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相
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是应对处置地震灾害,确保人们安居乐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自贡市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包括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分析、地震震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地震灾后安置和重建、防震减灾科技、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七大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效。制定了防震减灾规划;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震监测分析、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体系;震后安置和恢复重建体系不断完善;防震减灾科技得到不断推广和运用;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得到贯彻实施,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工作有效开展。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促进了自贡市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有效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进一步探索完善防震减灾“七大体系”建设,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对建成生态、和谐、繁荣的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自贡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坚持防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别制定发布了自贡市防震减灾“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部署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和单位按照规划和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1)建立地震震情监测体系。自贡市目前已建成数字化地震台7个,数据记录处理中心1个,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点1个,数字化强震台11个,逐步形成了微震观测与强震观测、微观观测与宏观观测、专业台网与地方台网相结合的震情监测新格局。实现了震情的动态化、数字化、精确化、网络化观测,地震速报时间大大缩短,震情监测速报能力显著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城区达到0.5级,边远地区达到1.0级,成为全省震情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
(2)建立地震灾情预警、速报体系。自贡市建立地震群测群防网点20个,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试验台18个;地震灾情速报网点68个,配备地震灾情速报器101部,建成了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地震震情预警、地震震情、灾情快速上报系统,增强了对地震震情、灾情的预警和快速收集能力,提高了对地震震情的监控和快速反应能力。
(3)建立震情会商机制。自贡市建立了震情会商机制,长期坚持地震震情周会商、月会商、双月会商、半年会商、年度会商与紧急会商相结合的会商制度,加强对震情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跟踪地震活动趋势。与重庆、宜宾、泸州、内江、眉山、乐山等邻近地市防震减灾部门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和震情信息的交流交换机制,增强了对自贡及周边地区震情形势的监控能力。
(1)建立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体系与机制。自贡市建立了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为阵地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体系。建立了16所省、市、区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其中省级8所、市级3所、区县级5所),10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其中省级3个,市级8个),1个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样板社区,1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对口联系基地, 20个群测群防网点,8个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点,4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示范村组成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基地。每年利用汶川“5.12”地震、自贡“3.29”地震、“7.28”唐山地震纪念日、防灾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科技宣传周、科技三下乡活动等重要时段和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通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书籍、图书、光碟、大型宣传标语、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挂图、挂历、宣传广告、宣传展板,设立宣传点、宣传车、送知识下乡、学习培训、知识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抗震设防、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科普和法律知识,提高群众对地震灾害的防御意识,增强群众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2)建立地震灾害防御机制。全面推进和实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基本程序,从源头抓起,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落实。对全市超高建筑、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工程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督,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确保这类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在农村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全市城乡建筑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能够有效防范和抵御本地设防烈度地震的破坏与影响,确保建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建立防震减灾工作“一岗双责”和检查机制。自贡市建立了防震减灾管理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实行领导与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的“一岗双责”制,建立对领导和单位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考核和问责制,初步形成政府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检查督察机制,对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在组织指挥、岗位职责、预案体系、监测预报、宣传、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演练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工作进行检查与督促,强化防震减灾管理,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和水平。
(1)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自贡市从1985年3月29日自贡发生4.8级地震后开始编制地震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到2013年已经进行了六次大的修订。特别是201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新修订的《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四川省应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上级预案和历次地震灾害救援处置经验,全市各级政府、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商场等单位和部门对各自的《地震应急预案》从结构到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改。到2013年9月底,全市各级人民政府、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商场等单位和部门,共制定地震应急预案1027件,其中各级政府制定地震应急预案116件,政府部门制定地震应急预案151余件,社区(村)11件,学校、医院、商场、企事业单位制定地震应急预案749件,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预案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2)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与物资、装备贮备。按照自贡市《2005—2020年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方案》,自贡市到2020年将在市中心城区和荣县、富顺县城区建设“休闲娱乐、平震结合、功能完善、方便市民、一地多用、综合利用”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80个,面积100万平方米。到2012年底全市实际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65个,面积达78.43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拥有避难场所面积达到了0.8平方米,能提供给91多万人紧急避震避灾。
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库房容积9000立方米的自贡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在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立了救灾物质和装备购买、储备制度,贮备了抗震救灾所需的物质、器材和装备。为抗震救灾队伍配置了专业抢险救援车辆、登高平台车、冲锋艇、生态探测仪、撬棍、钻、锯、镐、医疗器械、药品、应急包、工作包、工作服、帐篷、手电筒、GPS、对讲机等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和个人装备,确保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工作的需要。
(3)建立地震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地震破坏面广,损失大,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复杂艰巨,必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自贡市防震减灾、公安、消防、电力、交通运输、规划建设,民政、国土资源、卫生、疾控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地震应急处置工作联动机制,一旦发生地震,各部门根据职责联合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行动。自贡市还与内江、重庆、宜宾、泸州、眉山、乐山等周边地市建立了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发生大的震情,共同协作配合,联合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
(4)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成功处置历次地震灾害。自贡市建立起了以公安、消防、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民兵预备役队伍为基本力量、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自贡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地震、矿山、危化、通信、医疗防疫、环境、电力、交通、生命线工程等11支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组成的较为完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总规模达2400多人。成功应对和处置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 ;2008年自贡大安“10.10”4.1 级地震;2013 年“4.20”芦山7.0级地震和“4.25”宜宾长宁4.8级地震等历次发生在我市及周边地区发生影响我市的地震。疏散、撤离受到威胁的人员,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了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自贡市建立了震后灾民安置体系与机制,震后受灾群众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安置,确保震后受灾群众生活、居住没有问题。
建立了震后恢复重建的机制。一旦地震发生,就会在震后迅速启动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和人们的居住建设,把地震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让人们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经济能够尽快恢复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防震减灾科技的发展进步促进了自贡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快速全面发展。地震监测淘汰了土地电、土地磁、土倾斜,优化了水位、水氡、水化、水温,台网建设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熏烟原始记录到80年代的“768”模拟墨水记录,再到现在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监测,形成了微震观测与强震观测、微观观测与宏观观测、专业台网与地方台网相结合的地震监测网络体系,震情监测能力明显提升。防震减灾科技在地震灾害防御中广泛运用,抗震设计和减震技术在各类建筑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逐步推广运用,逐步探索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新闻等方式和途径向公众提供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技术在化工、通讯、电力、燃气等重点行业的试验运用也在逐步进行探索。科技发展提高了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的科技含量和装备功能,抢险救援车辆、冲锋艇、生态探测仪、专用通讯车辆、卫星通信、医疗救护车辆等先进专业救援器材、装备和个人装备的配置和运用,极大的改善了地震救援的现场工作环境与条件,增强了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提高了救援处置效率。科技在灾民安置、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防震减灾事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1)、认真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自贡市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破坏性地震安全条件》、《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四川省应急管理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自贡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自贡市地震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确保了自贡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依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建立依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一是依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规范履行防震减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规范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加强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法律监督和管理,确保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二是依法加强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工作,完善防震减灾行政审批,积极开展城乡建筑的抗震设防监管,做好震害防御基础工作,加强项目的前期监管,确保建设地下清楚,地上牢固。突出抓好重大工程、因地震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工程、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监管,着力提升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健全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规范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履行监督、检查、指导职责,完善执法管理、责任追究、行政监督督察等制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七大体系”建设仍然存在问题与不足,比如防震减灾规划未完全落实,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抗震设防监管难度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紧急救援队伍力量不足,灾后安置和重建难度大,科技发展与运用还不适应,依法行政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强化等。
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防震减灾专项规划,有力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防震减灾规划未能很好实施,规划的目标任务未能完全实现。应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确保防震减灾规划的贯彻实施,确保防震减灾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确保防震减灾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自贡市虽然建立了地震监测网络休系,但监测台站分布不均,前兆手段不足,设备老化。针对地震活动的新特点新趋势,增建新的地震监测台站和前兆观测手段,在地质构造重点地区、地震比较活跃地区,多布设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布局科学、合理、设备先进的地震监测网络,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跟踪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体系,增强对地震震情、灾情的快速收集处理能力,提高对地震震情、灾情的快速应对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建设完善地震预警体系,完善地震预警信息的传送与发布渠道,通过电视、电台、手机、网络等公共平台,让公众方便、准确、迅速的获得地震的预警信息,让地震预警信息“收得到”、“传得出”、“用得好”,为政府应急决策、社会公众避震逃生、重大和容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紧急处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减轻地震直接灾害及次生灾害损失。
(1)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深入持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加强对机关、学校、农村、社区和厂矿企业的宣传,提高宣传的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的社会化、普及化、科学化、大众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2)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增强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一是按照《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规定和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抗震设防监管,提高建筑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严格执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型场所高于本地地震基本烈度进行抗震设防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和容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确定其抗震设防标准,提高重要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二是贯彻落实自贡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自府办发〔2007〕59 号)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农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增强村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引导农村居民建设抗震民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增强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1)加强救援保障机制建设,提高救援保障能力。建立稳定的地震应急资金保障渠道,把地震应急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地震应急资金的投入,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地震应急体系和救援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机制建设,保障地震应急救援物资的及时有效供应,提高地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装备与设施建设,增强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2)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应急避难场所国标(GB21734—2008) 要求,不断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提高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综合配套设施和生活居住功能。力争到2020年自贡市建设一类应急避难场所一处,二类应急避难场所10所,全市应急避难场总数达到80个以上,应急避难场人均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能够满足政府抗震救灾和受灾群众短期居住生活需要。
(3)加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建设。地震破坏范围广,损失惨重,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让救援活动受到限制和影响,有限的救援队伍与救援人员无法满足地震灾害面广量大的救灾现实需要,“5.12” 汶川、“4.14” 玉树和“4.20”芦山等地震救援的现实就如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强群众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培训,让群众掌握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提高群众自救互救和主动参与意识,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群众自动组织、主动参与开展自救互救行动。群众参与地震自救互救行动,熟悉环境,掌握了解当地情况,人多力量大,救援救助更及时、范围更广、面更大,及时高效,在救援队伍到达前或难以到达的地方,群众的自救互救行动,更能够在第一时间抢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群众主动参与自救互救行动还有利于消除与克服受灾群众消及被动等待救援的情况,形成群众自救互救和救援队伍重点救助相结 合,相互补充,协作救援的局面,提高救援实效,把地震灾害损失降低与减少到最低。
救援队伍参加地震应急演练
(4)加强地震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建设。组织地震救援队伍进行学习、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让队员掌握地震应急救援的技能与方法,提高队伍与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积极参与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行动,锻炼队伍,增强队伍实战能力,最大限度的保护和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造成的损失,减少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大的地震破坏面广,损失大,震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应加强震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确保发生较大及以上地震后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能够迅速开展,能够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增强震后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防震减灾科技的发展进步为防震减灾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加强新科技、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运用,将最新的防震减灾科技与技术运用到地震监测分析、地震预警、地震灾害防御、地震救援、灾后安置和重建中,提升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科技实力。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为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认真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依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加强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工作和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快速发展,为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