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芳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科学课充分突现了科学启蒙教育的特点,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原序设计出教材内容的主线,力求使科学课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
但在农村小学,很多因素制约了科学课的发展,如学科教师不配套,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专业水平不够,传统的教学观念等,都致使科学课效果低,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加以改善。
一、科学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要求教师不仅是要把结论性的知识交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课堂不同于以往的知识传授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科学、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情操。教师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既然作为学生的科学教师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样的光荣称号。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以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网络的利用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以往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尤其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像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不能通过简单地实验验证,单凭老师说教,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科学失去兴趣。
在农村小学,基本的电教设备还是有的,利用教参上附带的光盘提供的教学资源上这种类型的课,效果是非常好的。视频资料不仅与教材配套而且还拓展了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中提供了银河系、著名的星云、火星、卫星以及中国航天等视频资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对科学多了一份向往与热爱。
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学生都有十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把许多活动放在固定的科学小组内进行,效果非常好。像手工制作、种子发芽等,在小组内让他们自己明确分工,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的更多,让每个小组成员做力所能及的事,老师不需要过多干涉。在一些实验材料上,让教师一人准备材料或者让学生人人都准备一份材料似乎都不合实际,以小组的形式准备材料优势就非常明显。在《弹簧里的学问》这一课我提前布置了要带的材料,学生们在小组内集思广益,马上分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上课一看,各种各样的弹簧等材料,比书上丰富多了。
四、指导和要求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试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的知识之母”、“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源泉”,也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才能使学生取得知识、获得发展。在观察过程中,参与积极思维活动,可以增进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生活在农村,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当然比城里的孩子见的多,但是他们真正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况且大部分的家长也没有培养孩子仔细观察我们周围动植物等一些自然现象的意识。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很多自然现象学生都知道,其实不然,因为多数同学对这些自然现象熟视无睹,更不去想为什么会这样。
在《种子发芽了》《种辣椒》《植物向哪里生长》等内容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种子、花盆、纱布瓷盘等实验用品,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做实验观察并坚持了下来。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小心翼翼,像呵护宝贝似的每天都要看几次,看着他们惊讶的表情,看来以前他们的确没注意到这么多细节问题。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会多一份留心观察,多一份思考,这种经验和经历会影响他们一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就此起步。
五、走出课堂,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科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我们在引导孩子走入课堂知识的时候,还要适时地带领他们找到迷宫的出口,在走进课堂的同时,还要大胆的让孩子们走出课堂。知识的海洋那么广阔,课堂也不局限在教室,让学生走进自然,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让他们身临其境,这样不仅能愉悦身心,也能寓教于乐,如我们在学习《了解土壤》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去寻找土壤,让他们采集各种土壤标本,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捏一捏,捻一捻,然后去做自己喜欢的探究活动,他们每一个人都参与了,每一个感官也参与了,我想这一定比在教室里上课更让孩子们有兴致一些,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延伸、拓展,真正的做到,学科学、谈科学、做科学。
总之,在农村小学,要想上好科学课,首先科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重视学生做实验的过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让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做到真正的“科学”、“有效”,让科学课堂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培训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