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处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2—0067—01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实现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关系
新教材涉及的内容多,好多概念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否则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形成断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觉得教材很难把握,课堂时间不够用,觉得课时太少,每节课较难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部分教师存在误区:一是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用新教材按老习惯进行教学,不敢放手给学生,哪些该讲,哪些该学生自学,把握得不够好,课堂设计不够合理,学习进度和效率低效。二是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整合教材的能力不强,无从下手,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因此,教师要把功夫下在课前,提前做好精心的教学设计,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能提高教学进度和效率。
二、正确处理教材简单与高考难的关系
新的教材就像一个压缩饼干,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没有深入展开,乍看教材好像简单了,其实则不然。按照新课标要求,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是用教材教,不是唯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教材,挖掘其实质和内涵,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和加深,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从试题来看,高考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多少,相反对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要求更高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要让学生提前感知新课标下的高考命题思路,增加对高考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在平时巩固训练上,把握好度,逐步与高考试题接轨。
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是了让学生学懂,会学习,“学”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好地学习,其实就是教师观和学生观的问题。具体在课堂中,教师要按照“五环节”模式(目标与导入→检查与自学→互动与探究→展示与点拨→训练与作业),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先出示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然后进行导入与检查。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小故事导入,纠错导入,经典语录导入,图片导入等形式,检查的方式也多样,重点看预习情况。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探究为引领,问题设计切入点要小,要具体,要有梯度,对问题的探究要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一种单调的模式,每个问题都要预设时间。只有在教与学的时间预设上做得精心,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更好地驾驭问题,使整个课堂衔接紧凑,有张有弛,高潮迭起,不浪费一分一秒。
四、正确处理新课程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关系
新课堂教学模式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和展示能力,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设计好问题,该讲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不要走极端,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讨论与合作学习。目前,个别课堂出现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并没有深入讨论,只是浅显地罗列知识的现象,这样学生达不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笔者觉得华亭一中在新课堂教学中提出的“五个不问”、“四个适当”、“三讲”和“三不讲”很好,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过来。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最有效的创新。为了达到每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走形式,不能唯模式,要注意学生学会了没有,会学多少,要坚决克服有合作探究的形式,没有合作探究的实质,纠正“合而不作,合而不为”的现象。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切合点,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学。要知道,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编辑:马德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