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理解 ——师生关系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2014-07-31 15:35赵庆东 傅芳 韩静
职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对话后现代主义理解

赵庆东 傅芳 韩静

摘 要:师生关系历来是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正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后现代主义追求开放性、情境性,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向,将教师与学生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互的过程视为教育的本质,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交往关系,追求相互理解。对话与理解成为后现代师生观的两大主题,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师生关系由传统走向开放,有了重大转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师生关系 对话 理解

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后现代的时代,后现代主义逐渐兴起。2000 年前后,我国教育专家、学者开始涉足后现代主义领域,侧重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和代表人物的文本的研究,主要探讨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科学诸多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理念之一——后现代师生观,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视域下,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来应对教育现实。

一、对师生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阐释的必要性

教育思想一般由教学观、课程观和师生观组成。师生观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直接反映了教学观和课程观。而师生观则主要表征为师生关系,因而师生关系在一个时代的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时代在改变,师生关系亦在不断调整,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师生观念中,对师生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阐释十分必要。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二元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实体本体论”的影响,师生关系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一致,但实质并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实体本体论”的窠臼。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倡导不确定内在性,由传统的封闭性系统转向开放性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即由教师教导学生的授受式关系转向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中相互影响的平等对话关系。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到:“后现代主义寻求对主体/客体、心灵/身体、课程/人、教师/学生、我们/他们等进行折中的但却是局部的整合。“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我们要走出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二元对立观念,转换为师生的共生对话关系。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后现代主义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时代变迁,我们要追溯师生角色形成的社会背景,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以后现代主义视角反思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师生关系新的转换和超越。后现代主义已将教育的本质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互的过程。后现代课程主张平等对话,建立“理解”的旨趣,在师生关系上提倡建立一种理解的对话关系。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符合后现代的主题。因此,对师生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阐释十分必要。

二、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对话

后现代主义课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内隐性等特征,对“多元”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推崇。在开放的境域中,多元话语之间的交流是创造性的根源所在。雅斯贝尔斯这样说道:“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的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弗莱雷也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后现代视域中的师生关系侧重于在师生之间建设一种对话式的交往方式。对话是师生之间分享想法和信仰、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不能简化为传统师生之间一方向另一方灌输思想的行为,更不是如弗莱雷所比喻的那样,“变成有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而必须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情境的对话方式,由师生共同实现。

1.作为对话者一方的教师应更多地以“引导者”“激发者”的角色出现

目前,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仍偏向于灌输—接受式,秉持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习惯于传授,单方面地进行对话,成为师生对话关系的控制者;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习惯性地接受传授,懒于思考,懒于疑问,懒于对话,在师生对话关系中处于被动和怠惰状态,丧失创造性和创新意识,成为师生对话关系的被动者。长此以往,教师在师生对话关系中一直处于优势主导地位,继续维持单向对话方式,造成恶性循环。

教师应致力于促进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的质疑、交流、对话与合作,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减少对话焦虑,让学生敢于与教师对话,通过对话在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教学交往关系。在对话关系中,教师要积极主动、民主教学、了解关心学生,在学生心中塑造起一个平等交流的形象,为师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

2.作为对话者另一方的学生应更多地以“平等者”“对话者”的角色出现

“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恭、信赖的基础上, 双方平等的对话关系才能实现。”学生应破除对教师的权威印象,在观念上转变过去教师的“言语霸权地位”,认识到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师生合作、平等民主的相互对话关系。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与教师积极对话。通过讨论交流,师生同时面对知识,不断反思,激发更多的创造,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学习和认识的过程。巴西学者弗莱雷指出:“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教师学生或学生教师产生了。师生关系平等才能有效对话,而也只有对话,师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三、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理解

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道:“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后现代课程观尊重个体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强调开放性和情境性,这必然要求个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哈贝马斯认为,理解是指在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标志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问答式的独白交流,而是彼此相互理解的交往活动。因此,后现代师生关系不仅要追求对话,还要追求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注重理解的重要作用。

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理解富于情境化、思想化和情感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体的个体,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单方面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传授知识。虽然历来教师的身份被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但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被传授关系,师生的交往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师生彼此的关心理解、情感交流和品德熏陶具有更深远的作用。况且学生也是复杂的生物个体,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面对着家庭、生活、情感等种种问题。

每一个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背景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将对学生的理解情境化、情感化。另外,教师还应该破除自身的权威性。由于受人的禀赋、教育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本、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在大卫·史密斯的阐释学课程观中,学生是阐释文本以生成课程的,而不是去接受文本。他认为解读课程文本必须维护学生如下权利:“从任何文本中读出我自己的生活,看出我在其中或其外的处境。”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教材生成自己的理解,通过合作和讨论交流思想,教学相长,彼此形成更加丰富的、思想化的理解。

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话后现代主义理解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