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望
【摘要】中国自古是诗的国度,从两千多年前《诗经》、“楚辞”的薄发,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冶炼,再到20世纪以来现代诗的发展,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诗是语言和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青少年诗也是如此,它是培养少年的阅读兴趣和激发想象力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创设激发学生想象力
不少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喜欢在教学开始时就将有关诗人生平、诗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一股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了解一切的基础上去鉴赏诗歌。这样不但没有新意,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上课很无聊。因此,我在上这堂课是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请你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反复地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和同组的同学交流。
在尊重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然后创设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诵读、鉴赏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进一步品读探究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一步步进入诗歌的世界,逐渐融入其中。
二、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外国的学生看起来不用功,但总能提出一些独特地见解。而我们的学生虽然品学兼优,但遇到问题是总是墨守成规,没有创新意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就是我们教育长期以来的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学,在这种思想压力下,学生思想僵化,毫无创造力可言。所以“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课时不要太严肃,不要让学生有距离感,要和蔼可亲,时常和他们沟通、交流。是他们愿意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就像一位贴心的朋友一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辩论、智力竞赛、诗配画、口头作文、班级手抄报等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畅谈对诗歌的理解, 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一个普通女工的赤子之心,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吹奏出舒婷诗歌中最动人的乐章。
五、留心观察生活,从观察实践中积累素材
我经常告诫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时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我会让学生结合实例谈自己的体会,留心观察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我们身边不可能每天都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每件事都那么生动感人。所以,我告诉他们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事,要从小处入手,从一滴水要看到太阳的光辉,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多看电视电影。多阅读课外读物,阅读过程中多积累优美的词句或动情点、闪光点。
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探索。我要用一颗给真挚的心,带领着我的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的开拓创新,为青少年学生的诗歌写作打开一片蔚蓝的天空。让诗歌之花开的更加鲜艳,更加沁人心脾。
参考文献:
[1]王专青.《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方法》.《学科教育》,2010年
[2]王华强.谈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J].西江教育论丛,2005(03)
[3]卢翠兰.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 中国农村教育,2005(05)第09期
[4] 舒志荣.《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研修目专》,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