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一苇
那些藏书楼文人的精神桃源
撰文/一苇
WENREN DE JINGSHENGTAOYUAN
藏书楼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圣地,这里通常是万卷琳琅,几案精严,庋置清雅。在这样的环境中,常会看见主人心神俱静地独坐把卷,享受字里行间里的快意人生,或独自傲游山川,或与古人侃侃而谈……藏书,在我国可以说由来已久。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读书和藏书的国家之一,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人们堪为珍视的传统文化。
但凡文人骚客,对书香都会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循着这淡淡的书香,才能迭进文字的江湖,赶赴一场精神盛宴。今人于图书馆,古人于藏书楼,同样是藏书和阅读的场所,却跨越了时间的长度和历史的宽度。
藏书楼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圣地,这里通常是万卷琳琅,几案精严,庋置清雅。在这样的环境中,常会看见主人心神俱静地独坐把卷,享受字里行间里的快意人生,或独自傲游山川,或与古人侃侃而谈……藏书,在我国可以说由来已久。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读书和藏书的国家之一,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人们堪为珍视的传统文化。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的藏书楼。秦汉以来,私家藏书与官藏并驾齐驱,成为中华文化保存和传播的两大重要渠道。特别是从唐代出现雕版印刷以后,书籍开始普及,宋元以来渐成风气,明清则达鼎盛时期。作为藏书文化物质载体的中国藏书楼,它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据文献记载,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始于北魏,在此后的1500多年中,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就达1000多座。沧桑岁月、兵燹动乱、荣衰起伏、朝代嬗替,更改着藏书楼原有的外貌特征,但惟一抹不掉的是那一缕书香气质。
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这表明官方藏书的规模已经很大。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这些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其中这些典籍史料的集中放置地便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雏形。到了周朝,图书典籍的收藏就有了特定的图书室,而且藏书的种类也开始从甲骨文献增加到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
藏书事业在汉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不仅在于汉王朝积极访书征书,频频开启献书之路,更是在于造纸术的发明,使得图书的数量大大增加。在汉高祖时,萧何督造“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造“麒麟阁”贮存贤臣画像等典籍;造“天禄阁”庋藏其他典籍。这三处藏书楼开创了宫廷藏书楼的先河,代表了整个汉代的官府藏书,也因此奠定了整个西汉藏书的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因战乱烽烟,使官府藏书屡遭毁损,但是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像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到其晚年,藏书已越七万卷。私家藏书,无论人数、数量与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万卷以上的藏书家也屡见不鲜,最多的达三万卷,而且出现了专门建造藏书楼的现象,北魏平恒“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制的确立,对藏书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藏书事业的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到了五代十国时,营建藏书楼更为普遍,并出现专门名称,如北有契丹王子耶律倍的“望海堂”,南有吴越暨齐物的“垂象楼”。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也开始增大,出现了书院藏书。
在宋代,“三馆”是官方最重要的藏书楼,即集贤院、史馆和昭文馆。三者藏书达八万卷。在我国藏书史上,宋朝的私人藏书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这都是因为宋朝兴起了私人讲学之风,从而形成了私人藏书楼的快速发展。
明王朝的百业兴盛,经济繁荣,为藏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官府、私人、寺庙和书院藏书的规模大大超过前代,特别是私人藏书家的队伍空前壮大,藏书楼如林耸立。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天一阁”就是最好的例子,其藏书最多时达七万多卷。
清代前期,清政府提出“稽古古文”的口号,提倡程家理学,组织大批文人为朝廷编书,这些措施的实现,使藏书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达到了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顶峰。藏书楼数量多,分布广,收藏丰,质量高。
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使封建王朝岌岌可危,官私藏书楼损毁严重。同时,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藏书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向图书馆。虽然这样的代替,让留存至今的藏书楼屈指可数,但是它作为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在我们每一位热爱文字的人心中有着永远抹不去的地位。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沈阳文溯阁、海宁衍芬草堂、海盐西涧草堂……这一座座古老沧桑的藏书楼,曾经串起了中国悠久灿烂的藏书历史。让我们走回历史深处,拂去历史烟尘,重新品味那些藏书文化……
1.南浔嘉业堂藏书楼匾额
2.太平天国忠王府藏书楼
3.天一阁藏书楼内景
4.私人藏书楼三瑞堂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