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红 沈晓红 张阿宏 王金存
潘树红:女,本科,主管护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中医认为便秘是由于大肠热结、气滞、寒凝等原因所致,主要表现为排便时间延长,大便难解或困难[1],而脾肾阳虚型便秘的病机是阳气虚衰,阴寒凝结[2]。现在临床治疗多为长期口服缓泻剂或肛门给药促进排便,长期应用影响电解质平衡和营养吸收,严重者导致结肠扩张,便秘加重及结肠黑变等不良反应[3]。临床呈现症状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雷火灸治疗脾肾阳虚型便秘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3月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年龄50~85 岁。病史3 个月~6年。将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0~83岁;病史3 个月~5年。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3~82 岁;病史8 个月~5年。两组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便秘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可借鉴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4]。患者还常表现为便意减少或缺乏便意、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排便费时、每日排便量少[5],可伴有腹痛、腹胀、肛门直肠疼痛等不适[6]。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腹部不适常在排便后获改善[7]。
1.2.2 中医诊断标准 脾肾阳虚型便秘的诊断标准参照《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8],并结合临床实际。症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少腹冷痛、四肢不温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采用赵氏雷火灸进行灸疗,患者取仰卧位,用平补平泻法,距离皮肤2~3 cm 悬灸(注意随时吹掉灰尘,保持红火),在相应的穴位上灸,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具体如下:(1)用横行灸法灸腹部,每来回10 次为1 壮,每灸1 壮用手按拉被灸处1 次,至皮肤发红、发热为度。(2)用雀啄法灸天枢、神阙、气海等穴位,均取双侧,每穴各点30 次。同时配合腹部按摩(以拇指或示指指腹轻揉)。每日灸疗1 次,约20~30 min。7 d 为1 个疗程,治疗两周后评定疗效。
1.3.2 对照组 番泻叶3~10 g,浸泡于150~200 ml 开水中,代茶饮用,2 次/d,大便通畅或有明显不适时停服。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治愈:2 d 以内排便1 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好转:3 d 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未愈: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便秘属中医学“虚秘”范畴,多由气血衰退、正气不足所致,其病变在大肠,但与脾肾的关系密切。《黄帝内经》有言:“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如脾胃功能虚弱,则大肠传送无力而便秘;肾司二便,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正如《景岳全书·秘结》日:“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10]。对于脾肾阳虚之便秘,其治则宜温阳通便、补脾温肾法才是治本之法[11]。
雷火灸是在古老的中医疗法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外治方法,早有文献报道艾灸能改善便秘患者的症状[12],灸条采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艾绒等多种药物配制而成,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的特点[13]。根据不同的证型,使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手法,作用于病灶周围、病灶位和穴位,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组织深部而达到补中益气、祛风散寒、健脾温肾的作用,使运化功能畅通,痞证自除。其中气海培元固本、补气疏理腹中气机,能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天枢穴大肠之募穴,能疏浚大肠腑气,使津生而便通;神阙穴位于脐部,具有调理气机、扶助正气、温中去湿的作用,使脉络通畅,脾气得运,大便软化通畅[14]。另外,腹部按摩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两者结合共同调理胃肠道功能,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因此,采用雷火灸对老年便秘者进行干预,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申弘道,吴 洁.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9):852-853.
[2] 鲍家伟,胡长庚,于 磊.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56.
[3] 张海波,邹艳玲,王玉珠,等.联合用药治疗老年人便秘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09,3(19):89.
[4] Dougas A,Drossm an R.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and the rome Ⅲ[J].Process Gastroenterolog Y,2006,130:1377-1390.
[5] Fang X,Zhang J,Gao J,et al.Symptomatic spectrums of chronic constipation:Multi-centered stratified clinical study in China[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2,24:104.
[6] 辛海威,方秀才,高 峻,等.慢性便秘伴发肛门直肠疼痛的全国多中心分层调查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l,31:364 367.
[7] Weinland SR,Morris CB,Hu Y,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episode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us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J].Am J Gastroenterol,2011,106(10):1813-1820.
[8]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11,30(1):3-7.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8.
[10] 范钦平.济川煎加减治疗肾阳虚型便秘40例[J].北京中医药,2008,27(6):450-451.
[11] 吴崑岚,薛雅红,郑雪平,等.丁义江教授治疗脾肾阳虚型便秘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10(31):950-951.
[12] 史 宁,刘 诗,谢小平,等.经皮电神经刺激针灸穴位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14):947-950.
[13] 史 艳,吴 节,邱 峙.赵氏雷火灸配合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1):181-183.
[14] 姜 玥,宁文帅,李 刚.脑卒中患者便秘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6A):83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