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摘要:苏教版《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乙醇”一节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方案设计、交流评价,最终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路径,形成对乙醇与钠反应特点和产物成分的认识。
关键词:乙醇与钠反应;气体产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6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4
一、教学分析
九年级沪教版教材中,从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角度初步介绍乙醇是一种清洁的能源[1];苏教版必修2中,在生物质能的利用中介绍了乙醇的获得和利用方式,知道乙醇可以和汽油混合后作发动机燃料[2]。
学生知道乙醇的来源、存在及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等化学性质较熟悉;部分学生知道乙醇的分子组成。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气体产物的实验分析,深入了解反应的特点,设计气体除杂装置。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实验观察、问题发现、提出假设、实验方案设计等基本方法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乙醇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作为环保型新能源越来越多地被关注。了解乙醇的性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种重要物质。
[演示实验]向盛有5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黄豆颗粒大小的金属钠。
[学生观察、总结](1)钠块沉在试管底部,说明乙醇的密度小于金属钠的密度;(2)钠块表面有无色气泡,说明有气体生成;(3)反应较缓慢,说明乙醇比水更难电离。
[问题提出]
学生质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醇中有C、H、O三种元素,有可能生成除氢气以外的可燃性气体”。
[尝试探究]试管中产生气体量较小,改用5号注射器针头代替玻璃导管(针头的尖端要用砂纸打磨去掉尖头),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将试管内空气基本排尽后,点燃生成气体。
[学生实验]分别用干冷的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如果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水珠或水雾,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内壁的液滴不变混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教师引导]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是什么原因使小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也变混浊?
[提出假设]乙醇与钠反应生成氢气气体中有乙醇气体。
[资料查阅]学生分组,资料查阅,信息汇总:①乙醇与钠反应为放热反应;②乙醇易挥发,沸点78.5℃;③乙醇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Cr2O7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伴有颜色变化[3]。④乙醇能和一些无机盐反应生成醇化物,如:无水CaCl2等发生反应生成CaCl2·4C2H5OH等[4]。
[学生分析]由于反应放热,且乙醇易挥发,导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氢气中往往伴有大量的乙醇蒸气。
[教师引导]如何运用资料信息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呢?如何防止乙醇蒸气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设计]
甲组学生设计方案(主要装置如左图):
用试管取3mL无水乙醇,先将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5分钟,然后将金属钠放入乙醇中,将生成气体通入酸性K2Cr2O7 溶液中,溶液不变色,证明冷水可以防止乙醇蒸气挥发。
冰块将试管内乙醇蒸气的温度降下来后,点燃气体,用干冷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检验产物中只有水生成。
乙组学生设计方案:
在装有3mLH2SO4 的试管中加入5-6颗的Zn粒,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2mL的酸性K2Cr2O7溶液,证明氢气不能与酸性K2Cr2O7溶液反应颜色发生变化。
在装有3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1粒黄豆大小的金属钠,迅速塞上带有5号针头的橡皮塞,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2mL的酸性K2Cr2O7溶液,溶液颜色由橙红色变为绿色,证明乙醇和钠反应由于放热导致氢气中混有乙醇蒸气。
用试管取3mL无水乙醇,先将其放入盛有冰块的烧杯中5分钟,然后将金属钠放入乙醇中,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由于一温度较低,反应速度较慢),点燃针头尖端的气体。利用干冷的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玻璃棒下端端悬有半滴溶液)的玻璃棒检验燃烧产物(见左上图)。
丙组学生设计方案(主要装置如左图):
自制乙醇蒸气吸收球:用细密塑料纱网或纱布包住无水CaCl2制成比食管口稍大些的吸收球,并在扎口处系一根棉线。
在装有5mL无水乙醇的具支试管中加入1粒比黄豆稍大的金属钠,迅速塞上吸收球,塞上装有5号针头的橡皮塞,反应一段时间口,点燃生气气体,并用干冷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检验产物中只有水生成。
[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甲组设计方案较好地验证了假设,提出了防止乙醇蒸气的形成的方法。意图通过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来消除乙醇蒸气,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但是降低了反应体系温度,产生氢气速率减低,较难保证氢气的流量,火苗过小甚至中断的现象比较多见。
乙组设计方案也较好的验证了假设,提出了防止乙醇蒸气形成的方法,且更加严谨。首先证实氢气不能使酸性K2Cr2O7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再将乙醇和钠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2Cr2O7溶液,溶液颜色变化,证明生成的氢气中混有乙醇蒸气。利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玻璃棒下端悬有半滴溶液)的玻璃棒检验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是否存在,现象更加明显,是该组设计的亮点。
丙组同学利用了资料信息中“无水CaCl2等发生反应生成CaCl2·4C2H5OH等”,设计方案中的自制乙醇蒸气吸收球是很好的创意,有效地解决了乙醇蒸气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各组设计方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如果能将各组方案有机融合,能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的方案。
[交流提升]同学们分工协作,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形成假设之后的资料检索,组内同学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展示出研究成果令人欣喜。通过酸性K2Cr2O7溶液验证乙醇蒸气的存在,通过自制吸收球消除氢气中的乙醇气体,通过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检验有无二氧化碳的存在等等,都是同学们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结果。
五、教后记
实验教学设计是对实验探究过程前瞻性的准备,实验教学实施是对过程情境变化的灵活顺应,实验教学过程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结果。我们应重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发的新问题,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发挥化学实验的强大功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实验教学设计既要有意识地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体现实验探究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77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3] 李景宁主编. 有机化学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84
[4] 李景宁主编. 有机化学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93endprint
摘要:苏教版《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乙醇”一节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方案设计、交流评价,最终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路径,形成对乙醇与钠反应特点和产物成分的认识。
关键词:乙醇与钠反应;气体产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6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4
一、教学分析
九年级沪教版教材中,从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角度初步介绍乙醇是一种清洁的能源[1];苏教版必修2中,在生物质能的利用中介绍了乙醇的获得和利用方式,知道乙醇可以和汽油混合后作发动机燃料[2]。
学生知道乙醇的来源、存在及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等化学性质较熟悉;部分学生知道乙醇的分子组成。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气体产物的实验分析,深入了解反应的特点,设计气体除杂装置。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实验观察、问题发现、提出假设、实验方案设计等基本方法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乙醇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作为环保型新能源越来越多地被关注。了解乙醇的性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种重要物质。
[演示实验]向盛有5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黄豆颗粒大小的金属钠。
[学生观察、总结](1)钠块沉在试管底部,说明乙醇的密度小于金属钠的密度;(2)钠块表面有无色气泡,说明有气体生成;(3)反应较缓慢,说明乙醇比水更难电离。
[问题提出]
学生质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醇中有C、H、O三种元素,有可能生成除氢气以外的可燃性气体”。
[尝试探究]试管中产生气体量较小,改用5号注射器针头代替玻璃导管(针头的尖端要用砂纸打磨去掉尖头),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将试管内空气基本排尽后,点燃生成气体。
[学生实验]分别用干冷的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如果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水珠或水雾,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内壁的液滴不变混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教师引导]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是什么原因使小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也变混浊?
[提出假设]乙醇与钠反应生成氢气气体中有乙醇气体。
[资料查阅]学生分组,资料查阅,信息汇总:①乙醇与钠反应为放热反应;②乙醇易挥发,沸点78.5℃;③乙醇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Cr2O7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伴有颜色变化[3]。④乙醇能和一些无机盐反应生成醇化物,如:无水CaCl2等发生反应生成CaCl2·4C2H5OH等[4]。
[学生分析]由于反应放热,且乙醇易挥发,导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氢气中往往伴有大量的乙醇蒸气。
[教师引导]如何运用资料信息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呢?如何防止乙醇蒸气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设计]
甲组学生设计方案(主要装置如左图):
用试管取3mL无水乙醇,先将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5分钟,然后将金属钠放入乙醇中,将生成气体通入酸性K2Cr2O7 溶液中,溶液不变色,证明冷水可以防止乙醇蒸气挥发。
冰块将试管内乙醇蒸气的温度降下来后,点燃气体,用干冷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检验产物中只有水生成。
乙组学生设计方案:
在装有3mLH2SO4 的试管中加入5-6颗的Zn粒,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2mL的酸性K2Cr2O7溶液,证明氢气不能与酸性K2Cr2O7溶液反应颜色发生变化。
在装有3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1粒黄豆大小的金属钠,迅速塞上带有5号针头的橡皮塞,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2mL的酸性K2Cr2O7溶液,溶液颜色由橙红色变为绿色,证明乙醇和钠反应由于放热导致氢气中混有乙醇蒸气。
用试管取3mL无水乙醇,先将其放入盛有冰块的烧杯中5分钟,然后将金属钠放入乙醇中,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由于一温度较低,反应速度较慢),点燃针头尖端的气体。利用干冷的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玻璃棒下端端悬有半滴溶液)的玻璃棒检验燃烧产物(见左上图)。
丙组学生设计方案(主要装置如左图):
自制乙醇蒸气吸收球:用细密塑料纱网或纱布包住无水CaCl2制成比食管口稍大些的吸收球,并在扎口处系一根棉线。
在装有5mL无水乙醇的具支试管中加入1粒比黄豆稍大的金属钠,迅速塞上吸收球,塞上装有5号针头的橡皮塞,反应一段时间口,点燃生气气体,并用干冷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检验产物中只有水生成。
[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甲组设计方案较好地验证了假设,提出了防止乙醇蒸气的形成的方法。意图通过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来消除乙醇蒸气,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但是降低了反应体系温度,产生氢气速率减低,较难保证氢气的流量,火苗过小甚至中断的现象比较多见。
乙组设计方案也较好的验证了假设,提出了防止乙醇蒸气形成的方法,且更加严谨。首先证实氢气不能使酸性K2Cr2O7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再将乙醇和钠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2Cr2O7溶液,溶液颜色变化,证明生成的氢气中混有乙醇蒸气。利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玻璃棒下端悬有半滴溶液)的玻璃棒检验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是否存在,现象更加明显,是该组设计的亮点。
丙组同学利用了资料信息中“无水CaCl2等发生反应生成CaCl2·4C2H5OH等”,设计方案中的自制乙醇蒸气吸收球是很好的创意,有效地解决了乙醇蒸气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各组设计方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如果能将各组方案有机融合,能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的方案。
[交流提升]同学们分工协作,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形成假设之后的资料检索,组内同学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展示出研究成果令人欣喜。通过酸性K2Cr2O7溶液验证乙醇蒸气的存在,通过自制吸收球消除氢气中的乙醇气体,通过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检验有无二氧化碳的存在等等,都是同学们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结果。
五、教后记
实验教学设计是对实验探究过程前瞻性的准备,实验教学实施是对过程情境变化的灵活顺应,实验教学过程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结果。我们应重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发的新问题,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发挥化学实验的强大功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实验教学设计既要有意识地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体现实验探究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77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3] 李景宁主编. 有机化学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84
[4] 李景宁主编. 有机化学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93endprint
摘要:苏教版《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乙醇”一节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方案设计、交流评价,最终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路径,形成对乙醇与钠反应特点和产物成分的认识。
关键词:乙醇与钠反应;气体产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6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4
一、教学分析
九年级沪教版教材中,从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角度初步介绍乙醇是一种清洁的能源[1];苏教版必修2中,在生物质能的利用中介绍了乙醇的获得和利用方式,知道乙醇可以和汽油混合后作发动机燃料[2]。
学生知道乙醇的来源、存在及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等化学性质较熟悉;部分学生知道乙醇的分子组成。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气体产物的实验分析,深入了解反应的特点,设计气体除杂装置。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实验观察、问题发现、提出假设、实验方案设计等基本方法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乙醇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作为环保型新能源越来越多地被关注。了解乙醇的性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种重要物质。
[演示实验]向盛有5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黄豆颗粒大小的金属钠。
[学生观察、总结](1)钠块沉在试管底部,说明乙醇的密度小于金属钠的密度;(2)钠块表面有无色气泡,说明有气体生成;(3)反应较缓慢,说明乙醇比水更难电离。
[问题提出]
学生质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醇中有C、H、O三种元素,有可能生成除氢气以外的可燃性气体”。
[尝试探究]试管中产生气体量较小,改用5号注射器针头代替玻璃导管(针头的尖端要用砂纸打磨去掉尖头),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将试管内空气基本排尽后,点燃生成气体。
[学生实验]分别用干冷的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如果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水珠或水雾,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内壁的液滴不变混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教师引导]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是什么原因使小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也变混浊?
[提出假设]乙醇与钠反应生成氢气气体中有乙醇气体。
[资料查阅]学生分组,资料查阅,信息汇总:①乙醇与钠反应为放热反应;②乙醇易挥发,沸点78.5℃;③乙醇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Cr2O7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伴有颜色变化[3]。④乙醇能和一些无机盐反应生成醇化物,如:无水CaCl2等发生反应生成CaCl2·4C2H5OH等[4]。
[学生分析]由于反应放热,且乙醇易挥发,导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氢气中往往伴有大量的乙醇蒸气。
[教师引导]如何运用资料信息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呢?如何防止乙醇蒸气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设计]
甲组学生设计方案(主要装置如左图):
用试管取3mL无水乙醇,先将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5分钟,然后将金属钠放入乙醇中,将生成气体通入酸性K2Cr2O7 溶液中,溶液不变色,证明冷水可以防止乙醇蒸气挥发。
冰块将试管内乙醇蒸气的温度降下来后,点燃气体,用干冷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检验产物中只有水生成。
乙组学生设计方案:
在装有3mLH2SO4 的试管中加入5-6颗的Zn粒,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2mL的酸性K2Cr2O7溶液,证明氢气不能与酸性K2Cr2O7溶液反应颜色发生变化。
在装有3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1粒黄豆大小的金属钠,迅速塞上带有5号针头的橡皮塞,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2mL的酸性K2Cr2O7溶液,溶液颜色由橙红色变为绿色,证明乙醇和钠反应由于放热导致氢气中混有乙醇蒸气。
用试管取3mL无水乙醇,先将其放入盛有冰块的烧杯中5分钟,然后将金属钠放入乙醇中,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由于一温度较低,反应速度较慢),点燃针头尖端的气体。利用干冷的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玻璃棒下端端悬有半滴溶液)的玻璃棒检验燃烧产物(见左上图)。
丙组学生设计方案(主要装置如左图):
自制乙醇蒸气吸收球:用细密塑料纱网或纱布包住无水CaCl2制成比食管口稍大些的吸收球,并在扎口处系一根棉线。
在装有5mL无水乙醇的具支试管中加入1粒比黄豆稍大的金属钠,迅速塞上吸收球,塞上装有5号针头的橡皮塞,反应一段时间口,点燃生气气体,并用干冷小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检验产物中只有水生成。
[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甲组设计方案较好地验证了假设,提出了防止乙醇蒸气的形成的方法。意图通过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来消除乙醇蒸气,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但是降低了反应体系温度,产生氢气速率减低,较难保证氢气的流量,火苗过小甚至中断的现象比较多见。
乙组设计方案也较好的验证了假设,提出了防止乙醇蒸气形成的方法,且更加严谨。首先证实氢气不能使酸性K2Cr2O7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再将乙醇和钠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2Cr2O7溶液,溶液颜色变化,证明生成的氢气中混有乙醇蒸气。利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玻璃棒下端悬有半滴溶液)的玻璃棒检验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是否存在,现象更加明显,是该组设计的亮点。
丙组同学利用了资料信息中“无水CaCl2等发生反应生成CaCl2·4C2H5OH等”,设计方案中的自制乙醇蒸气吸收球是很好的创意,有效地解决了乙醇蒸气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各组设计方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如果能将各组方案有机融合,能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的方案。
[交流提升]同学们分工协作,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形成假设之后的资料检索,组内同学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展示出研究成果令人欣喜。通过酸性K2Cr2O7溶液验证乙醇蒸气的存在,通过自制吸收球消除氢气中的乙醇气体,通过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检验有无二氧化碳的存在等等,都是同学们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结果。
五、教后记
实验教学设计是对实验探究过程前瞻性的准备,实验教学实施是对过程情境变化的灵活顺应,实验教学过程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结果。我们应重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发的新问题,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发挥化学实验的强大功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实验教学设计既要有意识地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体现实验探究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77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3] 李景宁主编. 有机化学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84
[4] 李景宁主编. 有机化学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