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胜
[摘要]《建筑设计基础》是我国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入门启蒙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由于本课程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诸多的教学困境,所以面临较大的改革压力。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进行“逆向”授课模式改革探讨,将为今后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从训练项目开题、范例学习、评图与画图、绘图方式、空间思维构建等方面展开“逆向”教学模式的探讨,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建筑学 建筑设计基础 “逆向”授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075-03 一、本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训练项目多,但联系欠紧密
本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除理论环节外,两学期共需完成11个训练项目,分别为:工程字体及排版练习、铅笔线条练习、钢笔墨线训练、水墨画训练、外部环境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小建筑设计、建筑测绘等,每个项目作业的时间为2-3周。11个训练项目的内容差异较大,如训练一“工程字体及排版练习”与训练二“铅笔线条练习”这两个项目训练的内容、要求差异较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各个作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感觉到迷惑,影响学习热情。
(二)一年级和二至五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显得相对孤立
部分学生未能充分理解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对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意义。在教学效果调查和访谈中,有部分高年级学生回顾一年级训练项目的时候,竟然认为一年级设计基础课对高年级的学习用处不大,建议我们取消这门基础课程,而我们只能用“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程对高年级的建筑设计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回答学生。学生的反映,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二、“逆向”授课模式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逆向”授课模式改革的背景
由于本启蒙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诸多教学困境,其面临着改革的巨大压力。针对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我们调查了省内外同类型院校,有院校提出,要进行课程作业的大调整,增加教学的内容;有院校提出,应该减少课程作业数量,增加每个作业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蜻蜓点水式”学习的弊端;有院校提出,应该使一年级设计基础课的最后一个作业与二年级的课程设计发生直接关系,并且围绕核心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建筑设计基础》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本科建筑学专业势在必行的任务,在此背景下,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专业潜能、扎实专业基础、建立专业兴趣,我们展开了本次“逆向”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二)“逆向”授课模式改革的意义
本课程是专业启蒙课程,启蒙阶段教学效果的好坏,深远地影响着往后的专业学习。本次“逆向”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如下的意义:(1)通过专业概念认知过程的“逆向”,有效建立起学生对卓越建筑工程师的认同和向往,顺利完成专业认同度的启蒙;(2)通过学习过程由“被动式”向“主动式”的逆向转化,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渴望学习建筑的兴趣;(3)通过创作思维模式由“复制”到“创造”的逆向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
三、“逆向”授课模式改革的思路
本次“逆向”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基于建筑形态三维空间特征的鲜明性,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逆向”教学模式实现方式之一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避免采用“灌输”的方式,而是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建筑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后续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逆向”教学模式实现方式之二
改变传统的单纯依赖教师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就教师的讲授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问题和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逆向”授课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以下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安排、课程大纲以及各训练项目的类型和要求,提出“逆向”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训练项目开题的“逆向”——先看效果,后做练习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共有11个实训项目,平均用时2周,部分难度较高的实训项目,如“清式垂花门”、“小建筑设计”则需用时3周。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其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对将要进行的实训的成果有良好的期望。由于课程实训项目数量多,每个项目用时较长,而且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绘图的失误,需要重画,这很容易使学生的信心受挫,积极性下降,影响学习成效。鉴于此,在学期初开题的时候,授课教师要给学生展示各实训项目的预期效果,通过精美的成果点燃和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范例学习的“逆向”——先学习差范例,再欣赏优秀范例
范例学习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每个训练项目开题后、实操前的必须阶段。按照常规,给学生学习的范例一般为往届师兄师姐的优秀作业,这比学习教材中的范例及外校的范例更有贴近性,对学生的鼓励作用更大。
■
图1范例学习“逆向”模式框架图
由于优秀范例在构图、排版、形体、色彩等各方面的表达均较为规范、精美,同时由于阶段性的水平差异,学生在此种案例中不能自我地发现其中的不足,或者说优秀范例中的不足之处确实不多,因此反面的、错误的、应该注意并改正等方面的信息未能让学生获取。我们认为,学生能够认识到范例中的不足并能加以修正,这比带着向往的敬意来欣赏优秀范例更有意义。
因此,我们尝试将此过程逆向,先给学生提供往届做得不好、表达不规范,甚至不及格的“差范例”,并就其中的问题一一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动手前,把自己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弄清楚,从而避免或者减少失误。
(三)评图与画图的“逆向”——先学评图,后学绘图
“评图”与“绘图”是建筑学启蒙阶段需要建立的两个重要能力,所谓“评图”就是能发现自己或者别人的图纸、作业中的优、缺点并概括出来,此阶段是范例鉴赏的提升阶段。按照常规进程,学生先画图,待到高年级(2-3年级)时,才慢慢形成自己对于图纸优、劣的判断能力。我们在课程中发现,学生尽早掌握评图的能力,学习效果更佳,因为“评图”锻炼的是学生在思维上对于图纸的整体把握,“画图”是在建筑思维和意识指导下的实训,前者指导后者。因此,在此方面,我们提出了“逆向”改革,评图走在前,画图紧随其后或同步进行。
■
图2评图与画图“逆向”模式框架图
评图训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1)对于往届的优秀或者较差的范例:起步时,由指导教师带着一起品评,并加以引导,待学生逐步建立起评价准则体系后,让其单独评图,当其评价存在偏差或者不全面时,教师才进行干预和指导。(2)对于学生的作业:每次设计训练成果提交并评定成绩后,将作业发回各个学生,鼓励学生对自己前次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让其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问题。起步阶段和进阶阶段的训练过程同上。
(四)绘图方式上的“逆向”——先徒手作图,后尺规作图
在建筑设计中,手工绘图方式分为“徒手作图”、“尺规作图”,《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11个实训项目均为“尺规作图”项目。尺规作图的最大特点是图纸绘制准确、图面规整,往往用于正式成果阶段,其缺点是绘图速度和节奏跟不上思维,捕捉不到稍瞬即逝的创作灵感。徒手作图却能有效弥补尺规作图的这一缺陷,因为徒手绘图时,只要训练得当,手与脑可以实现同步,可以实时将生动的构思表达于图纸之上。因此,在《建筑设计基础》启蒙训练中,在保证学生掌握规范的尺规作图要领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徒手作图的训练,甚至应该将徒手训练前置,确保学生保持“眼、手、脑”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五)空间思维构建上的“逆向”——从“点→线→面→体”到“体→面→线→点”
建筑设计实质上是学生对点、线、面、体四个空间要素的重新整合,建立有序的三维空间秩序。《建筑设计基础》启蒙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对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关系的学习。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所依循的步骤是“点→线→面→体”,因为这样被认为是符合逻辑的空间思维,即“点构成线,线排列成面,面组合成体”。但是,经过教学观察,对于新生,特别是美术功底差、空间思维不强的学生,对“点”、“线”、“面”等非三维的要素敏感度不高,很多时候难以联想出其组成的空间形态,以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创作的信心。在四个要素中,“体”的空间效果最直观,最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
■
图3空间思维构建“逆向”模式框架图
有鉴于此,我们的“逆向”改革思路是:改变传统的以“点→线→面→体”为顺序的教学程序,从立体的角度出发,突出“立体”的重要性。例如:在小建筑设计时,突破传统的从“平面、立面、剖面”三视图进行设计的开端,取而代之的是先动手进行三维模型的制作(卡板模型、泡沫模型、石膏模型等均可),让学生用模型的方式将其所要设计的方案“建造”出来,然后在模型推敲成熟后,再根据模型,完善“平面、立面、剖面”三视图。
五、结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基础性的和轮廓性的专业知识构架,通过对大脑、眼睛、双手和学习习惯这四个环节的系统训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启蒙和逐步提高。本文从训练项目开题、范例学习、评图与画图、绘图方式、空间思维构建等方面展开“逆向”教学模式的探讨,由于处于探索阶段,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及方法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需要教师们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万胜.科研项目促进型教学改革——以五邑大学建筑系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2]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
[3]茹克娅·吐尔地,崔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尝试[J].高等建筑教育,2012(3).
[4]王建国,龚恺.持续探索和创新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J].南方建筑,2010(6).
[5]谢空,莫菁洁,李芳.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J].工业建筑,2006(S1).
[6]王海霞.体验式教学浅谈[J].大学教育,2012(2):63.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