ISO/IEC、IEC、IETF、IEEE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10余项标准制定,科研团队在物联网标准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核心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初步形成了专利保护群。目前实验室研究生每年有十余人次赴国外参加各种学校交流或联合科研,极大地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宽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如:研究生参与了工业无线领域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的“WIA-PA工业无线标准”和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EPA标准”等8项国际标准的制定,研究生与CISCO合作的“多功能IPv6物联网边界路由设备研发及应用”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6 结束语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近年来,进入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发明专利授权16项,学生科研成果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重庆赛区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

基金项目: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yjg11020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动化类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Y201002),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无线传感器网络(201331),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 朱红霞,马晓霞.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15-116.

[2] 冯飞芸,江国华.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4):15-16.

[3] 浙工大构建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在线.教育频道(http://edu.zjol.com.cn),2013-1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