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强: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之基本样式

2014-07-28 18:15
中国教师 2014年13期
关键词:概念学习分母分数

我们出来学习,经常会听到一些观点,有人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去看书呢,要去看书;后来,又有专家会说,书只是参考。这都是对的,我们自己却被说糊涂了,究竟是看书还是不看书呢?现在经常讲自主学习,有很多专家,特别是大学教授讲了,能看懂的就不要教了,要相信孩子是聪明的。那我们教师干什么呢?今天我将结合这个话题,谈一点我的想法。

知识是有类型的,我们常说读懂教材,其实读懂教材的本质是读懂知识。要读懂知识就需要先清楚这个知识属于什么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知识,其教学是有不同的样式的。所以,我的讲座主题就是知识类型和教学样式。

比如,一堂数学课,,,,这三道题目都是计算,同属于一个知识类型,但这三个题目又是不一样的,第一道是同分母,第二道是异分母;第一道和第三道虽然都是同分母,但也有所不同。计算有“算理”“算法”“算律”。“理”推出“法”,“法”推出“律”。所以,我们以看书为例,我们让小朋友看书,这三道题目都能看会,就这个知识而言都能看会。课堂上让小朋友看第一道题,看后又做了39道题,之后再问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一个小朋友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是“理”,看了一节课,做了三十多道题目,他会了,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另一个小朋友回答,分母是表示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成的份数不能再分了。从这节课例来说,小朋友可以看出怎么做,但是看不出“理”,“理”是不能看出来的。因此,如果这样的教材给小朋友看了,说明这种教学样式是不对的,这节课不能让小朋友自主学习,因为他看不懂后面的“理”。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对应的是“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对应的是“法”。“理”是小朋友看不懂的,所以当盲目地让小朋友看书,他们看不懂时,看到的就是小朋友在记。这节课有“理”有“法”,但重点应放在“理”上,这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类型。虽然上面三道题中,第一道题目最简单,但是它最重要,因为它在讲“理”。

第二道题,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这节课是讲“法”的,“理”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讲“法”,这道题目能否让小朋友来看书自学呢?能看会吗?但是,这道题目也不适合让小朋友来看。因为一看就会,所以不能让他们看,因为这个“法”得出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这节课中,已经有两样工具,一样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样是通分。我们要让学生体验一个过程,给你这两样工具,你能否组织出一个新东西。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学生懂得“理”后,能否借助工具,回到“理”上去。这个过程就是得出“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思维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得出“法”的数学价值,就是思考价值。如果一看,就把这个过程省略了,是很可惜的。因为很多思维方式是需要材料来完成这个过程的,而这个材料是很有意思的。因此这道题目也不适合让小朋友们看。

再看第三道例题,这个题目就适合让小朋友们看了。看会了就可以了,无非就是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问题,怎么借,可以借一个,可以借全部,借几个方便,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所以这三个材料,第一份材料要讲“理”,第二个材料除了要得到“法”之外,还要得到“法”的那个过程,第三个材料可以让小朋友看书自学。因此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合让小朋友们看,我们说自主学习,有的材料是不能让小朋友自主学习的,因为我们是教育者,这份材料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刚才讲的是计算,我们再来看概念。“偶数”、“合数”,这两个概念区别在哪里?不是从知识的层面看,从我们教学的层面来看,“偶数”,小朋友只要把它看做双数就可以了,双数是偶数的一个经验层面的概念。而对于合数,小朋友是没有经验层面的概念的。同样是概念,但是却有不同,教学样式也应不同。“偶数”要与经验相联系,完成经验的改造。对于“合数”这个概念,则要由外而内地“灌进去”,通过眼、耳、鼻、舌、身。这就是概念学习。

再来看,“分数”、“小数”,这两个概念一样吗?这个世界上没有分数行不行?不行。这个世界上没有“整数”行不行?不行,因为“1”一定要有。没有分数也不行,因为不满“1”的都是分数。因此,这个世界上整数和分数是必须要有的。小数没有的话,则可以,0.1元也就是1/10元。因此,分数和小数是不同的,这两个概念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分数是一种很重要的数概念,要建立起来;而小数则是一个衍生概念,例如百分数,没有这个概念也可以,只是为了方便。既然是为了方便的东西,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体现它的方便就可以了。而分数这种概念是有根的,是与整个家族密切相关的,需要与“所有人”都认识。所以虽然同样是数概念,二者的教学是不同的。

从一个点上来看,都是对的;但是放到一个背景中去,我们需要搞清楚它是什么,这叫读懂知识。下面我来讲讲知识有哪些类型。

知识来自于生活,最后回到生活中去,在这之间,就是我们历练的过程。我们在生活中会得到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会成为我们的知识,这些知识会构成我们更复杂的知识,这些更复杂的知识能够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能够让我们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问题。

还是以分数为例。分数的概念是在第一个知识那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有了分数的概念之后,再加上加减乘除,就有了更多关于分数的知识,比如说计算方法、计算定律,这是属于第二个知识那里。这两个知识之间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是单一的形式数学到更复杂的形式数学。我们今天所举的分数加减的例子就处于经验和知识之间。任何知识都可以放到这个背景中去。比如工程问题,1除以多少,就处于知识和数学问题之间的位置。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又有什么区别呢?数学问题是被数学化过的生活问题,它包含着需要的条件和需要的问题。有了前面的这些之后,再去解决生活问题。

我们所讲的知识基本上就在“经验”和“数学问题”之间。比如,分数1/2的经验就是一半、大半个、一大半、一小半、小半个、一样多,这就是经验,经验是从生活中来的。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我们问他们要半个,他们不会给错。但到了五年级,“多1/2”,他们就会经常搞错,我们就对他们说,“多1/2”就是乘,“多1/2米”就是加,然后小朋友就懂了。其实小朋友一开始就懂的,我们教了三年后却迷糊了。为什么会这样?

新课程的最大功劳就是多了两种学习:在经验之前的学习和在数学问题之后的学习。现在,在经验之前的这种课很多教师不会上,这种课的目的就是积累经验,比如有的学生家里从来不分西瓜,脑中没有半个的概念,没有半个和大半个的区别,所以就在班里分一分,补一补经验,这样有助于拉近概念学习的距离。有些小朋友3岁就帮妈妈买东西,有的小朋友12岁还没买过东西,所以幼儿园要有角色游戏,这就是在进行经验学习。“平移”、“旋转”、“搭配”的学习就在这里,没有知识目标,它的目标就是获得经验,缩短他们的学习起点。这就是学习样式。这里的学习叫做“经历”。

有了经验之后,我们来学习分数,对于一大半和一半有什么不同,小朋友会说一半就是一样多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就是数学的说法,“一样多”是生活的说法,这个一样多就是从前面的经验学习中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概念学习,要概念化,或者说是数学化。从经验的概念,到数学的概念,就完成了一个改造。

讲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有经验的,一种是没有经验的。有经验的概念学习要由内而外,是一种经验的改造,这就是杜威所说的,我们小学课本中的绝大多数概念都是可以这样教的。另一种就是由外而内,是怎么进去的呢?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感官,充分地感知进去,这就是现在语文中经常说的全纳教学法、全息教学法。

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学习。观察、猜想、比较、验证,这些都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在“知识”与“数学问题”之间,就是我们常说的模型化。

记得有一次我去听一节课,“认识长方形”,上课教师是这么问的:同学们,你们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用探究来学习概念,这是不对的。概念学习有两种:改造型概念学习和全纳型概念学习。

这个框架拉出来之后,任何知识都可以放进去,然后去讨论相应地需要什么学习。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学习,有时候不需要从情境入手。在此之前需要情境,因为要唤起经验;需要组织活动,是为了全纳学习。在“知识”与“数学问题”之间是需要情境的,因为要提炼模型。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学习是最不需要情境的。我仔细地看了一下,我认为这之中的全部知识只有一节课是需要情境的,就是先乘后加,这个“法”一定要从情境中出来,此外都可以不需要情境。

比如,不需要创造情境,我们教一教就可以。因为是从知识到知识,所以从复习开始。比方说,3个1加2个1是()个(),学生会写是5个1;3个10加2个10是()个(),学生也会写是5个10;3个加2个是()个(),这个填空拿来给学生做练习,学生是能够填出来的。这个填空其实就是在沟通“计数单位”。填好之后,你能把这些改写成算式吗?3+2=5,30+20=50,。然后变成2个加3个(=?)等于多少?等于,学生就会按照前面这个模型来做。然后再来做练习,谁对谁快,谁能做得又对又快?因为前面学生想的是:2个加3个等于5个。当我们给学生6道题目让他们做得又对又快时,他们会说,其实不用那么复杂,不用那么想,只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就可以了。这就是由“理”入“法”了,就把这个“窍门”弄明白了,这个“窍门”是做快之后自然而然得出的。这就是这节课的学习,是由知识的复习开始的,一步一步地变过来,就是“冬虫夏草”,这就是生长,不需要创造情境,这就是这块学习的重要之处。

(责任编辑:林静)

猜你喜欢
概念学习分母分数
追求概念的“精致”构建
户丹丹:趣味引入,小学数学概念学习“有深度”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