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江花月夜》诗意与乐境之比较

2014-07-25 18:28赵燕玲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诗意

摘 要:《春江花月夜》 超越了一般诗作的意境达到了“和”的境界,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体现了“和”的精神。笔者以《春江花月夜》诗意与乐境之比较为题,探讨《春江花月夜》的诗意、乐境何在,诗意与乐境的关系。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诗意;乐境

人们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总会很自然的想到诗作《春江花月夜》,在欣赏乐曲优美旋律的过程中,去体会、领略诗人张若虚的用意和情感,这样的结合,似乎让人更容易发现乐曲的美。然而,现实中,人们将音乐审美与文学审美相结合进行专门的分析论述,用于研究的却很少,因此,笔者以《春江花月夜》诗意与乐境之比较为题,探讨《春江花月夜》的诗意、乐境何在,诗意与乐境的关系。

一、历史上的诗与乐

中国古代的诗歌起源于劳动者创作的民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便是《诗经》。从《诗经》的内容来看它是一部以诗为载体的古代音乐的汇集,因此可以说诗与乐是相伴而生的。

诗是我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是吟咏言志的文学体裁与表现形式,诗在汉代的代表作即为乐府诗,其特色为叙事性,比如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唐代是我国诗词发展的最高峰,唐诗讲究声韵和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音乐是通过有规律的声音效果表达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起源要早于诗,关于音乐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在周朝,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的形式不断丰富多样。

诗词在和音乐的相互交流吸收中,表现出了相容性,诗词和音乐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吸收,诗歌本质上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春江花月夜》之诗意、乐境

诗歌讲究诗意,音乐讲究意境,我国文学史上能将二者完美结合的作品莫过于《春江花月夜》。如今,人们对《春江花月夜》一诗都非常熟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能够流传千古,得益于作者以非凡的创作力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生命力。

(1)《春江花月夜》的诗意。《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幅人生中美好的一个画面,江水、花、明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作者将江、花、夜作为背景,极力渲染了明月,月光所及之处,天下苍生无不覆盖着那份纯净与清雅,巧妙而完美的呈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是诗人完全沉浸在江天一色的美景之中,内心也得到了净化。诗中问月八句,是诗人的感叹,诗人在感叹宇宙的广袤、宁和的同时,也认为江月虽在人们心中恒久存在,却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不似人类生命虽短暂,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世代相传,绵延生息,又世事难料,诗人感叹应该珍惜难得的人生,珍惜人生中难得之“情”。诗人抓住“春江明月”这个主题,衍生出各种情怀,例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道出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在诗人眼中,人生的喜怒无常、悲欢离合正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宇宙自然包罗万象,却显得越发虚无,人虽然渺小,但人的烦恼和情感造就了有意义的人生,人生更值得珍惜,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春江花月夜的乐境。到底是描绘了美丽的大自然,赞美了大好河山?还是哀而不伤?一个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我们《春江花月夜》理解不能固定化,这首乐曲几经变迁,曲调据传是陈后主所作,但已失传,说《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而《夕阳箫鼓》由来又说法不一。《夕阳箫鼓》由清代姚燮的《今乐考证》,到浦东派琵琶宗师鞠士林的《闲叙幽音》,到《陈子敬琵琶谱》,再到李芳园的《得阳琵琶》等等,这曲目都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柳尧章学得该曲目,利用丝竹乐器合奏,将其改编为《春江花月夜》,一举成为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经典。

一首乐曲的乐境是随着时间而不断改变的,《春江花月夜》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人生的感悟及“哀而不伤”的韵味,在不断的改编中或存或失,这也是无数的诗人、作家的艺术追求,时代的不断变化,作曲家们是务实的,他们的创造意图、情感都受现实情况的局限,这种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意图和情感通过音乐作品很自然的传递给欣赏者。《春江花月夜》的曲目几经变迁,但乐境始终没有脫离旋律质朴、怡人、雅致、秀美。

三、《春江花月夜》诗意与乐境的关系

诗歌与音乐因其载体与展示的不同导致其各有所长,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上自然不同,更好的解析诗意,领略乐境,才能更好的抒发、欣赏作品。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来看,诗歌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对二者的审美上必定有相通之处。张若虚在诗中营造的意境超出了一般作品的高度,不仅仅是诗人的情感交融,不仅仅是欣赏者的联想,达到了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审美境界,诗中没有刻画现实的沉重,而是“哀而不伤”的甜美韵味。乐曲定名《春江花月夜》至今未改,说明这一曲名比较准确的概括了意境,该曲旋律婉约流畅,配乐细腻,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气质,全曲采用散、慢、快、散的线性结构,虚实合一,统一中再对比。曲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由远至近,由近至远。再加上使用了筝、琵琶、箫等丝竹乐器,取材大自然,赞美大自然。曲目音色极具自然之美,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乐境。

所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超越了一般诗作的意境达到了“和”的境界,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体现了“和”的精神。这样看来,《春江花月夜》的诗意与乐境是相通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诗与乐都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版,2000年5月第2次印刷

[2]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3]柳尧章,《我是怎样改编<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周报》,1991年10月18日

[4]陈正生,《关于<月儿高)和<春江花月夜)的传谱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作者简介:赵燕玲(1979-),女,贵州省毕节市人,本科,中级,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诗意的麦子(外二首)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