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涛 王建廷 张睿 郝鹏 潘辉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与研、产与学、产与研的三个阶段性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路径的四个平台,对地方高校的教育定位和内涵建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对接,产学研一体化互动演化运行。提出了学与研内涵建设路径、产与学的优化对接路径,产与研的相互回馈路径,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充分提升,外延拓展优化。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18-02在大学教育中,由于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基础学养狭窄、人文意识弱化、学科建设滞后等弊端,已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地方高校的教育定位和内涵建设,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充分提升,外延拓展优化。
一、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基本概念界定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通过专业教育,分析就业状况、招生规模,为满足人才实际需要,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针对性课程模块组合。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案,进行专业内涵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代表核心竞争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的升级变化,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使高校教育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联动重要举措。产学研一体化实现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是生产、教学和研究的一体化运行。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高校师资学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与研路径
学与研路径是设定在高校教育系统运行环境中,构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阶段性路径。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高校基础性教育学生的终生发展理念,培养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产与学路径
产与学路径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路径。认清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的原动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三)产与研路径
产与研路径是依据社会经济、科学研究和就业状况结合,构建地方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反馈阶段性路径。依据高校教育定位、招生规模和就业为指导,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培养计划,培养适合学科、专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方式,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性,提高高校教育的社会实用性,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
(四)产学研一体化路径
产学研一体化基于学与研、产与学、产与研三个阶段性路径的综合运行,协调发展,构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高校教育平台的建设,对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凝练,实现高校的内涵建设和扩展外延优化的无缝连接,招生规模和就业状况的反馈,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动态运作。
三、设置产学研一体化路径的四个平台
(一)地方高校的教育定位
遵循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等政策,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本科教育原则,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规划。普通高校以学科为中心,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学科进行规划和建设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建构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变革顺应知识社会的步伐。在现代社会里,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社会进步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大学应该成为一个交流的场所,重新沟通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修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师资队伍变革。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将企业教育渗透,以及对大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核心问题的考察,展现了高等教育的传统与转型之间的互动。
(二)地方高校的内涵建设
地方高校的内涵建设包含了学与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本文将科学研究归纳到内涵建设中。专业和学科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后盾;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从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
科学研究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科学研究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动机,是产学研一体化运作的灵魂。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分析影响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三个主要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努力构建以“项目攻关与科技服务”为基础、以“技术研发与转让”为核心、以“合作平台搭建”为依托的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水平,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构成课程设置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修改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学平台。
2.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要构建出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设立“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模块”,以达到增强课程教学实效目的。
3.教学方式。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结合方式。专业特色培养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进行差异性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增强专业兼容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从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在学科专业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从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地方高校的服务社会
地方高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紧密依托地方产业布局。依据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高校的就业状况分析,培养学生能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必然选择。以就业指导,产业发展制定培养计划,形成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四、结论
1.大学核心任务是学科建设,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导向是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普通高校教育定位依托产学研一体化运行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具有可行性。
2.学科专业建设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反作用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教育发展需要经济社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互相反馈,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密切合作,“就业鸿沟”缺乏就业系统培养,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相悖,“象牙塔”内的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的脱节薄弱环节,构建切实可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无缝对接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陆亭.关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2]龙春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 高教研究,2006,(9).
[3]奥尔特加.加塞特(徐晓洲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J].2002,(3).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