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思睿
【摘要】《陈情表》是李密给晋武帝的一道奏章,在危急情况下,他写了这篇名传千古的《陈情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了晋武帝的怀疑,达到了说服目的,堪称说服艺术的典范,本文主要分析《陈情表》的说服艺术。
【关键词】《陈情表》;说服艺术;分析
《陈情表》是李密给晋武帝的一道奏章,当时,晋武帝为了笼络人心,对下实施了怀柔政策,多次招收蜀汉旧臣来洛阳任职,李密曾经收到四次诏书,但他都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拒绝任职,但是未得到晋武帝的允许,在危急情况下,他写了这篇名传千古的《陈情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了晋武帝的怀疑,达到了说服目的,下面就对《陈情表》中的说服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表达不幸,获取同情
在《陈情表》之中,李密并非在一开始就急着给自己辩解,而是用忧伤的笔法描绘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之心,这也是《陈情表》中的最大特色。要想真正的打动人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拨动对方的情感心弦,让对方可以认同自己。李密就深刻的利用了这一思想,他没有表达其他的问题,而是表达自己人生的不幸,希望可以用孝心与哀伤来唤起晋武帝的共鸣。在《陈情表》中,李密叙述了自己的不幸身世,幼时就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长大,自己体弱多病,福分浅薄、内外无亲,而自己的祖母年龄越来越大,常常卧病不起,这就很好的唤起了晋武帝的同情心。
从深层次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李密的安排有着深刻的用意,在前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祖母的深刻情感,表达了自己孤苦无依的现状,这就委婉的说明,若自己原形,祖母就无人照料,从一个层面表达出了自己的无奈,并非不愿奉召,而是形势所迫。
开篇的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却情真意切,将说理、叙事以及抒情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文章的说服力,为后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表达疑问,解决疑难
要想说服多疑残暴的晋武帝,仅仅依靠他的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必须要提供充足的理由才能够平息他的怒火,基于这一因素,他针对晋武帝可能出现的怀疑进行了一一的解释。
对于晋武帝怀疑自己是由于对蜀汉的忠诚拒绝奉召,李密将西晋称之为圣朝,将蜀汉称之为伪朝,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蜀汉,这就有效的明确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坦然承认了自己做官的目的,这就有效的消除晋武帝在这一方面的疑虑。
对于晋武帝怀疑自己蔑视朝廷,他用谦虚的语言贬低自己,强调自己不过是一个亡国贱俘,他的地位低下,性命都无法自保,怎么敢蔑视朝廷呢。此外,他还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忠君爱国的角色,表达自己的结草之心。
对于自己的蜀汉做官的情况,李密提出,在为蜀汉做官时,自己的祖母还能够自理,自己也愿意追求功名,因此才出任为官。而今时不同往日,祖母的病情越来越重,自己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中的“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更是让晋武帝疑尽释。
三、制定方案,表达想法
《陈情表》中的主要理由就是“孝道”,李密充分利用了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之中,“孝道”一直都是一个根本,李密在祖母病危时毅然拒绝奉召,孝顺祖母正是对“孝道”这一思想观念的诠释。如果李密仅仅表达自己的目的与愿望,没有与“以孝治天下”这一观念进行密切的结合,那么是必然难以达到说服效果的。李密这一招可以说是扼住了晋武帝的咽喉,如果晋武帝不答应他,那么所谓的“以孝治天下”就是蒙蔽世人,晋武帝再残暴,也不会拒绝他的要求。通过这样的陈述,还有效解决了忠孝两难全的矛盾,晋武帝如果答应李密,不仅可以换取一个忠孝的臣子,也能够向世人彰显自己的治国思想。可以说,李密很好的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方案,那么说服就变得容易接受。
四、巧用语言,表达情意
说服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的力量,说服者的观念与思想则由说服者的语言水平来决定,《陈情表》之所以可以起到这种说服成效,与李密高超的语言功底是密切相关的,准确、得体的语言可以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陈情表》不仅深刻的说服了晋武帝,更成为传颂千古的经典篇章。
在文章中,李密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如对偶、排比等等,这就有效深化了作者对于自身情感的表达,让晋武帝理解了自己孤苦无依的情感,而“生当损首,死当结草”就有效表达了自己对于晋武帝的忠心,有效的打消了晋武帝对于自己的疑虑,同时,这些修辞方法的应用还有效提升了语言的节奏感,让文、理、情得到了有机统一。
总而言之,《陈情表》是一篇千古佳作,其良好的说服力源自于作者对于情感原则与说服艺术的双重把握,这是值得后世进行学习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商桂平.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陈情表》一文的说服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 2003(33)
[2]程永超.“情真”亦须“陈情术”——从说辩心理角度解读《陈情表》[J].语文教学通讯. 2007(03)
[3]张增杰.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浅谈李密《陈情表》的抒情艺术[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