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班级中有一半以上的中等生,由于他们缺少老师的关心,对自己的认识不足,缺乏自信,缺乏正能量,不能展翅飞翔。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着敏感、复杂的心理世界,没有人理解他们的苦恼。小组工作采用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介入中等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自信,勇于接受自我,激发他们的小宇宙能量。
关键词:中等生;小组工作;优势视角理论
每个班中,我们可以看到小部分闪耀发光的优等生,他们总能得到老师的宠爱,老师会尽可能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另一小部分,他们是班上的“淘气包”,老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教育他们。班上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即使他们毕业了多年,老师都能说出他们身上的点点滴滴。然而班中60%是中等生,因为他们中规中矩,成绩中等,很少让老师操心,他们的优点如同一根小火苗,常常被埋没。
中学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初期,拥有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震荡的内心世界。中学的中等生把自己的很多想法都藏在心中,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鼓励和爱护,他们像一群被遗忘的精灵。
一、中等生目前的状况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及时地认可和鼓励;每个孩子都渴望被重视、被关心;每个孩子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去吸引老师和家长们的关注。然而一个庞大的群体—中等生如沙滩边的一颗小沙粒,无人问津。
截止2014年4月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信息:小学在校生9360.5万人,[1]初中在校生4440.1万人,[2]普通高中在校生2435.9万人,[3]全国中小学生约有1.6亿人。如果以20%为“优等生”、“20”为“后进生”来算,余下的60%为中等生。那么全国中小学生有9741万左右的中等生。这是一个看似渺小,但事实很庞大的群体!
(一)中等生主要特点
现代教育环境下,普遍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把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班级中人数最多的是中等生,他们成绩平平,自我效能感偏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
(1)封闭的心理
中等生把很多想法藏在心里,不会像优等生一样,善于表现自己。
他们即使在某些方面优于他人,也不敢向他人展现自己;也不会像后进生,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由于老师和同学的不重视,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并不重要,每天只是带着自己的身躯到学校,坐在教室里,在他人眼中如透明的空气。
(2)自卑的心理
中等生认为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群体,但他们内心羡慕优等生和后进生。优等生成绩好,而且有些综合素质高,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是家长口中的“邻家的孩子”。在优等生面前,中等生觉得就算自己经过很大的努力,很难达到同样的高度;即使偶尔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也不会及时给与鼓励,常感到自卑。同时,中等生会羡慕后进生:他们的不好行为,总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为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总为后进生开“小灶”;他们的小小闪光点,总能成为班级优秀事件来夸奖。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有些中等生的家长希望孩子某天能成为优等生,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另一些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大部分是中等水平,只要平时表现乖巧,成绩基本保持在不下降的状态,就不会在意孩子的行为。中等生处于放羊式的管理状态。他们的长处被忽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中等生对自我的评价水平偏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如他人。
(3)矛盾的心理
中等生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对自己要求和期望偏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得到老师和家人的表扬、关注。但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性格特点等原因,现实和理想总存在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等生不愿被老师忽视,但觉得力不从心,渴望老师能主动关注自己。如:他们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和老师交流,但由于老师较少关注自己,不敢主动和老师交流。当老师主动和中等生交流时,他们会兴奋、但同时会感到紧张不安,担心自己是不是因为有某些事情没有做好。一个班学生人数偏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中等生存在的模式固化,容易被老师遗忘,成为“透明人”。
(二)中等生的需求
(1)得到赞许的需求
学生都渴望能从老师、家人、同伴那得到肯定和表扬。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心理变化使他们对于事物更为敏感,哪怕是一次简单的表扬都可激发潜在的能量,使中等生更有自信心,更有动力。英国作家菲·贝利曾说:“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
(2)提高学习成绩的需求
中学生主要任务是在校学习新知识,学业不够优秀容易给中等生留下“标签”,给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他们需要重要他人的指正和鼓励;想要有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渴望自己学业成绩的提高,获得他人的赞许。成绩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增加自我效能感。
(3)挖掘内在的潜能的需求
潜能是指潜在的能量,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它永远大于我们对它的估计。潜能开发的本质是把你天生的潜能循循诱导出来的,激活你已拥有的知识和提高掌握新知识的能力。[4]中学生大多处于12岁到18岁,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全面,对自己的优点和潜能,自身不是很清楚。一旦他们认识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他们就像拥有魔术杖的法师般创造奇迹。
(4)拥有展示自我的需求
中等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像花丛中的小花,虽不起眼,但她们拥有巨大的小宇宙,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她,及时给予她们阳光和雨露。他们希望能展示自我,但目前还不懂得如何去表现自己的优势,需要他人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重视。
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中学生中的中等生的作用endprint
青少年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以青少年小组为对象,运用小组动力程序与团体活动过程设计,使小组中的青少年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实现青少年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中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的优越性是因为青少年特殊的身心特点,青少年的同辈渴望交往、相互影响明显,所以小组工作方法就特别适用于青少年群体。[5]
(一)促进中等生的健康成长
中学生面临着学业、交友等方面的问题,紧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小组工作为小组成员提供一个支持和信任的环境,帮助组员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挖掘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
(二)得到情感的支持
小组工作中的成员有相似的背景,有许多相同的困境。在小组中,组员产生一种安全、温暖、依赖、归属感,彼此相互支持,共同面对问题。
(三)提供改变自我的机会
小组工作为组员提供改变自我偏差行为的条件和环境,展示自我的平台。组员通过观察、学习他人身上好的习惯、行为,互相激励,强化正面的行为,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改变自我。
三、小组工作介入中等生的方案设计
(一)理论基础
(1)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把人们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它的核心是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通过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它着重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帮助案主认识其优势,从而达到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
优势视角鼓励中等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面对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协助其转换以往的思维方式、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调整自我,让案主认识并相信存在改变的可能,弱化案主对自身问题的看法,提高自信心。[6]
(2)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其他成员会期望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相反为了避免出现否定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不会采用同样的行为。[7]
在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根据中等生的需求,提供一个适合他们行为发生改变的外部条件,用表达意见、赞赏等强化和鼓励积极的行为,引导中等生行为的改变。
(二)活动方案实施
(1)小组总目的
通过小组社会工作帮助中等生重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点,释放潜能;增强接纳自我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实现自我提升;帮助中等生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帮助组员培养合作、分享、协作、被需要和归属的能力,增加学生与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使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们的优点,给孩子最大地鼓励和支持,使得他们更有信心面对困难。
(2)小组社会工作以XX中学初一到初三的学生为对象,在正式小组之前与学校取得联系,得到校方的许可和支持,通过校内宣传,学生自愿报名,从报名中的学生中筛选,由12名学生构成小组组员,共组织六次活动。
(3)第一次活动:不一样的我。目的让组员互相认识,创造愉悦的团体氛围,增加组员相互熟悉,建立信任感;制定契约,让成员更清楚小组的目的,保障后续活动有序进行;增强组员对于小组的认同感、责任感与归属感,加强凝聚力。活动内容:我名我秀、神奇分组、我为花儿添枝加叶等。
(4)第二次活动:春日暖阳。目的是加强组员深入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加强团队合作能力;激励组员用新方法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活动内容:三打白骨精、形似我心、应答自如等。
(5)第三次活动:梦的翅膀。目的是探索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接纳自己;提高自信心,释放潜能;加强与老师和家长的联系,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活动内容包括:大风吹,探索自我“生命河”,“水晶球,信传递、心相连等。
(6)第四次活动:天生我才。目的是发掘自我的优点,提高自信心;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发挥组员互助合作精神。活动内容:斗牛、天生我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
(7)第五次活动:展翅飞翔。目的是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提高人际信任度;提高协调合作能力;体会竞争、学习在竞争中成长。内容包括:官兵捉贼、“不倒翁”、猎人来了、家庭作业:回家准备下次活动要表演的节目。
(8)第六次活动:拥抱蓝天。目的总结自己在小组中的收获;得到其他组员、家长和老师的反馈;再次建立自信,合理处理分离情绪,结束小组活动。活动内容:纸杯传水、优点轰炸、我的脚印、快乐大回放。
四、总结
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期,敏感、叛逆,觉得周围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小组工作为小组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平台。小组工作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利用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中等生和朋辈群体、老师及家长搭建桥梁。
中等生通过模仿优秀的朋辈群体,学习他人的优点。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是有潜能的;引导中他们逐步走出阴影,重拾自信,敢于展现自我,在同一片蓝天下,也能展翅飞翔。
小组工作有时间的限制,有小组活动结束的一天。小组活动结束后,建立的小组如何继续有效延续下去?这些需要社会工作者做进一步地跟踪评估,需要社会工作者做好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地沟通交流,帮助中等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
其次,中等生方面的教育书籍很少,在教育的大环境中中等生处于忽视的状态。社会工作关于中等生的案例极度缺乏。社会工作者从学校社会工作中吸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和小组工作技巧,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等生小组工作中进行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2014全国小学生人数—中国有多少小学生http://www.sundxs.com/baike/10744.html
[2]2014全国初中生人数—中国有多少初中生http://www.sundxs.com/baike/10743.html
[3]2014全国高中生人数http://www.sundxs.com/baike/10742.html
[4]百度百科:潜能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qBculkO1HdHDJHweiAmLYu33HTjBLWoQFNHOKmN9kgmsd0h1oOiFJYrrsPRMGR2
[5] 陆士桢,李江英,洪江荣.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精选[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6]牟文柏.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对学业不良留守中学生的干预研究[J].兰州大学,2013
[7] 陆士桢,李江英,洪江荣.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精选[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8]东子.家有中等生成绩中等也照样成才[M].北京大学出版社
[9]邓恩远,卞国凤.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 付启胜. 让“灰色学生”亮起来—中等生问题探因及对策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
[11] 沈斌. 撒下爱的阳光,让遗忘之花绽放—关注中等生的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
[12] 于泓. 请留一点爱给中等生—浅谈中等生的教育[J].民营科技,2009
[13]许枫.小组社会工作在学校的介入初探[J].商界论坛
作者简介:曾瑶琪(1991-),女,汉族,湖南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