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平 陈冬凯 杨晓茹
哈尔滨地区儿童多动症药物(哌甲酯)治疗及转归
陈彦平 陈冬凯 杨晓茹
目的 探讨哈尔滨地区多动症儿童药物(哌甲酯)治疗效果,随访观察多动症儿童药物治疗的转归情况。方法 对已经确诊为儿童多动症的病例148例,采用自制量表,进行症状评估,应用中枢兴奋剂(哌甲酯)治疗半年、1年、2年进行随访、评估、总结。结果 应用中枢兴奋剂(哌甲酯)治疗儿童多动症半年内显效102例、好转46例、无效0例,且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坚持服药1~2年,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应用中枢兴奋剂(哌甲酯)治疗儿童多动症疗效显著,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儿童多动症;中枢兴奋剂(哌甲酯);治疗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以及活动过度或任性、冲动的一组综合征[1]。临床上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活动过度为核心症状。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在学龄期儿童中的患病率为3%~7%,有报道高达13.4%,男女发病比例为4~9∶1。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危害:学习困难、成绩不佳、行为失控,甚至出现对抗、仇恨,经常扰乱秩序、打架逗殴,易受不良习气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如不及时治疗,到成人后往往犯罪率高,影响社会的安全[2]。
1.1 一般资料 通过认真采集病史、收集个人史、既往史和家族史,与患儿交谈,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心理评估,采用DSM-IV的诊断标准。对已经确诊为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儿童,根据其病史,剔除患有儿童高血压、癫痫、精神发育迟滞病史的儿童,对符合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诊断,资料完整的148例儿童,进行自制量表的评估。其中年龄6~12岁102例,12~16岁46例。男123例,女25例。
1.2 方法 对于行为障碍水平严重(量表分>2)在校影响他人,家长对药物认识程度较高,能配合药物治疗的儿童进行药物治疗。应用中枢兴奋剂——盐酸哌甲酯即释片利他林和控释片专注达。从小剂量开始滴定。具体方法:每天早饭前5 mg(半片)利他林,中午饭前5 mg(半片)利他林或每天早饭前18 mg(1片)专注达。首次服药即有效110例,症状改善也坚持服药0.5年、1年、2年随访。
2.1 服药2周~0.5年有效的136例,好转的12例,无效的0例。1年、2年随访继续服药的分别为89例和16例。除6例心率加快,7例血压略升高,16例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外,几乎没有滥用的潜在危险。用药前后注意力测试(视听整合持续性操作)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视听整合持续性操作(IVA)结果
其中ARCQ为听觉反应控制商数,VRCQ为视觉反应控制商数,AAQ为听觉注意力商数,VAQ为视觉注意力商数。
2.2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中枢兴奋剂(哌甲酯)治疗前后行为改善如下(见表2)。
表2 中枢兴奋剂治疗前后行为改变例数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及混合型[3-4]。其中注意力缺陷型在三型中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混合型在活动水平、冲动、注意力、学业及认知功能损害最为严重。病因是儿茶酚胺神经功能障碍或不平衡,多巴胺或大脑去甲肾上腺素摄取下降。对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中枢兴奋剂治疗,中枢兴奋剂通过抑降低觉醒阈值,或者使活动的被动水平下降,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中枢兴奋剂的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临床观察:至少75%的患者接受单次中枢神经兴奋剂有效。表现在脑血流增加,学习和工作效率增加,情绪改善,社会关系改善。除少数患者有心率、血压略有升高,轻度胃肠道反应外,几乎没有滥用的潜在危险。临床观察还发现:哈尔滨地区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儿童用药的剂量(5~10 mg/d)远远小于美国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儿童用药剂量(18~36 mg/d甚至54 mg/ d)[5-6]。可能与人种和哈尔滨地区居民物质滥用的行为很少有关。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临床治疗任重道远,国外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还需要我们结合国情不断探索,致力提高公众对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认识,儿科医生应当向儿童青少年、家长和老师提供药物治疗方面的适当信息,促使他们更多的参与治疗过程。如今中枢兴奋剂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疗程正在延长,但早早中断治疗的现象也较多见,而长期追踪随访却又是治疗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的成败的关键。
[1]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美国儿科学会指南,2011.
[2] ADHD:儿童和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评介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S].PEDIATRICS中文版,2012,7(1):44-60.
[3] 魏书珍,张秋业.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1-186.
[4] 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56-64.
[5] Scahill L,Schwab-Stone M.Epidemiology of ADHD in school-age children [J]. Child Adolesc Psychatr Clin Nam,2012,9(3):541-555.
[6] Greenhill LL.Diagnosing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J].J Clin Psychiatry,2013,59(Supp 7):31-41 b.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3.085
黑龙江 150010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陈彦平 陈冬凯 杨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