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英
【摘 要】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引进,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而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创设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的轻松学习环境,利于达到国家倡导“减负”效果,因而,情境教学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故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
经过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减负”教学思想,与传统较为死板的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便于教师开展语文语言培养活动、语文写作活动、语文阅读活动与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与洞察力,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和健康成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一、将情境教学法深入到语文课程教材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基础,将情景教学法深入到语文课程教材中,教师充分利用情境中的音乐、文字语言、肢体语言与实物、道具等将语文课程教材中的场景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与语文课程文章内容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很好体验现实社会生活。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汉语拼音方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视频、道具等等教学工具进行现场展示,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汉语拼音知识以及汉语语言的美感,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语言的兴起和热情,利于开展培养和提升學生汉语语言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创设一种自由、开放和宽松的情境教学环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情境教学法重视创设符合学生和适合教学的情境,而语文写作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因而,在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种自由、开放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语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变化以及运用汉语的场景,通过亲身体现生活来培养和提升语文写作的灵感,挖掘和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小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理解能力,这样在语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写作的方向,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从而可以提高语文写作速度和写作效果,提高语文写作课教学效率。
三、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与语文作品的结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语文课程的阅读,由于目前大量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学生,使得一些小学生过于依赖电子产品,而降低了对语文课本和语文作品的阅读热情,甚至一些小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语文阅读习惯,这就是这些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不高,造成学生汉语语言能力较差的现象,这样就提高小学生对语文课本和语文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热情,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的小学语文作品和文章,使小学生相互学习和相互进步,在阅读过程中有助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和汉语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四、情境教学法与角色游戏活动相结合,开展语言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角色游戏活动与情境教学法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在角色游戏活动的真实场景中增加小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语言交流意识,而且在角色游戏活中小学生通过亲自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汉语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为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生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交流活动中培养汉语语感,锻炼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主动了解和关系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真正的学习情况,在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精心为小学生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创建生活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语言基础和汉语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语言审美感,不断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宋艳敏.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0(6):82
[2]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2012.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