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渡茳
天一阁中国现存最古老藏书楼
撰文/渡茳
XIANCUN ZUIGULAO CANGSHULOU
翻开中国的藏书史,最不能规避的一个篇章那就是“天一阁”。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曾对天一阁有过这样的评价:“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的确,有着30余万卷古籍、8万余卷珍善本,40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足以能够奠定它在藏书史上的地位。
天一阁组群建筑中的一部分
天一阁,坐落于宁波市风光旖旎的月湖之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素有“南国书城”之盛誉。
明代以来,江南藏书家众多,但以历史长远而不断绝的,唯独天一阁。其创始人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嘉靖年间曾任兵部右侍郎。他平生爱读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于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因此其藏书多以明刻本为主,特别是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士人刻印的诗文集,在藏书中尤具特色,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
后来,随着藏书的激增,范钦的“东明草堂”已远远不能满足藏书的要求。为使藏书得到永久性的保护,他于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公元1516年)“于其宅东月湖深处,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并在楼前开凿水池,使其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以避火灾。
时过400多年,再看这栋藏书楼,依旧可以看到楼下正中还悬有白底黑字的“天一阁”匾额,廊柱楹联写着:“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嫏嬛”踏进门槛,三间雅致的堂室,堂内摆设几副乌亮的红木椅几,壁间挂着古今名人撰写的对联,阁扳藻井绘有色彩艳丽的图案。贴近堂室的东西两间,陈列着有关照片和明代制作的书页雕板等实物。最西一间架有楼梯,楼下并排六间,楼上统为一个大间,不置墙壁,以书橱作隔。
据说,这样特殊的格局是范钦有意布置,有着“天一地六”、以水制火之意。因为藏书搂最怕丙丁之灾,有一次在披览古帖时,看到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于是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以水制火,希望古籍能够长久保存。
如今,那位曾经的兵部右侍郎范钦,已经在天一阁定格为一尊铜像。他峨冠长髯,手捧书卷,正襟危坐,有着读书人端庄优雅的风范。正是因为他的精神意志,才写就了一个家族的藏书传奇。从而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
天一阁内范钦雕像
天一阁从建筑格局来看,属于典型的江南大院,前后都有院子和阁楼,真正的藏书楼其实是一座两层木结构的楼房。这幢书楼,外形结实,前人说它“朴素坚固,明制宛然”,由于各代屡加修葺,所以现在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原状。
清康熙四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让天一阁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的园林小巧精致,情趣恬然。阁楼前面一泓池水,数堆假山,加上参天的古树,摇曳的修竹,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显出藏书楼的古雅气质。这座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确实令人神往。然而这座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却记录着躬耕苦读的家风祖训:“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使天一阁的浩浩卷帙束之高阁,不肯示人。
尽管祖训如此,但也有例外,清康熙十二年,大学者黄宗羲要想登天一阁看书,这对范氏家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虽有家风祖训,但出乎意料的是,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登楼阅览。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各类珍藏后,发出了这样的喟叹:“常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从此,天一阁便与大学者黄宗羲的名字连结在了一起。
乾隆三十七年,朝廷下诏修纂《四库全书》,便向天下征集遗书,要求进呈备用。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乾隆在上谕中指名道姓,专门说到了天一阁。于是,范氏后人不得不应诏进书。当时进呈了多少书,没有确切的记载,据光绪十年编辑《天一阁见存书目》时考察,被收录的有九十六种,列入存目的有三百七十七种。这样的表现,引起朝野震动,龙颜大悦,于是下谕昭示天下:“藏书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这毋庸置疑地将天一阁推至藏书第一家、天下第一楼的至尊地位。
解放后,范氏后人把天一阁献给政府,实现了先人妥当地宝爱图书的初衷。现在天一阁楼上,黑底金字的“宝书楼”横额焕然如新,一个个朱红色的书橱,里面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刻本、稿本和抄本,摆得井井有条。阁内的藏书量大大超过了范氏鼎盛时期的藏书量,古老的天一阁,历经几代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已成为一张负载宁波历史与文化的城市名片,是宁波这座城市的灵魂。
风物清丽的古雅气质
藏书楼内的范氏塑像
幽静的园林气质
高悬在上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