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效率 增强文化内涵

2014-07-29 02:12宿美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普通话发音课程

宿美丽

当今社会,人们对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规范程度的要求,对社会成员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潮流,提高母语发音、用语规范程度,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但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普通话课程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笔者的调查,约1/3的学生认为普通话课对自己没有帮助,可有可无;二是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效果难以巩固,课程结束后,普通话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往往重新回到开课时的起点。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普通话课时量少,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普通话课程多开设在文科类专业的一、二年级,总课时量不超过24课时。其次,与普通话的授课对象有关。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为普通全日制中学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大多数为18岁或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的发音、用语习惯均已定型。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日常交流以方言为主,鲜有普通话的身影,说普通话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支流。一方面普通话作为基础课、公共课,课时数量少,课堂练习的效果很难巩固;另一方面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少学生连喊上课枯燥,课堂参与程度不高,热情不够。如何改变普通话课程的尴尬局面,提高课堂效率,是普通话课程面临的课题。我们文秘教研室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尝试:

一、转变观念,明确普通话课程的开设目的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普通话的目的,与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是一致的,即提高使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从而消除沟通隔阂,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学校课程来说,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习个体的普通话交流沟通的应用能力。个体水平的提高是全体水平提高的基础,全体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普通话的普及推广和提高。认清了普通话课程的目的所在,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效果大有裨益。根据笔者的调查,学生之所以认为普通话课程枯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少普通话课堂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练习发音一练半天。练习发音就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根据普通话测试的内容读单音节、双音节字词、朗读、说话这几个项目来展开。自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普通话测试水平管理规范》,这种上课流程和上课方式迅速流行开来。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操作性强,机械的发音练习便于学生短时间内了解普通话常见字音的读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而我们开设普通话的初衷,不是为了测试 ,而是为了提高表达交际能力,说到底,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民族的文化符号。所以,以普通话测试的内容来涵盖原本丰富的语言教学本身,实在有些因小失大。

二、拓宽视野,拓展普通话课程的内容

普通话作为现代通用语,不但充当了交际的工具,而且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所以,普通话的内容几乎可以等同社会生活本身。作为一种符号,普通话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最主要的体现者和传播者。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来看,普通话教学的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以往我们过多强调了普通话的工具色彩,导致了普通话课变成了单纯的发音练习课。要引导学生喜欢我们的民族语言,必须突出其人文色彩。

(一)以规范发音为基点

为了突出人文色彩,是否就将工具性完全抛开呢?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反对机械的课堂发音训练,并未否定发音训练本身。虽然普通话课程的设置不是为了培养播音员和主持人,不是为了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但课堂教学活动中却不能缺少朗读的环节。我们反对机械地以普通话测试等级内容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看到,普通话测试等级内容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严谨的教学规范,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下,网络词汇、英文字母缩略词给汉语基本词汇带来不断的冲击,字音词汇的规范性显得尤其重要。让学生了解规范,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普通话发音和词汇,有助于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字词发音练习应该有其合理性存在。同时,高职院校以技能操作为培养目标,所使用的教材往往包含大量的语音练习,如果一味追求创新,完全放弃语音练习,反而容易流于形式,使普通话教学显得随意性较大,规范性不强。所以,在字词训练屡遭诟病的今天,这种练习方式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实践证明,强化发音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用语发音的规范意识,养成规范用语发音的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如何“会说”的问题。为了培养这种习惯,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为课堂规模瘦身,变合堂为单班上课。普通话作为基础课、公共课,往往以合堂的形式上课,但是实践证明,百人左右的合堂很难满足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普通话课程首先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的规范性,课堂规模小,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语言面貌,就学生个体的发音特点有针对性地称赞其优长,指出其不足,使学生的语音练习目的性更强。同时,小班制的上课方式更便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表现欲,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创造一种生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其次,将方言调查与普通话训练结合起来。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当今以90后为主体的在校大学生,虽然他们选择用方言直接交流,并不妨碍他们潜移默化地受以普通话为主的现代媒体的影响,在电视、网络媒体影响下长大的一代人,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高于70、80后。只要他们身处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用普通话来进行表达交流。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在每个班级都开展了课堂方言调查,根据学生所处的方言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发音练习,特别是针对声母发音的方言特征,如舌尖前音发成齿间音,舌尖后音发成舌尖前音和舌叶音,因为课堂练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增强,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很明显。对于一部分普通话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从音色、音质等细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通过第一堂课的方言调查,每位学生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有了方向,也会产生学习上的内驱力。

(二)增强人文色彩,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要说好普通话,仅仅掌握发音规范和要领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着手,把丰富的语言信息转化为个体的修养。语言的丰富多彩是思想丰富多彩的反映,普通话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规范的发音练习,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修养的提高必然表现为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试行了以下做法:

首先,将汉字的普通话发音与字形、字义结合起来。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主要从语音的角度来统一各个北方方言区,因为基本词汇的一致性,北方人练习普通话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语音上,这种倾向很容易导致普通话课堂变成发音练习课。实际上,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将字音与形义割裂开来的做法恰恰违背了汉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单纯的字词发音练习虽然能短期见效,但学生大喊枯燥,效果无法持久,这种做法抽离了语言的语用背景,将字词与它们产生、应用的环境割裂开来,将原本生动的语言变成了单纯的机械训练,使人食之无味,面目可憎。所以,我们改变了以往单纯操练语音的做法,将汉语的知识融入普通话课堂。在发音之前,我们介绍了汉字的记音符号系统——汉语拼音的由来和作用,指出拼音对学习汉语的贡献,并从中外文化比较的角度,指出汉语的唯一性存在,这种唯一性恰恰是对世界民族文化的一大贡献——站在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我们民族的语言符号,吸引学生对汉字产生全新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发音练习中,特别是一些形似汉字,我们不是一略而过,而是结合字形来辨音析声。如编纂的“纂”与篡位的“篡”在字形上非常接近,混淆程度高,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围绕这两个字辨形析声,根据字形来断定字音,在这个过程中还了解到中国书籍的形成史以及历朝历代王权、皇权的争夺史。将孤立的单音字、多音节词与史实结合,其实就是将文字与其相关的背景结合起来,赋予语音以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才能做到“形于言”而“情动于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endprint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吸引学生品读经典。当今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电视媒体长大的一代人,对视频图像的接受程度要高于文字材料。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据笔者的调查和观察,大部分高职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看韩剧,玩微信,看网络小说,玩网游,鲜有借此来接触经典著作。针对学生主体的特点,我们从网络上下载精美的朗读、朗诵视频,如中国诗歌朗诵会剪辑等材料,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用优美的声音、高雅的文化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有的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我们就利用互联网空间来引导学生。教师在视频网站上申请空间,可以下载和发布视频资源,教师再把自己的空间与学生分享,吸引学生来欣赏,我们在空间的视频资源包括世界电影精彩对白欣赏、热门电影、热播剧、文学经典电影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亲近经典。

再次,以课堂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为了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采用了榜样示范和面向全体学生相结合的做法,在示范朗读和课堂表演环节采用榜样示范,课堂演说面向全体学生。让几位同学精心准备若干经典电影片段配音,在课堂上随着画面播放现场展示给同学。参与的每一位同学都力求做到最好,就是学习普通话的巨大动力之所在,对其它同学也会产生巨大的感召作用,无形中创造了学习普通话的情境和内驱力。面向全体学生的演说活动,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形式上我们从演说的时长、自然流畅程度、语音的标准程度方面细化要求;在内容上围绕着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学生熟悉且易于把握的几个方面,或者给出关键词,或者给出演说题目,让学生演说更亲切、更有现实意义。为了避免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我们提前一周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并且每隔一周更换一次演说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过程,积累人生经验,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体验和谐、体会幸福。演说结束后,对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当场公布成绩。通过课堂三分钟演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为了推进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我们以系部为单位举办了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赛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提高了学生使用普通话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基础课程的一部分,不仅要让学生说好普通话,而且要解决如何会说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普通话的工具论和符号论,立足课堂,传承文化,普通话才能成为学生喜欢学、教师喜欢教的课程。通过普通话课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发音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17
Playing with u_e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