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书院书声琅琅风骨存

2014-08-04 02:15撰文一苇
中华民居 2014年4期
关键词:白鹿洞岳麓书院书院

撰文/一苇

宋代四大书院书声琅琅风骨存

撰文/一苇

SHUSHENGLANGLANGFENGGUCUN

“院者,垣也。”这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对书院作过的最早的解释,即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藏书的地方。简单而朴素的解释,从此为“书”圈出了一片天地。也许,当初人们还不知道这片天地是一个墨香漫溢,催生文人墨客的地方。然而,现在当你不小心踏入书院时,就会有种再也不愿意出来的感叹!

岳麓书院内建筑时务轩

岳麓书院YULUSHUYUAN岳麓山下觅墨香

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总是氤氲着浓浓的墨香。

寻去,才发现香气是从气势恢宏的明清建筑里散发而来,这里便是岳麓书院了。走到书院大门前面,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边一幅醒目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对联是对岳麓书院的最好概括。

二门的门额上写着:“名山坛席”,和位于两旁的“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对联,则说明了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环境幽深,是天造地设的修身养性之地,也是之所以名享“潇湘槐市”的独特条件。

穿过重重大门,如同撩起了一层层的幕布,当站在书院中心的讲堂前时,我的思维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曾经著名理学家朱熹与张栻就在这个讲堂里一起进行了中国文化史上极其著名的“朱张会讲”。曾经从这里走出过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毛泽东……

讲堂檐前悬着“实事求是”匾。原以为“实事求是”出自毛泽东之手,可后来才知道“实事求是”本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岳麓书院在民国初年把它写到这里将其作为校训,意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其实,岳麓书院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文化史。据了解,历朝历代它都得到皇家的重视,“岳麓书院”四字就是宋真宗御赐的。由于历代战火摧毁,岳麓书院就曾七毁七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出动27架飞机,对岳麓进行轮番轰炸。七毁七建的经历,充分显示了岳麓书院的生命力和它顽强复生的人文精神!

书院有众多的祭祀建筑,包括文庙、濂溪词、崇道词、船山词和六君子堂,用来祭祀中国儒学和理学的先圣和前贤。书院的后花园里,曲径通幽,玉荷飘香,枫杨浓荫,翠竹摇曳,让人目不暇接。突然让人感觉岳麓书院这片古建筑群,既古朴、清新,又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光彩。可以说书院的一碑一亭、一匾一联乃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位。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

应天书院YINGTIANSHUYUAN千年不绝读书声

穿过幽深的商丘市归德古城南门,便是碧波荡漾的千亩湖面,湖畔矗立着一座巍峨的仿古建筑群,这就是曾经人文灿烂的应天书院。夕阳余晖中,古色古香的应天书院与厚重的归德古城相对遥望,尽显迷人风韵。

应天书院大门旁,镌刻着“应天始兴学书院冠华夏,学子频中第俊才擎宋廷”对联,隐隐透出应天书院当时的“霸主”地位。

走进书院,脑海中便幻化出千年来的光阴荏苒,兴衰荣辱。在五代十国的天下大乱中,有个叫杨悫的读书人,在此地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南都学舍,并得到了当地军政人物的支持。后来,南都学舍曾经创下过“七榜五十六”人及第的纪录,学子们“不远千里”,“皆归之”,兴盛一时。

后来,宋真宗将“宋州”改名为“应天府”,又有人愿意拿钱扩建150间学舍,千余卷图书,而学舍也适时地捐给官府,实现了从私办到国立的转正。被纳入地方官学管理后,当权者通过赐书、赐匾额、赐学田等手段逐渐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但是,在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上,书院仍有充分的独立性,保留着私学教育的鲜明特点。就这样“南都学舍”更名为“睢阳书院”,后又由宋真宗御赐匾额“应天府书院”,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定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之一。

翻开应天书院厚重的历史,会发现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有不解之缘。学成于应天书院的范仲淹,后又授学于这所书院,促成并见证了应天书院的最辉煌时期。

时光的演进铺陈落到眼前的景象,明晃晃的阳光下,空空落落的建筑,人迹罕至的院落,就像一个布景,充满了不真实感。事实上,应天书院的好景并不长,随着帝制蒙尘,它毁于战乱。此后在明嘉靖时重修,不久张居正即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清乾隆年间再建,再毁。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仿古建筑群……

行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冥冥中感觉到,应天书院用它千年不衰的墨香、千年不绝的书声,给这片土地以不朽的文化熏染和文明浸润,留下了绵绵不断、令人心动的代代文脉。

范仲淹掌管应天府书院时,总结先师戚同文的教学方法,制定出一系列学规,要求“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

嵩阳书院CHONGYANGSHUYUAN悠悠千载树风骨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面对双溪河,背靠峻极峰,西依少室山,东临万岁峰,山峦环拱,溪水长流,环境幽美,景色宜人。

据了解,唐代以前这里就设为了书院,正式更名为嵩阳书院是在宋朝。宋初,国内太平,文风日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清静的地方聚众讲学。学识渊博的二程兄弟因与当朝政见分歧,颇受排挤,便选择了这里,退居嵩岳聚徒讲学,做起了学问。

走近书院,迎面就是两株巨大的柏树,前面的一株中间裂开。称为“大将军”和“二将军”。传说汉武帝来到此处,看见一株大柏树,就封其为“大将军”,再向前走,看见另一株比前面的更大,却被封为“二将军”,从此,“大将军”便笑得裂开了肚皮。大将军”和“二将军”树龄在400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

嵩阳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现有房舍百余间,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书院内沿中轴线共五进院落,分别是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像,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原为存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池,为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绕行怀念孔子的地方。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纵观嵩阳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蔚然壮观。

嵩阳书院还有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刻于不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上详细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此外,还有《汉封将军柏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明代的《四箴碑》及《汉封将军柏图碑》、《石刻登封县图碑》等书法刻石,雕工精细,堪称艺术珍品。

漫步于这千年的庭院,看到这些留存下来的倔强生灵,孤寂地困守在这双溪河畔的书院圣地,悠悠千载,似乎在坚守着这千年庭院的风骨。

古朴雅致的嵩阳书院悠悠千载,似乎在坚守着千年庭院的风骨。

白鹿洞书院BAILUDONGSHUYUAN清雅淡泊飘书香

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远远的就能看见群山绿树之间掩映着一组亭台楼阁式的古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提到白鹿洞书院,便会想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这便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宋初,“庐山国学”被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扩建为书院,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并在此亲自讲学,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皆来此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书院座北朝南,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门前的石碑庄严肃穆、数目翠绿参天,给书院塑造了一种高雅的气氛。院内,大小院落,亭台楼阁,佳花名木,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慎思园”两侧的碑廊,明清两代的石刻甚多,现仍存百余块。有朱熹所书“白鹿洞学规”及历次修建铭记,还有许多赞誉书院和赞美风光的诗文题词,内容颇为丰富。

据了解,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三百六十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祠后有一石洞,内有石雕白鹿一头。朱子祠的东厢,设有碑廊,内嵌有宋代至明清的古碑一百二多块,其中有朱熹手书真迹、明代的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等。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个两层的楼阁,名“御书阁”。另外,曲径通幽,山石林泉处,还有钓矾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等胜迹。

如此这些,不禁让人感叹:当初,谁能想到,在五老峰下的密林深处,会有这样一隅,引得多少满腹经纶的学者踱步于此。

白鹿洞书院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

猜你喜欢
白鹿洞岳麓书院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走在全面现代复兴大道上的岳麓书院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江南书院
Portal gas in neonates;is it always surgical? A case report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