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喜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
□刘天喜
近代理论的整体性,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以“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为前提的整体性。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近代理论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把自然与历史统一起来,建立了以物质生产方式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物质关系与历史发展、实证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为内容的理论整体性。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没有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特征和实质。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整体性 创新
自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提出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问题,就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涵义及理论价值,产生了不少的理论成果,可是这些研究没有能够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区别于近代以来西方理论整体性的特殊内容和创新品质,没有明确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要著作为依据,在与西方近代理论的比较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特征和创新,分析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求教于大家。
在中世纪,世界被二重化为世俗与天国,人间之城与上帝之城,思想认识也被分裂为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真理。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经济发展和各门科学的发展,人从自然和社会中独立出来,思想界便开始了对这个分裂的世界和分裂的思想进行整合的过程。到十八世纪时,人类已进入思想整合的世纪。恩格斯明确指出,十八世纪是“综合了过去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在联系。”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8页。那么,从18世纪开始的近代西方的理论整合具有那些表现和特征呢?
(一)近代理论整体性的表现
恩格斯指出,18世纪以来“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彼此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于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8页。。从恩格斯的论述可以看出,18世纪开始的近代思想理论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这时思想家们反对神学,从理性出发,用不同视角整合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了不同学科和理论体系。以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古典经济学“把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等归结于经济关系”③《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不仅认为所有“科学部门都是互相联系”,而且“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页。作为德国哲学的集大成的黑格尔体系不仅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如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及包含着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各部分的精神哲学,而且力求找出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6、355页。。
第二,科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时的思想家都反对中世纪脱离现实在故纸堆里搞学问的经院哲学,既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又去干预和批判现实社会。因而,18、19世纪这些思想理论,不仅具有整体性,而且“本身就是非常革命的”。恩格斯认为:“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6、355页。实际上,无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社会政治理论,还是德国古典哲学,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导。
(二)近代理论整体性的特征
作为18、19世纪思想整合的主要成果,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社会政治理论及德国历史哲学,虽然在研究的视角、中心及观点上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立足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任何理论,都是从一定的现实出发的。在这时期思想家的心目中,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就是他们面对的“现实”。因而,他们都以“市民社会”为自己理论的立脚点。马克思明确提出,无论是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还是社会契约论中天生的独立个体,“实际上这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十八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是“摆脱了自然关系”,生活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的人。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而反对社会契约论和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德国历史哲学,他们作为出发点的“国家”,不过“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78页。,不同于感觉经验的思想和观念的独立化是个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和联系独立化的结果。因而,在近代思想家那里“作为资产者的人是一切社会的唯一可能的基础”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市民社会”就是近代各种思想理论的“立脚点”。
第二,都坚持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与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古代社会不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市民社会中,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自主活动等关系,从相互同一转变为相互分离,物质产品、物质生产活动、物质关系成为与人类历史活动不同的自然物,对物质生产活动、物质关系的认识具有了与人类历史不同的自然科学属性,即出现了“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以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为立足点的近代理论,在前提上,只强调思想活动中人的主体能动性,看不到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能动性,把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主体能动性对立起来;在思想观点上,只强调人们的精神关系、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看不到人们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把物质关系与人的历史发展对立起来;在学科性质上,只把以政治关系和精神关系为内容的意识形态当作改变世界的人学,看不到以现实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为内容的实证科学具有人学的性质和改变世界的功能,把实证科学与人学对立起来。因而,近代思想家虽然做了许多理论整合,但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始终存在着“自然与历史的对立”,“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78页。
因而,我们应认识到,整体性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利,18世纪以来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思想理论和著作,都对不同的领域和学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整合,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应认识到,近代理论的整体性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以“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为前提的整体性,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了近代理论整合思路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创作,直到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才超越了近代整体性思想,解决了近代理论中“自然与历史的对立”问题,建立了以自然与历史统一为核心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前提、思想观点及学科性质等三个方面。
(一)在理论前提上,马克思主义把物质生产与人的能动活动结合起来,主张以人们的活动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内容的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近代思想家把人作为前提和出发点,但是否定了他们立足于“市民社会”理解和确定人。马克思认为,正是立足于市民社会,近代思想家把物质生产与人的能动性对立起来,对物质生产实践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3、93、66、303-304、285页。。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把“市民社会”只是作为从古代“共同体”向未来“自由人联合体”发展的中间环节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从而把物质生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把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内容的”“现实的个人”确立为自己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的前提和出发点。
在历史观的前提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近代思想家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都立足于“市民社会”一般的不变的抽象的个人,都否认物质生产是历史观的基础。他们明确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3、93、66、303-304、285页。因此,“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3、93、66、303-304、285页。与此不同,“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3、93、66、303-304、285页。
在经济学前提方面,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同时,明确提出由于立足于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把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独立的抽象劳动作为自然和永恒存在,因而“古典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⑤《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与此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不仅从人与人的关系看待劳动,而且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去看待劳动,提出包含着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的新的劳动价值论,并强调“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时存在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关注无产阶级,批判现存社会的基础,表达无产阶级的要求,但是他们只把无产阶级作为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把无产阶级解放寄托在在统治阶级身上。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3、93、66、303-304、285页。从人的能动活动与他们物质生活条件统一的现实个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不仅是受苦难最深的阶级,而且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随着大工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阶级,因而是合乎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阶级。这样,无产阶级不仅是被解放的对象,而且也是自己解放自己的主体,因而共产主义就不是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理论,而是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3、93、66、303-304、285页。理论。
(二)在思想观点上,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的物质关系与社会的历史性结合起来,主张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⑨《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由于立足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近代思想家都把人与人之间物质关系及作为物质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当作与人的自由活动、历史发展相对立的与自然性质相同的、永恒不变的自然物(这也是后来的“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从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现实的个人出发,认识到物质关系、市民社会不仅具有客观自然性,而且也具有历史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
从历史观来看,在清算德国哲学意识形态和自己以前哲学信仰、阐述马克思主义新见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近代思想家立足于“市民社会”的抽象的个人,在承认现存物质关系时否认它的历史发展,而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时又离开现存的物质关系,把“唯物主义”与“历史”相互分离。新历史观则从现实物质生活的生产为内容的现实的个人出发,去说明社会的物质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时,既论证了物质关系的基础性、客观性,也阐释了它的历史性,论证了作为物质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不仅是社会各个要素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各要素发展的基础。这样,新历史观就坚持了物质关系与历史发展的结合,坚持“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政治发源地和舞台”的历史唯物主义。
从经济学来看,马克思认为“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向我们解释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138、87页。既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灭亡的。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劳动二重性出发,把生产关系作为研究中心。而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就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中伟大的发现;“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就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和核心观点。
从社会主义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空想共产主义尽管批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他们仍然固守着物质关系、经济关系是自然的观念,把共产主义只是当作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相对立的一种理想的物质关系。与此不同,从作为大工业代表的无产阶级出发,“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138、87页。。作为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既是以生产力发展和无产阶级发展为内容的物质力量发展,也是以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关系运动,是生产力、个人和社会关系协调发展过程。
(三)在学科性质上,马克思主义把解释世界的科学与改变世界的人学结合起来,主张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科学
立足于市民社会,从抽象的人出发,近代思想家把研究和解释现存物质关系的实证科学与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人文科学对立起来。这种对立,既表现为近代的学科分类中经济学与伦理学、实证科学和历史哲学之间不同学科的对立,也表现为像“斯密难题”一样的同一思想家在不同领域之间的思想对立。而马克思主义从人的能动活动与物质生产相统一的现实的个人出发,主张物质关系的历史发展,在学科的性质和功能上就把经济学和伦理学、实证科学和人学、具体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因而,马克思主义主张,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历史科学。
关于新历史观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与近代历史观不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新历史观,把物质生产与人的能动活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统一起来,既能说明社会存在,又能说明社会的发展,既能说明各个社会形态的特殊本质,又能说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及规律。在阐述新历史观基本见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与独立于实证科学的历史哲学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是“描述人类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历史科学”。因而,新历史观既是关于现实世界的存在与发展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人学;既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哲学世界观,也是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具体科学。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新的政治经济学从劳动二重性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因而既是一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本质和规律的实证科学,又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圣经。而要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既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前提,又要放到人类社会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在谈到政治经学研究时,马克思明确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他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结果”,也是“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实际方法”;资本主义的神秘性只有在包括“自由人联合体”的其他社会形式中才能消失,资本主义本质的揭示就是阐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它不仅是一种未来理想和社会价值取向,而且也是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无产阶级和生产关系现实运动的结合;不仅是对共产主义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特征的揭示,也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本质及规律的阐释。因而,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社会价值观,也是一门实证科学;既是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也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笔者以为,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创新,就是解决了近代历史之谜——“自然与历史的对立”问题,把自然与历史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不是以“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为基础的近代理论整体性,而是以自然与历史统一为基础的理论整体性,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物质关系与历史发展、实证科学与人文科学统一为内容的理论整体性。
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在继承近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具有不同于其他理论整体性的特殊内容和性质,那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与近代理论整体性共同具有的一般含义和内容,更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近代理论的特殊本质。遗憾的是,当前的有关研究忽视了这个问题,还未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创新及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整体性涵义的理解上,大多数研究只揭示出理论整体性的一般涵义,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特殊涵义和实质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上”;“体现在其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上”;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脱离现实在古纸堆里找学问的“学院派”,而是以现实问题为研究中心,理论观点又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具有改变世界的结果。①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以上这些说法都不错,但是它只是一般的整体性理论的涵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除了这些基本涵义以外,还有其独自具有的理论前提、思想观点及学科性质。可惜的是,这些研究未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特殊的本质和内涵揭示出来。
研究者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时,大多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体现科学性或革命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进行说明。如有些研究者在文中多次提出,马克思建立了“解释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②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下),《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有些研究者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的,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从根本的理论基础上规定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由于这个理论基础而成为科学,整个马克思主义也由于这个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以科学的形态不断发展”。而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社会理想的科学社会主义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③傅国强:《论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想成就》,《前沿》,2011年第7期。这些观点完全是从近代理论的整体性涵义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关于本体论和价值观的关系去理解科学性与革命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任何一个内容,都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不仅能解释世界,而且能改变世界,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革命性;而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具有革命性、实践性,也具有科学性,既是改变世界、也是解释世界的理论。
(二)在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认识上,只看到它们的理论整体性,没有看到这种整体性与成熟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区别
一些研究者认为,马克思在开始进行理论研究时,在1845年以前就关注现实和批判现实,论证共产主义,就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因而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手稿》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一些研究者这样写道:“哲学人本主义、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有机统一、整体性,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完成的。”④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严整体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辨与关于政治经济学、人类解放理论等现实问题的交织”⑤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1845年以前的马克思著作,具有理论整体性,这是合乎事实的,但是马克思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一开始进行理论研究就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而是作为一个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开始理论研究的。因而,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理论整体性,还不同于1845年以后成熟时期马克思著作中的整体性。
在博士论文写作时期,马克思是一个坚持从普遍理性出发,迷信国家和法的理性唯心主义和民主主义者,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始了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批判旧理论,创建马克思主义新理论的过程。而理论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同于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爱作为人的本质,而是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表现;不是着重阐释和批判宗教,而是着重考察和批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不是把人的解放寄托在爱的宗教的建立上,而是把扬弃私有财产看作人类解放的根本条件。但是,他又同费尔巴哈及近代整个理论一样,都坚持人具有一个与现实的物质生产相对立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并从人类本质与私有制之间的对立冲突去批判私有制,从公有制与人的本质的一致去论证共产主义。人的本质——本质异化——本质回归,确实是一个比较严密的理论逻辑和理论整体,但是,在这种理论逻辑与整体中,现实的物质生产、物质关系,虽然决定政治国家和思想关系,但它始终与人的本质相对立,也不具有发展变化的动力,而共产主义作为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物质关系,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物质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而是与物质生产对立的思想活动的结果,只是与现实相对立的理想。这也就是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当马克思“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唯物主义者。”而这种思路和观点,正是近代理论共同特征,即把自然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对立与分离。因而,我们说,1845年以前的马克思虽然在研究问题、一些观点上超越了旧理论,但是在理论前提、论证逻辑和整体体系上还属于旧理论;这时的马克思著作具有整体性,但这种整体性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他们在布鲁塞尔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时,既是清算旧理论,又是自我清算,既是“共同阐明我们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三)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只看到他们对整体性的强调,没有深入探究他们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区别
在认识和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时,研究者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林立,学术观点繁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而是自觉不自觉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理解和发挥”②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有:“第一,马克思创造理论的方法是总体性方法;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个有机整体;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完整而严密的理论整体。”③傅国强:《论国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想成就》,《前沿》,2011年第7期。因而,研究者认为,应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
确实如这些研究者所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阿尔都塞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而且把总体性、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科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方法,并且形成了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和思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本质的区别。虽然科学主义从物质生产方式出发、强调历史是无主体的过程、强调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人本主义从人的本质出发,强调历史是人的本质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世界的人学,但是,坚持物质生产方式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社会的物质关系与社会的历史发展、认识世界的科学与改变世界的人学之间的对立和分离,则是他们的共同的思维逻辑和基本观点。这就是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自然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依旧是相互对立和分离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主张和阐述的理论整体性,还是以唯物主义与历史,自然与历史相互对立和分离为基础的整体性。而这种涵义的整体性,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马克思主义要反对和超越的近代理论的整体性。因而,我们不能只认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整体性,更需要深入把握他们所阐释的整体性内涵和实质。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枝节问题,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立脚点、基本观点及根本性质的问题,也是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一直争议的关键问题。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回答,实质上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没有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特征和实质,亟需理论界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宋雪玲
本文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探究——《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12JDYB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天喜,男,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