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莉 郑显兰
颜莉:女,研究生在读,学生
我国自1992年开始招收护理学研究生以来,护理学一直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培养模式也一直依附于医学教育。随时代的进步,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新修订学科目录,新增护理学为一级学科,与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等学科定位平行[1],这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制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护理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本研究通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法),从6 大方面确定护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内容,构建其二级指标,为制定我国护理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1.1 成立预测评价研究小组
1.2 确立研究对象 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来自重庆、四川、上海、河南、北京、哈尔滨、安徽、西安、宁夏、云南、广西、香港等10 所高校和7 家医院的教育管理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共26 名。咨询专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专家基本情况(n=26)
1.3 研究内容的确定 通过查阅国内30 所高校的护理学硕士生培养方案,并参考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具有代表性学校的护理研究生培养方式,结合文献回顾及小组讨论,初步拟定从培养目标、招生要求、课程设置、学制年限、实践能力、考核评价6 个方面组成护理学科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体系,并形成共计140 条二级指标。
1.4 函询问卷的形成 函询问卷由3 部分组成,第1 部分为致专家信,简要表明本课题的目的方法。第2 部分内容为问卷正文,正文采用Likert 法对二级指标赋值,按其重要程度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5 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 分,并设有意见栏和补充栏,专家可对各备选条目进行修改和提出建议。第三部分内容包括专家的一般情况和专家对函询内容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
1.5 函询过程 第一轮问卷采用Email 及纸质信件等方式进行发送和回收。由课题组对咨询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采用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为排除手段,并结合专家意见对第1 轮问卷进行修改、删减和补充,形成了第2 轮咨询问卷。
1.6 有关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 采用SPSS 19.0 和WPS 表格对数据录入分析,计算各级指标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回收率、权威系数和专家协调系数。专家权威系数反映专家的权威性,回收率和提出建议的专家所占比例反映专家的积极程度,协调系数则反映的是全部专家对所有指标的意见一致性程度。
2.1 专家的积极系数 专家的积极系数由问卷回收率反映,此次函询过程,第1 轮发放问卷40 份,收回26 份,回收率65%,有效问卷26 份,占100%。第2 轮发放问卷26 份,收回26 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6 份,有效率100%。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由专家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决定,权威程度(Cr)等于该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平均值,即Cr =(Ca +Cs)/2。本研究专家权威系数0.88(一般专家的权威系数在0.7 以上已是非常好[2]),说明专家对函询内容有较大把握。
2.3 专家协调系数 协调系数W 表示的是专家对全部指标给出的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W 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本研究最终W 值为0.531(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专家对指标的意见一致性程度高。
2.4 指标删选标准 经过对第1 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界值法筛选评价指标,算术均数和满分率的界值计算方法:界值=均数-标准差,得分高于界值的入选;变异系数界值计算方法:界值=均数+标准差,得分低于界值的入选。为防止重要的指标被剔除,在以上3 个衡量尺度中,凡3 个尺度均不合要求的指标才剔除。对于有一个尺度不合要求的指标,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经讨论后取舍[3]。最后均数>3.0 分、满分率>31.6%、变异系数<0.3 的指标进入下一轮函询表,并根据专家意见,删减二级条目40 项,新增二级条目1 项。最终形成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含6 大方面92 项二级条目。
2.5 专家对培养模式相关问题的选择情况
2.5.1 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认可情况(表2)
表2 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认可情况(n=26)
2.5.2 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要求的选择情况(表3)
表3 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要求的选择情况(n=26)
2.5.3 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意见集中程度、变异系数及满分比(表4)
表4 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意见集中程度及变异系数(n=26)
2.5.4 专家对护理学科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选择情况(表5)
表5 专家对护理学科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选择情况(n=26)
2.5.5 专家对护理学科学位研究生考核要求的选择情况(表6)
表6 专家对护理学科学位研究生考核要求的选择情况(n=26)
3.1 专家的积极性 本次课题函询第1 轮和第2 轮的回收率分别为65%和100%,第1 轮过程中,有15 名专家给予建设性意见,占回复专家的57.69%,另有3 名专家给予了远程电话指导。第2 轮函询过程中,有13 名专家给予了修改参考意见,占回复专家的50%。说明专家对此课题非常关注。两轮协调系数的统计检验P 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对培养模式认同的一致性程度高的结果可信,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合理,具有科学性。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本次调研中专家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制年限、课程设置、考评方式等方面意见达成一致。
3.2 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科学学位研究生相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更侧重在科研和教育两方面。本研究中前6 条包括了护理教学、研究、专业应用等方面,专家的满分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学生科研教学能力非常重视,这也是近几年争论热点。专家对科学学位研究生要求严格,招生对象方面更是严格把关。76.92%的专家选择招生对象为护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或者相关医学专业毕业生,更有73.08%专家要求招生对象为以上专业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者。
3.3 培养过程
3.3.1 学习时间 本研究中有21 名专家选择了3年学制,占80.76%;有2 名专家选择2.5年学制,占7.69%;有3 名专家选择了2年学制,占11.54%。3年学制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有专家建议可根据有无工作经验进行不同年限的培养,如有工作经验者可在两年内完成培养过程。
3.3.2 课程设置 李峥教授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增设相关的临床护理专科课程,才能促进护生能力的发展[1]。教学内容滞后使研究生很难接触到护理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会导致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在科研选题时视野局限,达不到研究生教育的目的[4]。本研究通过两轮函询,10 门必修课和12 门选修课进入最后结果,必修课以专业基础课为主,选修课以专业拓展课等为主。专家对课程设置意见集中,变异程度低。表明护理专家非常希望护理专业课程能脱离附属于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实践提高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手段。
3.3.3 实践能力及考核评价 Radzyminski 教授[5]认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临床输送高级合格的实践者,史崇清教授[2]亦认为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护理研究生将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因此非常有必要加重临床实践能力在护理研究生考评中的比重。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专科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学习是专家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其他如独立进行护理讲座,定期参加病例讨论也是考核的重点。相对于临床实践能力要求,专家对科研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则很明确,在科研实践能力方面意见最为一致,文献检索应用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量性研究方法等的百分率都达到了96.15%。教育实践方面,独立完成本专科层次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成为教学实践能力的重点。
美国护理教育自1952年就建立了独立的行使教育评估职能的机构-美国护理联盟护理教育评估委员会(National League Nurs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简称NLNAC。该评估机构有自行制定评估政策,确定评估标准与指标、程序和方法,发布和执行评估结论的权利,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并得到联邦政府的财政资助,从而确保了由该机构进行的评估过程及其公布评估结果的权威性[6]。我国目前尚未对护理硕士教学迸行评估。2002年,教育部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21 所学校进行试点,规定从2003年起5年内,所有本科院校都要参评,而且还形成了以后每5年一轮次评估的制度[7],主要从课程成绩、科研能力、开题报告及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来审核[2]。本研究中专家对考评的主要内容主要来自这几方面,如学校考评中的学分完成情况和科研课题进展及论文发表情况以及教师考评中的思想品德情况。但因我国教育评估组织有各种条文规定,缺乏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不够完善,被评估方处于完全被动接受评估检查和评估最终结论[8]。当前我国急需规范统一,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既能促进护理研究生教育积极蓬勃发展,又能展示各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本研究通过严格的Delphi 函询法,通过两轮函询,在招生要求和培养过程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为细化护理学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提供了参考[9]。但因国家教育的大体环境,各个要求能否切实可行,还需进一步探讨。为提高护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需要各位护理同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进一步细化形成我国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护理专业型人才。
[1] 邵 欣,李 峥.美国护理专业化发展现状对我国护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0):30-32.
[2] 史崇清.中美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22(4B):1026-1028.
[3] 王春枝,斯 琴.德尔菲法中的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9(4):92-96.
[4] 王 磊,王斌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6,20(10):2615-2617.
[5] Radzyminski S.Advances in 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Beyond the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J].J Prof Nurs,2005,21(2):119-125.
[6] NLNAC.Accreditation manual with interpretive guidelines by program type for post secondary And higher programs in nursing[EB/OL].(2007-09-25)[2013-07-01].http//www.nlnac.org/manuals/Manual2006.htm.
[7] 曹梅娟,姜安丽.国际高等护理教育评估的发展与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22-23,25.
[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2月)新修订学科目录[EB/OL].(2011-10-30)[2013-08-01].http://www.bbs.zjol.com.c/thread-5176067-1-1.htm.
[9] 丁天方,邓 川.德菲尔法在审计重要性水平分配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5,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