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初中历史习题教学的“变式”艺术

2014-08-04 22:06王黑铁
关键词:费正清鸦片战争变式

王黑铁

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在保留命题的本质特征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或更换问题的环境背景,或转换问题的内容形式,或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它本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技巧,但若被有效地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对于改变历史试卷分析课的“对答案”,乃至对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的现状,将发挥“革命性”的作用。

本文通过例析各地及本人创制的中考试题,谈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初中历史习题教学的“变式”艺术。

一、同题异构:“柳暗花明又一村”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梁启超语)当教师以丰富精炼的教学材料营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教学氛围和“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试题情境时,历史之美、之趣、之智、之效,便触手可及了。近年,各地中考历史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视野和新问题的试题。人们常说要“通古今之变”,又谓“万变不离其宗”,要让学生发现“宗”的最好办法就是“变”,即适当地变换问题情境,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经过反复的刺激和训练,学生必然会逐渐清晰、加深对历史特征的认知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阅读理解、信息表述、整理归纳、分析运用等历史学科能力也必将大幅度提升。培养和提升这些能力正是历史学习的愿境,也是衡量教学和评价有效性的一个标杆。所以,每道题评讲完后,教师都要对原题进行变式,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发散、延伸,激发学生解题热情,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例1】(2010·株洲)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A. 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B.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D.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例2】(自拟)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国内运输,发展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A.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B.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很多人误以为历史就是读一读、背一背、记一记,不像数理化那样还要思考。其实,历史学科固然有其知识记忆的先天特性,但其启智性、思辨性也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同题异构,顾名思义就是在结论或选项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条件或题型,以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变式艺术。它的着眼点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研究“异”。教学实践表明,条件、结论相似度越高,思维的“含金量”就越大,变式的有效性就越高。“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上题的题干材料都是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都提到了“企业”、“工厂、“公司”,所以选项要么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要么是“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再细看,例1着眼于“中国”,故选B;而例2立足“外国”,故选C。

二、同题多解:“咬定青山不放松”

“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乌申斯基语)材料教学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最大化地获取教学材料的价值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教学功效才是目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语)教学中,教师要多一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或化整为零“诱敌深入”,或另辟蹊径“暗渡陈仓”,或借题发挥“隔岸观火”,一题多变,同题多解,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点串线,纲举目张,使知识具有整体性,使思维具有深刻性。在这里,教学材料不仅是研究的对象,也是师生交流的桥梁;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在主动探究的愉悦中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也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而“水涨船高”。

【例3】(2010·衡阳)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例4】(2012·黄石)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曰割台湾。”诗中“割台湾”是由于清政府对外战争中战败,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5】(2010·汕头)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

A. 1843年 B. 1894年

C. 1896年 D. 1902年

【例6】(2013·聊城)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多少年后台湾才回到祖国怀抱?

A. 50年B. 60年C. 70年 D. 80年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叔湘语)丘逢甲《春愁》这则典型材料,既有历史性,也有文学性,真正是“文史不分家”,难怪乎备受历年各地中考命题人的青睐。但倘若【例3】处打住,无疑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免可惜。如果教师的教学功底足够深厚,备课足够充分,那么,不妨对【例3】作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改造。【例4】【例5】【例6】的同题多解的拓展处理,就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体建构,巩固和提升相关认识。“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语)通过在教师“得理不饶人”的一系列“步步紧逼”下,学生就会由已知到未知,由未知到已知,把接受到的信息稳定而清晰地纳入认知框架,进而内化为知识储备。实践中,我们可多处“内部挖潜”,如判断题可以换一个词,填空题可以换一个空,材料题可以换一个问,选择题可以把题干与选项颠倒一下,简单的改变也能赋予新意,让原题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异题同构:“处处有路透长安”

长期以来,迫于中考的压力,一些历史课堂“观点搬运”和“知识贩卖”的痼疾不改,历史教师仍在其中依然扮演着“传声筒”“复印机”的角色。更为可悲的是,很多试题学生要练习多遍,重复劳动不堪承受。如此“题海战术,死缠烂打”却被一些教师美其名曰为“不断加深印象,形成条件反射”。陶行知先生曾言,活的书只能活用,不可死读,新时代的学生是用活书去生产、去实验、去建设。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立足学生,走向学生,指向学生,服务学生”的课堂教学和习题命题的原则。笔者以为,考试不应是学生的绊脚石,而应是垫脚石;考试不应是学习的终结,而应是学习的继续。正如试卷命题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必然面临的课题,解题理应成为学生开拓视野、广泛涉猎的经历。“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教师通过讲解异题同构,用一道题使学生掌握一类题,讲一个知识点使学生联系到整个知识网,这样才算真正达成了有效性。

【例7】(2013·苏州)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例8】(2013·佛山)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此材料说明艾尔曼

A.否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B.认为太平天国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C.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D.颂扬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例9】(2011·苏州)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例7】的出现引起很多一线教师的热议,甚至非议,因为学生失分严重。的确,解答这类史识性问题对于社会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卡尔·波普尔语)史识最难,但也最重要。因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袁枚语)但是,难并不代表无解,只要抓住“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进行考量,就不难发现只有A项符合题意。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在同年中考佛山卷中,我们也看到了一道“雷同”题【例8】。本题中C、D两项是题干中没有涉及的,故首先排除,B项有违史实,也排除。通过“不是”“只限”“问题是”这样字眼可以看出,艾尔曼是在否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追溯以往,我们会被“历史惊人的相似”所震惊:在2011年中考苏州卷【例9】中,此类试题已初露锋芒。只是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类试题不过是命题人一时的心血来潮,昙花一现而已,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致2013年同类试题成为学生的“滑铁卢”。可见,教学思维惰性的顽固。对【例9】,只要把费正清的话浓缩为“是中国的拒绝导致英国动武”,我们就很容易看出他的观点显然有违史实,是在为英国的侵略辩解。“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只要我们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反过来,只要我们在不断的变化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就一定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变则通,通则久。”变化是永恒的,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赢得成功。只要我们具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式艺术,或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或新奇的设计妙趣横生,或思维的火花绚烂绽放,都能充分尊重素质教育的初衷、历史学科的特性和初中学生的特点,发挥“变式”艺术于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及优化品格的重要作用,引领我们的课堂走向高效。

A.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例8】(2013·佛山)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此材料说明艾尔曼

A.否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B.认为太平天国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C.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D.颂扬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例9】(2011·苏州)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例7】的出现引起很多一线教师的热议,甚至非议,因为学生失分严重。的确,解答这类史识性问题对于社会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卡尔·波普尔语)史识最难,但也最重要。因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袁枚语)但是,难并不代表无解,只要抓住“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进行考量,就不难发现只有A项符合题意。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在同年中考佛山卷中,我们也看到了一道“雷同”题【例8】。本题中C、D两项是题干中没有涉及的,故首先排除,B项有违史实,也排除。通过“不是”“只限”“问题是”这样字眼可以看出,艾尔曼是在否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追溯以往,我们会被“历史惊人的相似”所震惊:在2011年中考苏州卷【例9】中,此类试题已初露锋芒。只是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类试题不过是命题人一时的心血来潮,昙花一现而已,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致2013年同类试题成为学生的“滑铁卢”。可见,教学思维惰性的顽固。对【例9】,只要把费正清的话浓缩为“是中国的拒绝导致英国动武”,我们就很容易看出他的观点显然有违史实,是在为英国的侵略辩解。“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只要我们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反过来,只要我们在不断的变化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就一定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变则通,通则久。”变化是永恒的,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赢得成功。只要我们具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式艺术,或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或新奇的设计妙趣横生,或思维的火花绚烂绽放,都能充分尊重素质教育的初衷、历史学科的特性和初中学生的特点,发挥“变式”艺术于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及优化品格的重要作用,引领我们的课堂走向高效。

A.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例8】(2013·佛山)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此材料说明艾尔曼

A.否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B.认为太平天国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C.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D.颂扬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例9】(2011·苏州)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例7】的出现引起很多一线教师的热议,甚至非议,因为学生失分严重。的确,解答这类史识性问题对于社会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卡尔·波普尔语)史识最难,但也最重要。因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袁枚语)但是,难并不代表无解,只要抓住“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进行考量,就不难发现只有A项符合题意。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在同年中考佛山卷中,我们也看到了一道“雷同”题【例8】。本题中C、D两项是题干中没有涉及的,故首先排除,B项有违史实,也排除。通过“不是”“只限”“问题是”这样字眼可以看出,艾尔曼是在否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追溯以往,我们会被“历史惊人的相似”所震惊:在2011年中考苏州卷【例9】中,此类试题已初露锋芒。只是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类试题不过是命题人一时的心血来潮,昙花一现而已,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致2013年同类试题成为学生的“滑铁卢”。可见,教学思维惰性的顽固。对【例9】,只要把费正清的话浓缩为“是中国的拒绝导致英国动武”,我们就很容易看出他的观点显然有违史实,是在为英国的侵略辩解。“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只要我们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反过来,只要我们在不断的变化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就一定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变则通,通则久。”变化是永恒的,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赢得成功。只要我们具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式艺术,或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或新奇的设计妙趣横生,或思维的火花绚烂绽放,都能充分尊重素质教育的初衷、历史学科的特性和初中学生的特点,发挥“变式”艺术于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及优化品格的重要作用,引领我们的课堂走向高效。

猜你喜欢
费正清鸦片战争变式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墨磊宁的《中文打字机史》荣获2018年费正清奖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近现代化”观念下书写的历史教科书——以费正清编写的历史教材为例
宋怡明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