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露霞 王一明 贺晋
[摘要]近年来,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本文指出广东装备制造业仍未摆脱以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成本、外资高依赖为竞争特点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剖析了其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竞争模式单一等问题,从走低碳化之路、发展高端智能化产业、完善竞争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广东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低碳;科技智能;外贸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7;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4—0116—04
在广东省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主导产业,而其中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和支撑。随着低碳经济席卷全球,低碳、智能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向。广东省提出到2015年力争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化转型取得初步成效,重点发展能耗低、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制造业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因此,对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相关文献回顾
从制造业低碳化方面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鲍健强、苗阳、陈锋提出我们要从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入手,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应从产业链各个环节上推广节能技术。孙宁运用LMDI的时间序列分解法分析了影响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得出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强度降低可以明显减少制造业碳排放。谭荣娟基于投入产出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了FDI强度与珠三角装备制造业碳生产力的影响。
关于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工信部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左世全提出发展智能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赵阳华提出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对策。广东省首次举办的智能电网建设与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提出了要加快发展广东省智能电网与智能装备制造业。
针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方面,吴志红在理论上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原毅军从投入、产出和市场绩效三方面构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状况进行测评。吴江、王正和对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各大行业和整体装备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作了定量的测评,提出应走产一学一研相结合的道路。
综合现有的相关文献不难看出,虽然目前对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全国范围内的宏观研究,针对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研究相对少些,同时从低碳化智能化综合角度提高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内外竞争力,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之路的相关文献尚未看到,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果及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潮流的兴起,广东装备制造业以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成本、外资高依赖为竞争特点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已走到尽头,培育广东装备制造业低碳化智能化新型竞争优势迫在眉睫。以下首先分析广东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再分别从低碳化、智能化、竞争能力三方面分析广东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状况
2007年到2011年5年间,广东省工业增加总值从2007年的14104.2l亿元逐年上升到2011年的21663.3亿元,发展迅速,而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每年占省工业增加总值的45%左右,2007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6322.92亿元,到2010年达到10472.44亿元,2011年稍有回落为9818.03亿元。总体而言,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绝对值在上升,而相对值则较为稳定。本文从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七大类来分析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表1为广东省2007年到2011年七大类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图1为其工业增长速度趋势。
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每年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在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不过从图l各类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可以看出,这两大类装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工业增长率整体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并且2011年的工业增长率有明显的回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了8.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了3.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下降了7.2%。且这说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其发展的态势已初露端倪,同时也说明其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结合表1的数据以及图1的曲线走势来看,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每年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相对较少,整体比例低,不过增长速度却相对较高,幅度变化大,而2011年的增长率都有了明显下降,发展优势不明显。
(二)广东装备制造业高耗能发展现状
化石能源消耗是导致碳排放高低的主要因素。在对广东省各类装备制造业耗能状况进行分析时,以历年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量(萬吨标准煤)占全省当年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依据,选取的数据来自于广东省2007年-2011年共5年的数据。同时与全国装备制造业的耗能状况进行比较,对比优势与不足。本部分涉及的数据来源于《广东能源统计年鉴》(2007年-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年-2011年)等。由于此5年内广东省以及全国的各类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并无多大起伏,为了便于比较广东省和全国装备制造业耗能状况,对已经得到的5年的能源消耗比重数据进行了算术平均,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广东装备制造业整体还处于高耗能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耗能占省行业总耗能的比重除了通用设备制造业略低于全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以外,其他大类的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广东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耗比重最大,为4.49%;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2.72%。对于全国行业整体耗能来说,装备制造业中耗能比重最大的是金属制品业,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耗能比重却较小,仅为0.75%和0.61%。由此可见,要降低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耗量,关键是要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人手,高新技术行业虽然对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耗少,但是间接消耗很大,不能一味盲目发展,而应该采取一个相对协调的发展机制。
(三)广东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的配套发展和先天不足的历史条件,导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过多依靠外资流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并以生产线和最终设备为主,突出表现为核心制造技术依赖进口,因而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精密与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弱,大型整机企业与配套的中小企业群体关联度偏低,原材料供应、外协配套件等产业发展不足,未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配套的制造体系。此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国外市场需求急剧减少的直接压力,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结构欠合理和两头在外的特征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矛盾日益突出。以广东省数控机床为例,近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品种种类少仅占10%左右,而日本1987年已达30%,德国1990年达54%,并且在高精度、高可靠性、系统集成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广东省与国内和国外同行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2011年武汉、沈阳的一些数控公司已完成了50多套开放式全数字高档数控装置的生产。广东省在机器人研发方面、智能电网方面,目前整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另外,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还体现在技术引进消化再吸收能力方面。首先,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其次,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在引进国外技术经费中,设计图纸、工艺专利所占费用的比例高达60%以上,购入的技术大多只有使用权,而无知识产权,再加上广东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致使多数企业不愿意用自己的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而选择将其作为企业技术秘密加以内部保护。所以,核心技术大多只停留在引进和模仿上,再创新能力不足。
(四)广东装备制造业内外竞争模式较为单一
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从内部竞争力和外部竞争力两方面来探讨。内部竞争力方面主要分析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结构比重,外资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之间的竞争;外部竞争力主要分析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产品外贸出口竞争力状况。
就企业结构来说,如图2所示,在2012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各类企业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占企业数量比重分别为36%、33%和28%,而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和1%。各类装备制造业企业不仅数量相差悬殊,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也相距甚远。三资企业当年完成总产值28774.22亿元,占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52.69%,位居第一。国有控股企业年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仅为7.36%,集体企业仅为0.39%。由此可见,三资企业对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大超过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一方面三资企业大大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受到严峻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国际资本比国内资本流通速度要快,装备制造业国际资本的短期逐利欲望要大于其长期投资获利欲望,因此如果客观环境稍有变动,就会对资本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冲击,给全省装备制造业的稳定发展带来威胁。所以,需要平衡各类企业比重,善于利用股份制企业募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资本。
对于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来说,多年来一直以出口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为主。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电子通信产品出口总额为1983.79亿美元,同比增长16.39%,目前仍是广东省各类装备制造业中出口额最大、增长最快的行业,其次出口额增长速度较快的是金属制品业,同比增长14.28%,而此二类产品耗能比重较大,低碳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其他行业的出口额增长相对较为缓慢,所以需要优化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结构,培育以低碳化、智能化为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产品。
三、广东装备制造业低碳化智能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能耗,协调产业发展,走低碳化之路
从上文对广东省和全国的装备制造业能耗分析可以看出,各类装备制造业中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的直接能耗较大,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能源的间接消耗比较大。因此,不能盲目制约或者盲目发展某一类产业,采取一个相对协调的发展机制至关重要。
对于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来说,由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据主要位置,对能源间接消耗很大,因此对低碳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以及低碳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所在。对于直接能耗大的装备制造业来说,要优化能源结构,开发绿色替代能源,比如核能的利用能够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总量的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每一类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过程中都要融入低碳节能的理念和方法技术,需要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进来,进而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耗能状况,如图3所示。
(二)技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发展高端智能化产业
针对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首先,要转变技术引进思路。技术引进最终以技术创新为根本目的,用技术创新来衡量核心技术引进的成败,同时要以技术带来的环境效应为考核技术优良的重要标准。其次,在技术引进方式上,要从单纯引进生产线、成套设备向引进软件技术、智能化技术和关键设备转变,提高引进高新智能低碳技术的金额比重。再次,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必须加强研究开发,在战略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在2009—2012年3年间,广东共获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36项,是前11年所获项目数总和(11项)的3倍多,在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出台鼓励发明专利的政策,免去发明专利不必要的交易费用,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改进行政执法体制,促进创新成果的使用。
与此同时,政府應该加大对省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根据实际需要新建一批高新技术平台,重点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通过产学研模式催生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源共享的科技信息网络,提供服务信息;提供财税支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重点扶持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低碳化、智能化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
(三)平衡完善装备制造业各类资本和产品的竞争机制
从装备制造业企业资本竞争角度来说,为形成良好的内资外资竞争优势,防止外资不稳定性产生的冲击,广东在培育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时,要提高国内资本对企业的控制能力,提高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及工业总产值创造能力。同时应充分发挥起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由图2及其分析可以看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以及工业总产值能力发展潜力突出,省内中小企业可以把握机会,筹措资金,加快发展。要在掌握主动权的基础上,以建立自己的品牌为目的,提高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
从装备制造业各类出口产品贸易竞争来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不过这类高科技出口产品对能源的间接消耗量大,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所以,在生产上要有合理的数量比例,不能盲目扩大生产,对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也迫在眉睫。要优化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就要同时扶持其他类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侧重扶持有一定基础的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兼顾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争取形成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各类产品出口百花齐放的局面。参考文献:
[1]孙宁.依靠技术进步实行制造业碳减排——基于制造业30个分行业碳排放的分解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4).
[2]谭荣娟.FDI强度与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发展——基于投入产出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2).
[3]赵阳华.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4]吴志红,等.新兴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发展定量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工业技术经济,2005,(4).
[5]吴江,王正和.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8.
[6]PHILIP A S.Chinas Ongoing Energy Efficiency Drive:Origins,progress and prospects[J].Energy Policy,2009,37(4).
[7]孙衍林.广东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战略[J].江苏商论,2009,(6).
[8]徐盈之,胡永舜.中国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差异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解研究[J].软科学,2011,(4).
[9]廣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原始创新厚“基”薄发[N].南方日报,2013-01-04.
[责任编辑:李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