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向华
摘要: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巧妙可以为课堂传递“正能量”。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谈谈数学教学中应当如何设计游戏环节。
关键词:游戏设计;数学化;参与广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88-1一、游戏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游戏的运用分成两个阶段来看待,在低中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游戏本身,在经历和体验后再经由教师的引导来反思其中的道理,这时候的游戏设计更注重趣味性,而在中高年级段,学生对游戏的注意集中到数学知识上,学生在尝试游戏时,甚至在游戏前就能进行必要的思考,挖掘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基于这样的情形,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重有的放矢,迎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
比如苏教版二年级《倍的认识》,针对这样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可以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表象感知,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情感,催化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中,我以拍手游戏为主线,引导学生由模仿几组教师的拍手方式入手,而后思考为什么应该这样拍,学生从中感悟到无论教师怎样拍手,自己应当拍3次相同的掌声,这样的游戏寓教于乐,学生在充分地经历后由具体的实例感知了“倍”的概念,游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游戏会挖掘得更深一些,应当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比如教学《周期排列的规律》时,设计一个俄罗斯方块的游戏,让学生指出某一个形状经由若干次变化后呈现的样子,在一些学生拿出模型按照指令来一次次变化的同时,不少学生已经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小组交流的时候,很多小组都经过集思广益发现了隐藏在游戏背后的规律,对周期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游戏的实施要注重参与的广度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游戏,除了考虑游戏本身的效果,还要注重游戏参与的广度。如果游戏总是极个别学生参与,那么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势必要收到影响,参与课堂的程度也会相应降低,好的游戏应当是卷入式的、裹挟式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苏教版四年级的《平均数》的教学,与其通过多媒体呈现几个学生(男生和女生人数不同)比赛套圈,激发学生去发现人数不同而比较总成绩的方法不科学倒不如将这样的矛盾安排到全班每一组学生中去,让学生都充分经历,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安排掷骰子的游戏,要求每组学生列表记录本组男女生掷骰子的总点数,分出胜负。游戏很快结束,但是学生的争论紧接着就来了,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发现了游戏的“不公平”,男女生人数的不相同导致比赛不在同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建立在刚才游戏过程的基础上去比较更合理的最公平的比赛规则,平均数的概念应运而生。
在五年级的《周期排列的规律》教学中,最后安排一个游戏环节,本来的设计是邀请一排同学来读古诗,读最后一个字的同学淘汰,要学生根据邀请的人数来自己站队。后来发现这样的游戏让大部分同学成了看客,只顾看热闹而忽视了数学本身,于是进行了改动,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参与到游戏中,坐在桌子四个角的位置,抽签决定由哪一个位置的同学先开始读古诗,然后大家还有一次选择座位权,这样进行几次游戏之后,学生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参与游戏了,有的学生有先见之明,可以提前预判几次座位调动后的情况。这样的游戏既充满数学味,有充满乐趣。起到了更佳的效果。
三、游戏的出现要促进数学本身
游戏的应用旨在促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经由感兴趣的途径获得收获,所以在游戏设计时要注重两点,一是要切合数学知识,二要引发关注,要比普通的教学环节更突出。好的游戏环节既可以出现在新课伊始,引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出现在课中,用来应用知识,巩固和升华知识。就比如写作中的关键句,既可以用来引领下文,也可以是起承上启下或总结全篇的作用。
在苏教版《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中,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从游戏入手,先要学生回顾抛硬币的方法,然后猜想抛啤酒瓶盖的方法是不是公平。在学生根据两者的关系作出自己的推断之后,华老师要求学生们用事实说话,果断地进行了抛啤酒瓶盖的游戏,出乎大家的意料的是,游戏结果的统计与大家的猜想正好相反,抛啤酒瓶盖不同于抛硬币,两面朝上的可能性大不相同。这个游戏的运用足可以成为数学课堂游戏的典范,一是游戏的作用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引领全课,二是游戏的结果出人意表,让学生有了许多思考空间,并在知识研究的方法上上了一课。三是游戏设计得巧妙,在瓶子中抛酒瓶盖,既节约了时间,又保证了质量。这样的游戏比讲解、比说教的效果要好很多。
总之,游戏的运用要适时、适当,简单有效。教学中,教师要从几个因素综合考虑影响游戏的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将游戏的作用最大化,使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道课堂风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