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集》中的“把”字

2014-08-04 03:03李全星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用例和尚词义

○ 李全星

(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祖堂集》(后简称《祖》)是中国禅宗最早的史籍,记述了唐五代时期禅宗洪州系、石头系两大禅系发展的历史。在《祖》中,“把”字共出现74例,其中动词63例,介词10例,量词1例。下文将先对集中的“把”字的意义和用法先进行简单描写,然后以词义引申为经,用法发展为纬,对文本中“把”的演变进行较详细的解释,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为便于说明,本文使用的符号规定如下:S-主语,V-动词,O-宾语,P-短语。

一、“把”字各种用法和意义

(一)动词“把”

它有三个义项:一是“握持”义;一是“掌握,控制”义;一是“拿”义。

1)“握持”义。该用法用例很多,计50例。“把”既可用于单动谓语句(或分句),又可用于连动句(或分句)。前者中“把”充当谓语中心语,如下例(1);后者中“把”通常充当连动句(或分句)的前一个动词V1,如例(2)(3)。

(1)师自把橹,行者曰:“某甲把橹。”

(《祖堂集卷二·弘忍和尚》)

(2)仰山便把茶树摇对。

(《祖堂集卷第十六·沩山和尚》)

(3)师曰:“二时把钵盂上堂,莫咬破一粒米。”

(《祖堂集卷四·药山和尚》)

2)“掌握,控制”义。用例少,仅1例。

(4)师云:“此子已后千万人把不住。”

(《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3)“拿”义。有12例。“把”常于连动句中充当V1,如例(5);非连动句中常与“将”连用,后接一个“来”表示趋向,构成“把将+O+来”的格式,如例(6)(7)。

(5)仰山云:“怪和尚把大家底行人事。”

(《祖堂集卷十八·仰山和尚》)

(6)师展手云:“把将金来!”

(《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7)庵主云:“把将性命来。”

(《祖堂集卷十五·归宗和尚》)

(二)介词

“把”充当介词,它介引的成分从语义上有工具和被处置对象两种。

1)“把”+工具语。计3例。例如:

(8)先师又悲声云:“自少来不曾把手指柱[注]别人……”

(《祖堂集卷八·青林和尚》)

(9)把手拽教伊入,争奈不肯入!”

(《祖堂集卷十·安国和尚》)

2)“把”+被处置对象。计7例。例如:

(10)人定亥,莫把三乘相疋配。

(《祖堂集卷第十一· 云门和尚》)

(11)师便把西堂鼻孔拽著。

(《祖堂集卷十四·石巩和尚》)

3)量词。仅1例。例如:

(12)师拈得把草,拦面与一掷,云:“勿处,勿处。”

(《祖堂集卷七·岩头和尚》)

二、“把”的演变探讨

在《祖》中,“把”既有实词用法,又有虚词用法。众所周知,汉语虚词大多由实词演变而来,而词义相应逐渐虚化、泛化,所以以下以词义的演变的经,用法的变化为纬,通过共时的文本分析来探讨“把”的历时演变过程。

(一)“握持”义的“把”

《说文解字》:“把,握也。从手,巴声“。从《说文解字》的字形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把”的本义为握持,动词。由于语义自足,“把”进入句法领域后应当接主语和宾语,为二元动词,例如:“师曰:‘二时把钵盂上堂,莫咬破一粒米。’”《祖堂集卷四·药山和尚》。例中“把”即为二元动词,“钵盂”作宾语,主语由于对话而省略。

(二)“掌握,控制”义的“把”

握持者对所握持之物具有某种掌握和控制力,因此很容易引申出掌握和控制义,即由具体的动作产生一个抽象的意义,仍是动词。它的用法与握持义把相同,不必累述。只不过,由于保持同一个叙述主题的需要,在《祖》中表达上语序有所调整而已。

(13)师云:“此子已后千万人把不住。”

(《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此句亦可变换为:“师云:‘已后千万人把不住此子。’”当然,句子没有语法问题,但是与语用不符,即不能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而导致文气欠通畅。

(三)“拿”义的“把”

而要取得对某物的控制力就需要首先得到它,怎么得到它?可以是自己拿到,也可以是别人给予(此义方言中存在,如赣方言中:“我把得拉一本书。”,即我给她或他一本书,而《祖》中没有出现)。因之,“把”可进一步引申出“拿”义。从语义上分析,“拿”义应该联系两个动元,即施事、受事。如:

(14)庵主云:“把将性命来。”

(《祖堂集卷十五·归宗和尚》)

例中“把”、“将”同义,都是“拿”的意思,只是由于对话省略了主语。

小结:

动词“把”是个二元动词,它词义的演变为:握持→掌握→拿。

(四)介引工具语的“把”

这个“把”是由“拿”义动词演变过来的。具体演变过程举例说明如下:

(15)师展手云:“把将金来!”

(《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16)师把柱杖,敲丈床三两下云:“将这个酬得他摩?”

(《祖堂集卷十八·仰山和尚》)

(17)南泉有一日看菜园,南泉把石打园头,僧回头看是师,其僧具威仪礼拜,便问:“和尚适来岂不是惊觉学人?”

(《祖堂集卷十四·鲁祖和尚》)

(18)先师又悲声云:“自少来不曾把手指柱[注]别人……”

(《祖堂集卷八·青林和尚》)

例(15)中“把”和“将”并用,相当于动词“拿”,充当是谓语中心,“来”表趋向。例(16)中“把”处于承接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中,在这个分句中是唯一的动词,很明显还是个动词。以上“把”后宾语O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身体部位],有时即使属于身体部位,说话人也是当身外之物理解的,如:“庵主云:‘把将性命来。’”《祖堂集卷十五·归宗和尚》在语义角色上,此时例(16)前分句“把”的宾语可以理解为“敲”的工具。当承接复句的前后两个分句紧缩成为连动句,即形成“S-V1-(O1)-V2-(O2) ”的句法结构,由于汉语是后焦点的语言,V1“把”由于句法位置的关系很容易虚化为介词。我们先看看例(17),本例中“把”还可以理解为“拿”,具有实在的意义;再看看例(18),“把”的意义就虚化、泛化了,语义特征为[+人身体部位],相当于介词 “以”、“用”,它完全可以当介词来理解了。

可见,介引工具语的“把”的演变经历了:单句中“拿”义动词“把”→承接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中“拿”义动词“把”→ “把”为连动句的前一个动词,虚化开始→介引工具语的介词“把”。

(五)表处置义的“把”

这个“把”是由动词“握持”义的“把”演变过来的。具体演变过程举例说明如下:

(19)师自把橹,行者曰:“某甲把橹。”

(《祖堂集卷二·弘忍和尚》)

(20)若是师僧发去,老僧提钵囊、把柱杖送他。

(《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21)师便把枕子当面抛之,乃告寂。

(《卷第四·天皇和尚》)

(22)师便把火筋放下。《祖堂集卷第十四·杉山和尚》

在例(19)中,很明显“把”是动词,意思是“握持”。在例(20)中,“老僧提钵囊、把柱杖送他”中“把柱杖”和“提钵囊”并列,很明显“把”仍是动词,整个分句为连动式。这个连动句式分句的特点之一是:O1≠O2。在例(21)中,前一个分句“把”的意义很实在,可以理解为“握持”,整个分句可以理解为连动式分句,且分句中O1=O2(O2“之”指代O1“枕子”)。由于连动式结构V1的位置很容易虚化(汉语是后焦点语言),随着“把”意义的泛化、虚化,“把”仅对O1表示某种处置(V2),同时由于语言表达经济的要求,省略O2,表处置义的“把”字句的典型形式于是就出现了:S+把+V/VP,如例(22)。而当O1≠O2时,整个句子或分句仍为连动式结构,如:“马师曰:‘作摩生牧?’对曰:‘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祖堂集卷第十四·石巩和尚》句中“拽来”的不是“鼻孔”,而是“牛”,所以后分句仍是连动式。

小结:

a)介引工具语的介词“把”是由“拿”义动词“把”演变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分布(连动句V1)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的泛化、虚化是“把”演变最重要的原因:

词义虚化

“把(拿)” 介引工具语的介词“把”

居连动式前部

b)表处置义的介词“把”是由“握持”义动词“把”演变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上述两个原因外,O2由于和O1同指而省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词义虚化

“把(握持)” 处置义的介词“把”

居连动式前部、O2省略

(六)量词“把”

这个“把”是借用动词来表达事物的量。手握的大小一般同龄人基本相同,所以可以借用来表示一定的容量。根据谈话语境,人们即可判断具体语境中“把”的容量大小。类似的情形,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挑(一挑水)、捆(一捆柴)。即量词“把”是由 “握持”义动词“把”演变得来的。

三、结 语

通过以上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得出:

1.在《祖》中,“把”有多个义项、有动词、介词、量词等多种用法,这些义项和用法间又相互联系紧密。现图示如下:

从上图可知,“把”的实词用法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从本义引申出“掌控”义,再引申出“拿”义,一个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容量单位。它的虚词——介词用法有两个来源:介词(-工具)的“把”直接来自“拿”义动词“把”,而介词(处置-)的“把”直接来自本义的动词“把”。总的来说,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它们都直接或间接来自“把”的本义这一源头。

2.两个介词“把”来自连动式结构,“把”为V1,在“把”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分布、词义的泛化和虚化、同指省略对词的虚化和新的句式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3.通过对“把”各种用法用例的对比分析(见下表1),我们不难看出:“把”的实词用法占绝大多数(86.49%),虚词用法只是极少一部分(13.51%);介词“把”是由动词“把”演变过来的,将“握持”义动词“把”的用例(67.57%)和处置义介词“把”的用例(9.46%)、“拿”义动词“把”的用例(16.22%)和介引工具语介词“把”的用例(4.05%)相比较,不难发现,“把”的虚化还很不充分。

表1

共时是历时的活化石。透过共时语言现象相互间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大致领略到某个词或句式的历时演变,因此这种共时的专书专题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历时研究方法。不过,它与一般的史的研究不同,研究者主要通过研究各种共存语言现象中的内在联系,推测某种语言现象的演变,此法与汉语通过方言来构拟古音极为相似。这种研究方法在汉语史研究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用例和尚词义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小和尚打水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小和尚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