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美
摘 要:国内旅游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和边缘地位,《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也处于探索期。《旅游经济学》的重要性尚未得到认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简单分析了国内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旅游经济学》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经历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2014202
1 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国内已是遍地开花,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逐年增多。并且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我国倡导发展旅游产业、将旅游产业确立为战略性产业来培养的背景下而设置的。因此,国内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计划都突出“应用型人才”的色彩。与管理类其他学科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较为繁杂,往往涉及到管理、经济、园林艺术、历史文化、旅游实操、酒店等方面的课程。虽然不同地区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尽相同,但是有几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相同的。而《旅游经济学》便是国内高校普遍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旅游经济学》是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国内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旅游管理专业以及旅游研究的不断成熟,《旅游经济学》教育教学方式在国内也不断演化。《旅游经济学》这一课程着眼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于旅游产业、旅游企业、国家以及国际方面旅游宏观经济的认识和分析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以经济学的视角解决现实中旅游现象与问题的能力。有部分发达地区地区高校在该门课程方面对学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的是为本科学生中致力于向更高一层次学校的同学提供指导。而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的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与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广泛地检索了国内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献,可以看出国内高校教学人员对于《旅游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普遍不足,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报道寥寥无几。总体上来看,但目前国内在该课程的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材没有得到甄别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早期还处于探索期,国内关于《旅游经济学》的教材为数不多,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思考旅游经济的核心问题,另辟蹊径,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教材。与《旅游经济学》相关的早期的一些教材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在框架上往往受经济学的影响和限制,过多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在说明旅游经济问题、建立旅游经济理论框架时,通常是从旅游经济的外显要素出发来研究旅游经济或者旅游产业的要素体系。教学人员在为学生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习惯于参照国内权威出版社的出版信息,而较少地结合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理论基础等因素。后续的教学人员则倾向于沿用前面教学人员的做法,因而在教材的选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类现象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表现尤为突出。
2.2 讲解与实践脱轨
多数教学人员在讲授《旅游经济学》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相关案例,而对于相关理论对于其所在地区即本土的旅游产业、旅游企业、旅游社会问题的映射的思考则相对不足。应用是理论学习的一大境界,旅游管理学科的应用性较强,虽然《旅游经济学》这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但是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也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突破之处。此外,除了与本土旅游发展实践脱离以外,多数教学人员在讲授过程中也往往忽略了案例的推陈出新,不重视去涉猎一些国内外最近出现的旅游经济问题。
2.3 师资队伍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相结合。而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在跨文化研究方面例如在旅游法、旅游经济、旅游人类学方面比较薄弱,在旅游研究定量研究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一些学校在《旅游经济学》教学方面往往聘用经济学方面的教师来讲授。
2.4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
从目前来看,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已有了一定明确的专业细化。多数本科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分为酒店管理、旅游规划、外语导游、旅行社管理、会展管理等方向,学生也根据学校划分的学科方向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之后有所侧重。然而旅游经济方向往往只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被明确划分出来。旅游管理具有“两条腿”,一是经济,一是文化,即旅游管理学科与经济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这一本质,往往在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基础理论课之后,追加一门《旅游经济学》来结合学科需求和特点将以上基础理论课深化和巩固,在此之后的几个学期中很少设立《旅游经济学》相关的经济分析方法、旅游经济案例分析、旅游经济调研方法等课程,导致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之后,对旅游经济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对于一些简单的旅游经济问题的分析都不熟悉。
3 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针对国内存在的不足,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体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以下探索。
3.1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具进
学校和旅游管理学科要重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旅游经济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与时具进,逐步走出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把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正确方向,紧密联系旅游经济发展规律,从方法论上放弃传统的经济学体系与旅游学科体系,抓住旅游经济的本质和脉搏。
教学人员在选择《旅游经济学》系列教材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理解水平;同时应当注重教材内容的新颖性、理论框架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实用性、问题关注的全面性、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以及研究工具的经典性等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授课时要注重结合多家之言,鼓励学生涉猎相关的国内外著作。
3.2 突出旅游管理学科本质
旅游经济和专业的其他方向密不可分,以旅游规划方向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很多是步入旅游规划公司与机构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在旅游规划中很大的工作是旅游经济分析,包括旅游者行为分析、旅游市场的分析与预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旅游项目投资分析、旅游發展环境分析等。现在的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等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种形式使国内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有必要在学习阶段以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细化方面要重视旅游经济分析与研究的地位和重要性,并且尝试在本科阶段将旅游经济或者旅游数量分析方向从旅游管理专业中细化出来,在开设了《旅游经济学》课程之后,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尝试将《旅游经济案例分析》、《旅游经济数量分析》、《旅游新经济学》以及《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等课程以专业选修课或者模块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以丰富和发展《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
3.3 案例教学注重本土化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看似抽象难懂的《旅游经济学》转变为容易掌握、能够付诸实践的课程,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关注国内外与旅游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目前有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新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如何将这些相关领域融会贯通是教学人员在授课和案例选择过程中要思考和甄别的问题。
使案例尽量本土化。讲授过程应注重联系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即密切结合地区旅游发展动态,梳理并整合本土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成长与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典案例,紧密联系国内外近期发生的旅游问题、旅游经济现象,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分析的视角对案例进行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对目标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使《旅游经济学》课程教育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贯穿大量的旅游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是学生掌握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使用这种方法和技术。
此外,案例教学也可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双向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3.4 提高师资教学与科研素质
教学人员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路径,自身要积极掌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密切关注旅游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要重视将适当的定量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旅游经济案例,共同设计问题;同时单位也要为《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教学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旅游实践经验。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人员。
4 结语
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对于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路径具有积极意义。无论是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还是高校,都要参与到该课程的改革创新之中。教学人员应关注教材与教学对象的适用性,逐渐改革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成分,关注本土案例与时效案例,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同时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本文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主要从高校与教学人员的角度出发的,此外旅游经济科学研究人员的工作对于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应当主动思考教材的编著工作,把握学术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旅游经济的本质与内涵,走出传统的旅游经济学研究框架,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辉,魏翔.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2.
[2]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