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性刺绣的地域风格比较

2014-07-25 06:37熊瑛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蜀绣湘绣苏绣

熊瑛

摘 要:我国各地的观赏性刺绣由于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差异而风格有别,北方、中部、江南、东南沿海四个产区均形成了代表性的观赏绣种。各地的观赏绣在针法、配色、材料、题材等诸多方面都融合了各自的地域风格,这正是我国刺绣工艺丰富性的表现。对各地观赏绣作出大致的梳理和比较,可辨明历史,甄别风格,促进地方传统丝绣工艺的发展。

关键词:观赏性刺绣;地域;风格

观赏性刺绣是专供展示和欣赏的刺绣作品,具有独立的绘画式构图,属于纯手工制作的特种工艺美术。观赏绣形成于宋代,以名家书画为稿本,常由通晓画理的闺阁女子绣制,因此被称为“闺绣画”[1],亦称“画绣”,具有极高的声名,屡得后世文人赞颂。明代上海顾绣中的精品亦为绣画,以花鸟题材居多,对明清观赏绣影响深远。清末民初,吴县沈寿将传统刺绣技法与西洋绘画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效果堪比油画的“美术绣”,引发了观赏绣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变革。

相比起施于衣帽帷幔之上的实用绣,观赏绣更为耗时费工,且对绣女的艺术修养要求极高,属于古代刺绣中的高档品,拥有者多为帝王权贵或文人士子。明末清初,观赏绣开始成为世人收藏的对象,由此而成为商品,得以较快地传播和普及,许多地方绣种都制作观赏绣。古代观赏绣的产地主要在京城、盛产生丝的川蜀、文人聚集的南方城市以及商业化程度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各地的观赏绣都因绣种的差异而有着艺术语言上的差异,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各有倾重。各地刺绣虽由来已久,但直至清代才形成特色鲜明的著名地方绣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并称为“四大名绣”,然而值得研究的地方性绣种还远远不止这些。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传统手工业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各绣种都创作出具有地域风格的观赏品,在南北地区都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完整体系的刺绣行业。

一、北方地区的观赏绣

北方地区的绣种主要有京绣、汴绣、鲁绣、汉绣等。京绣是北京及周边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与宫廷绣作风格有较多联系,明代已经繁盛,入清更为普及。清代京绣中的观赏品用料讲究,格调高雅,清供、博古题材较多,富于文人气息,喜用洒线绣,在针法和材料使用上带有宫廷刺绣的特点。清末民国时期,京绣的题材和配色具有更多民俗意味,观赏绣中也反映出这种趋势。如:这种平民化的潮流反映了观赏绣对实用性刺绣的借鉴,也是观赏绣普及的结果。

汴绣产自河南开封,承袭宋绣余韵是其作品特点,因而几乎所有作品都是观赏绣,这在地方性绣种中尤为特别。汴绣的稿本多为古代书画,尤以宋代风俗画和花鸟画居多,属于典型的“画绣”。1959年,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汴绣艺人们绣制完成,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陈设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为了模仿绘画中不同物象的质感,汴绣艺人利用了蒙针、滚针、平针、散套、反针、钉针以及锁绣、盘绳绣、席篾绣等十多种针法和绣法,配色上也注重和谐雅致,力求达到逼真的摹仿效果。

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所用的材料较为独特,一般刺绣施于平纹织物,而鲁绣的底衬多为暗花织物,并且所用绣线为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被称为“衣线绣”。鲁绣在清代已有盛名,不仅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甚至对京绣也有影响,清宫旧藏的《芙蓉双鸭图轴》便运用了衣线绣法。鲁绣的实用品远远多于观赏品,绣制时多使用齐针、缠针、打籽针、滚针、接针等技法,题材带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如童子、鸳鸯、蝴蝶等,寓意幸福美好。

二、中部地区的观赏绣

位于中部的川蜀和楚地在历史上都是丝绣的重要产区,形成的主要绣种是蜀绣和汉绣。蜀绣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唐代文献中已可见到对蜀地刺绣的记载,南宋初,为了制造锦绣帘幞以充岁贡,川蜀十岁女童“皆拘在官刺绣”。[2]清代蜀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四大名绣”之一。蜀地盛产生丝和织锦,因此蜀绣用料讲究,绣地多为本地所造,质料厚实耐用,在衣帽、帷幔等实用物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观赏性蜀绣糅合了民间吉祥图案和文字,兼有秀雅和喜庆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蜀绣时有绣于蜀锦图案之上的个例,绣纹与锦纹相互配合,是名副其实的“锦上添花”。蜀绣观赏品的绣地往往是彩色丝绸,这和其他绣种的浅色绣地有着显著的区别,虽然有悖于“绘事后素”的古代绘画创作原则,却彰显出了巴蜀文化注重装饰感的特点,加上绣线的鲜丽色彩,使蜀绣具有了明朗活泼的艺术风格。

汉绣是湖北武汉、洪湖、荆州地区为中心的传统刺绣统称,源于历史悠久的楚绣。清代咸丰年间,汉口织绣局集中省内民间绣工绣制官服、装饰品,清末还开始绣制戏服上的花样。[3]汉绣用针较有特点,使用分层破色的方法,图案边缘齐整、形象饱满,色彩层次分明,呈现出浑厚富丽的特点。与鲁绣相似,汉绣观赏品较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刺绣产业的发展,其观赏绣的生产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陈设的《闹湘莲》便是代表作品之一。

三、江南地区的观赏绣

江南地区的桑蚕业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丝绸种类极为丰富,也推动了地方刺绣行业的发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绣种有苏绣、杭绣和湘绣。苏绣源自苏州吴县一带,宋代已有声名,明代晚期,苏绣吸取了上海顾绣的运针配色之长,逐渐形成了秀雅精巧的艺术风貌。入清,苏绣进入了全盛时期,宫廷所需的观赏绣和实用绣皆出自苏州,可见苏绣地位之高,其他地方绣种无可出其右者。清末,苏绣名家辈出,钱慧、丁佩、薛文华等都曾存名绣史,也有不少优秀作品存世,如薛文华的《紫藤双鸡图》,配色变化丰富细腻,造型极为写实,观赏效果较画更胜。清末民初,吴县沈寿吸取日本刺绣技法和西洋绘画语言,首次在观赏绣中探索光影和结构的表现方法,大大提高了刺绣的表现力,被称为“美术绣”,其作品《耶稣像》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世苏绣名手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乱针绣”,使观赏绣摹仿西洋绘画更为得力。苏绣观赏品题材广泛,尤其偏重花卉、动物写生,擅用丝线走向表现花朵叶脉的纹理、摹仿鸟羽兽毛的质感,将丝绣语言之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杭绣由南宋临安的宫廷刺绣衍变而来,主要发展于浙江杭州,对周边的宁波、金华等地亦有影响。明清之时,杭州的民间绣坊众多,宫廷绣的技法和题材也传入民间,被广泛应用。清末民初,杭州刺绣行业聚集于三元坊、弼教坊、天水街、后市街一带,绣品带有明显的吉庆色彩。1960年,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学校先后成立,杭绣的观赏品种由此开始系统地发展完善。与苏绣相比,杭绣更多使用金银线,金银线表面捻有金银箔,较为粗硬,无法像彩线般自由出入于衬料,因此均以盘蹙的方式排列在衬料表面,成为色块间的分隔线,形成华丽而不艳俗的艺术风格。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发展中心,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马王堆汉墓中的刺绣即具有楚文化的鲜明特点。湘绣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色线的交织,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灵动多变的艺术效果。随着湘绣艺术的发展,中西绘画、金石书法、宗教造像等各种艺术形式都被吸纳进来,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现代湘绣风貌。湘绣艺人们还革新了掺针技法,创造了适合表现动物蓬松绒毛的“鬅毛针”,绣制的狮虎作品气势凛然,与苏绣中猫犬题材的小巧精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湘绣中的“双面异色绣”品种尤其值得称道,绣于半透明绢地正反两面的图案具有相同的外轮廓,但内部的形象完全不同,两幅绣面的图案又有着衔接的含义,这是湘楚文化神奇浪漫气息的体现,正因如此,湘绣才具有了瑰丽多姿、奇幻诡异的艺术风格。

四、东南沿海的观赏绣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便是海上贸易的出入关口,这里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发展全面,刺绣行业中诞生了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粤绣以广州为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生产有着重要影响,早在明清之时已声名远播。与其他地方绣种不同,粤绣的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的男子。粤绣的材料异常丰富,除染色丝线外,还用绒线、孔雀羽线、马尾、圆金线等,使绣品具有凹凸有致的立体感。粤绣用色明快,对比强烈,尤其擅用金银线盘蹙成花纹,造成华丽辉映的色彩效果。明清两代均有粤绣观赏品传世,多为绣制的屏风,格调清雅,与民间绣品大有不同,显然是为皇室所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粤绣十二条屏,以疏朗的构图绣制了博古器物数十种,其中铜鼎的纹饰正是以马尾缠绒绣成,是典型的粤绣手法。当代的粤绣在材料的探索更为领先,珍珠、玻璃、贝母等有着特殊色彩和光泽的材料都被运用到观赏绣的制作中。“工艺的使命是有效地利用材料,优秀的作者往往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材料是天籁,其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因素。材料在技艺的发掘下能够充分显露出自然之美,工艺是材料与技艺的结合。”[4]由此可见,观赏性粤绣在材料的运用上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从我国刺绣的发展历史及产区分布可知,观赏绣必然出现于实用绣制作发达的地区,诸如京城、丝绸重镇、沿海港口城市等。作为各地方绣种中的高档品,观赏绣总与书画作品联系紧密,虽然不像实用绣那样能够以典型图案直接地反映地方文化,但在其针法技巧、配色倾向、题材选择上仍然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随着我国对传统手工艺保护措施的日渐完善,刺绣行业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兼具审美和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产品,地方观赏绣品种只有充分发掘地域文化,丰富丝绣语言,树立地方刺绣品牌,才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进程中焕发生机。

注释:

[1](明)屠隆.《考磐余事》卷二《宋绣画》[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3页。

[2]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土贡考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1页。

[3]武汉市第二轻工局.《武汉手工业精英集》,武汉:手工业合作联社编制办公室印制,1984年,第33页。

[4](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参考文献:

[1]朱启钤.《丝绣笔记》,见《笔记三编》,台北:广文书局,1970年

[2]沈寿口授、张謇整理.《雪宧绣谱》,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

[3]孙佩兰.《中国刺绣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年

[4]台北故宫博物院.《缂丝•刺绣》,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70年

[5]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观赏性刺绣的发展历史与地域特征研究》(编号14240041012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蜀绣湘绣苏绣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湘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儿童玩具设计中湘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苏绣,“秀”出奇迹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