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
[摘要]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通过实证的方式,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考风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地方高校的学风考风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的风气、教学与考试管理、学生的心理状态等方面是造成考试作弊的主要因素。学校应该加大整改措施,联手教师,多管齐下,抓考风,促学风,有效地遏制考试作弊。
[关键词]高等院校考风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41-03考试自古有之。中国自公元7世纪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以来,考试制度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考试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评价手段,也是选拔和评价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考风也即考试的风气。建设优良学风,考风是关键,考风的好坏是学校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良好的考风可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学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量迅猛增加。大幅度的扩招给高等院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机遇。然而,扩招以来,考试作弊作为一个敏感的字眼,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考试作弊从八十年代就引起人们关注,而到现在也仍然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曾经说过:“作弊不仅毁坏个人德性,而且欺亲师,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作弊成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弊的危害性可见一斑。那么,什么原因造成考风日下?考试作弊情况严重到什么地步?学生如何对待考试这件事?学生如何对待作弊这一现象?本文采用实证调查的方式,试图真实了解高校考风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剖析。
一、考风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在校园中随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访谈调查是通过当面访谈的方式,在校园、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对学生进行随机访问。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本科学生,涵括各年级各团体,学生性别和分布合理,因此本次调查具有代表意义。
二、考风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风现状
你课后主要是进行什么活动?16%的学生选择了社团,8%的学生选择了讲座,5%的学生选择了培训,49%的学生选择了活动不确定,只有22%的学生选择了自习。这从侧面说明了课后进行学习活动的学生只占总数的30%,而49%的学生可能选择吃喝玩乐或者谈恋爱等消磨时间的活动。对从事学习活动的学生的调查发现,59%的学生在一天中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一个钟头,只有寥寥数十个学生花时间自习3个小时以上。很少自习,或即使自习也是凳子没有坐热就结束,难以相信他们是如何消化课堂知识的。而对于自习的内容,更让人大跌眼镜, 59%的学生是浏览一些娱乐新闻或者走马观花地乱看一通,只有22%是学习课程相关或者感兴趣的。在关于专业喜欢程度的调查中,42%选择了比较喜欢,有40%选择了不喜欢,其他18%表示没感觉。可见,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可能是造成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考风现状
你喜欢老师在考试前给提纲或者重点吗?70%选择喜欢,18%选择不喜欢,剩下的12%则表示无所谓。看来,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喜欢老师考试前漏题。再进一步调查老师出题情况,学生们选择了85%的老师给考试提纲或者重点。而对于老师给提纲或者重点方面,37%的学生认为,老师给的提纲或者重点应该占考试内容70%才是让人满意的。绝大多数老师给重点这个习惯,给考试作弊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一旦形成风气,就会恶性循环,全校蔓延开去,并一届一届传递下来。据不少老师反映,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得给学生划重点,如果你没有划重点,学生会闹翻天,他们会拿其他老师当例子,说其他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做,为什么你就这么另类,一直闹到你不得不妥协。
在对作弊人数的调查方面,35%的学生认为班上有30%的人作弊,22%的学生认为班上有50%的人作弊,17%的学生认为班上有70%的人作弊,9%的学生认为班上至少有90%的人作弊,只有16%的同学认为可能没有人作弊。当问到“你经常作弊吗”这个敏感的话题时,50%的同学还是诚实地选择了“经常作弊”。只有10%左右的同学选择“从来没有作弊”,剩下40%的同学选择了“偶尔作弊”。这个结果说明了考试作弊现象在大学生考试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作弊的后果,35%的同学觉得愧疚,有43%的同学觉得没有感觉,而竟然有22%的同学觉得开心。这表明,当一种现象形成风气后,人的良知慢慢都磨灭了,作弊习惯了,就成为一种自然,甚至很开心。当问到“你为什么作弊”时,30%的同学回答是“为了考高分拿奖学金”,50%的同学回答是“只求考试及格”,20%的同学回答是“作弊习惯了,不作弊心里不踏实”。对于问题“你觉得良好的考风应该是怎样形成的?”60%的同学回答是“学校良好的考试氛围”,30%同学回答是“监考严格”,10%的同学回答“靠自觉”。
三、考风现状原因归咎
大学生作弊行为根源在于个体对考试行为的态度和认知,受社会和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外部环境的影响要通过个体心理因素才能实现。通过本调查发现,考试作弊在该校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作弊手段高明且方式繁多,作弊学生人数较多,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首先考虑学生成绩、证书等硬件条件,有的明确要求有各种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考级证书,以及各科平均分等,这直接给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让他们在考试过程中千方百计提高分数。以至于,考试成绩成为检验学生是否成功的标准。于是,大学生的“拜分主义”思想越来越严重。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很高。据统计,2011年不对口率达38%,这个就业因素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在学习中他们显得消极被动,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们认为目前学到的知识都是没有用处了,既然这样,还不如快乐地玩去,考试时六十分万岁。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很多学生到了考试前一晚才开始翻看课本,考试时就只能寄希望于作弊来实现及格的目标了。
(二)考试管理不完善
学校方面,强化期末考试的权重,弱化平时成绩的考核,导致学生听课不认真,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严重,考试时就靠作弊蒙混过关了。教师方面,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采用闭卷考试。另外,直接导致作弊现象的是考试前给提纲或者重点,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有的放矢地带小纸条小抄提供了具体内容。监考老师方面,有的监考教师不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时聊天,看报纸,上网等干私人的事情,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这种行为的发展。有的主讲教师担任自己课程的监考任务,明明看到学生作弊,碍于情面,或者特意为了让学生及格,故意走到教室外面,于是考试教室里面就“炸开锅”了。
(三)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作弊行为主要是通过个体心理因素来实现的,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大学生在入学之前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当进入大学以后,产生迅速放松学习的心理,因此在大学阶段显得松懈懒散,把学习放在次要位置,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无所事事、社团等课外活动中。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考试时就企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其次,通过作弊获取高分来获得奖学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的学生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学习基础也不是很好,通过刻苦努力也未能获得好成绩,但是,眼馋高额的奖学金,于是,他们就不择手段去作弊。虽然很多同学很鄙视这种现象,但是,金钱的诱惑,让部分学生还是走向了作弊这条路。最后,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没有兴趣,平时不爱学习,考试靠作弊,这可能是导致作弊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同学在入学开始就抱怨,抱怨自己填错志愿,抱怨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厌学情绪非常严重。但是,他们又很难调专业,所以,他们就得过且过,不学习,考试作弊,浑浑噩噩过了四年。
四、加强考风建设的策略探讨
(一)推进教学体制改革,校、院二级齐抓共管,多部门联动的考风管理体系
完善学分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各种个体的差异性因素,突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材的特点。实行选课制,在相关课程选择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科目和任课老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各二级学院和教务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考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抓考风,促学风”为共同宗旨,统一思想,联手行动,共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对于考试作弊的惩罚中,要制定严格可行的方式,杀一儆百,让学生明白考试作弊后果的严重性。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考试模式
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质量,打破墨守成规的教育模式,把枯燥的知识以有效的、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还有仔细研究如何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讲义应随着学生个体差异和时代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学生积极互动。
教师严格执行学校有关考试的规定,在“命题”、“监考”、“评分”、“补考”等方面严格要求。命题时提高考试标准,不能向学生透露考试范围,透露考题。评分时公平公正,加强监考责任心,严格考纪考风。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考试作弊的主因是学生,因此,要从学生身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种不良风气。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把考试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中关于考试和学分方面的规定,通过一些正反面的例子,向学生宣讲学校有关考试的规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在平时教学中,要求教师在第一节课就阐明严格的考核制度,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考试观。
[参考文献]
[1]沙莉.当代大学生对考试认知的变化及管理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210-212.
[2]陈敏.改进高校考试管理制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2,(S2):121-123.
[3]何彦秋.高等院校考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3,10(1):65-74.
[4]何云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动向、归因及防治[J].高等农业教育,2009,3(3):39-41.
[5]肖红新,梅景良,陈鑫珠,胡庆庆.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调查分析及其遏制对策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102-105.
[责任编辑: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