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强 国策 许瑞卓
[摘要]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构建民族院校廉洁文化体系,净化校园育人环境,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院校应从教育保障、教育内涵、教育资源、教育载体等路径入手,营造大学人廉洁从业的浓郁氛围,充分挖掘整合廉洁文化资源,拓展延伸廉洁教育平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民族院校廉洁教育对策研究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042-02民族院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能否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是关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繁荣的大事,是关系各族学生未来、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培养具有廉洁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大事。目前,虽然民族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仍然不佳。因此,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依旧是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学校层面看,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一是高校廉洁教育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很多院校都没有专门开展针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课程,只是把它放到“两课”教学中,而“两课”教学又面临课程多、任务重的尴尬境地。[1]二是廉洁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廉洁文化体系和环境,教育方式不够多样,方法也不够灵活;同时廉洁教育客体又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几乎没有学习廉洁知识的意识。
(二)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导致大学生廉洁教育效果不佳
一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迅速传播,高校作为文化和科技交流的重要场所,也受到了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冲击。二是网络传媒的出现和迅速繁荣使得各种不良信息、虚假信息有了生长的温床,各种消极信息的大量涌入更让不设防备的高校学生对廉洁教育的认知产生了动摇。同时,社会公德的滑坡、贫富差距的加大、腐败问题的滋长等社会不良之风都对各民族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廉洁教育的效果。
(三)从家庭层面看,多数父母缺乏廉洁教育的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单一化,学生只要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找到理想的出路就算合格。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可以一概不管,导致学生形成被动、依赖、自私、娇蛮、贪图享受的人格特征,从而使得大学生缺乏形成廉洁品质的人格基础。
(四)从大学生自身层面看,部分学生价值观模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等风气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廉洁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情况。例如在部分高校中存在着大学生在考试前向教师送礼以求过关的现象,在学生干部选举、评优评先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拉选票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对于学生中发生的这样以非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事实,一些大学生的表现是轻视、默许乃至加入。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要想使廉洁意识真正深入人心,民族高校就必须营造浓郁的廉洁文化氛围,充分挖掘整合廉洁文化资源,拓展延伸廉洁教育平台,创新廉洁教育形式,逐渐实现廉洁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一)因材施教,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
首先,民族高校大学生生源多样、层次分明,各民族学生教育基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此,在开展廉洁教育的实践中,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针对地制定教育内容和目标。例如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级干部等学生骨干,廉洁教育侧重于先进性教育;对一般学生,则侧重于日常管理教育等。其次,对历届毕业生主要去向的数据分析显示,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择业和择业区域上十分广泛,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在开展廉洁教育实践中,要将廉洁教育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廉洁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引导有意向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准备进入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的毕业生中着重进行廉洁从政教育;对志愿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要培养其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整合资源,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较之其他普通高校,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民族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专业性,营造廉洁育人的氛围。学校应深入挖掘现有课程中的廉洁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廉洁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等课程,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增加廉洁教育内容。[2]如在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遵纪守法教育;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课中,通过宣传典型、讨论发言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廉洁自律意义的认识;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将中央和上级的最新反腐倡廉精神融入理论教学之中,更紧密地把知识传授与实践育人、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廉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完善体制,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科学性
民族高校只有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体制建设,形成完善有效的制度规范和服务体系,夯实教育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营造廉洁教育氛围,才能使廉洁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才能保证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相关制度要覆盖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使严格管理、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同时,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落实宣传制度、学习制度,使各民族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其次,要完善廉洁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弘扬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操,为学生树立廉洁榜样。再次,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始终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还要重视廉洁教育向家庭和社会的延伸,健全学校联系家长和社会的制度,通过招生宣传、新生入学、电话家访、实地家访等形式密切加强学校同家长、亲友、社会等之间的沟通,力求产生联动效应,形成培养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整体合力,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有衔接、有补充,更好地把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过程性和全面性。
(四)丰富载体,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创新性
校园文化作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作用,将廉洁教育融到校园文化当中。首先,校园网络文化无疑是开展廉洁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在网上加强廉洁教育创造了条件。因此,要通过开设符合师生员工兴趣爱好的网络专栏、专题、网页、廉洁论坛等手段,广泛宣传廉洁文化、弘扬廉洁精神,使网络成为廉洁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3]其次,以廉洁文化活动为平台,结合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形成厉行勤俭、无私奉献的廉洁文化氛围,使廉洁守纪成为各民族学生的自觉行动。再次,在加强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传统廉洁阵地建设的同时,要将廉洁教育延伸到社会这一大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深入社会向实践学习,启发各民族学生自觉养成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和行为习惯。比如通过组织各民族学生到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寻找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丰富廉洁教育载体,实现润物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从而营造民族院校大学生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项内容丰富、任务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民族院校要从事关学校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敢于创新,不断整合和优化各类资源,努力发挥内涵建设、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优势和作用,创造公正无私、清廉自律、敬业奉献的良好育人环境,推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傅鸿颖.大学生廉洁教育途径方法调研报告[J].前沿,2013(5).
[2]徐晓娜.浅谈大学生廉洁教育[J].商品与质量,2012(3).
[3]张国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4]霍艳艳.我国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M].大学教育,2012(9):82.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