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点评《水浒》者,必先褒贬宋江。宋江作为梁山泊的首领,在历代评论家眼中都是忠、义、孝的化身,惟有金圣叹大唱反调“独恶宋江”。本文旨在对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分四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金圣叹;《水浒传》;独恶宋江
“独恶宋江”是金圣叹批评《水浒》时始终秉承的情感倾向,为了抹黑宋江,他不仅曲解原作者对宋江“忠义孝”的情感寄托,还大力批判其他观点相左的评论者,甚至直接对原著进行删改,执意将宋江改造为一个不忠不义不孝的伪君子,正如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人是何心胸”,探讨金圣叹“独恶宋江”倾向之前,也必须先要追究他是何心胸?
首先是艺术上的考虑,宋江形象的“先天不足”。
《水浒传》的成书相当复杂,它是在少部分历史真实上经过无数民间艺人丰满润色及元代“水浒戏”的传播后,又经过封建文人加以综合整理才得以成熟的,宋江也在前人的极度推崇溺爱中成了形象单一的道德典型,而且在经历口耳相传和文人加工后,其言行举止也难免出现违和现象:
于“忠”来说,梁山好汉大多为宋江举荐落草,这对秉承忠君思想的宋江来说不能不算是人生污点。另外他渴盼被“招安”也令人生疑,第57回呼延灼自愿代为告请招安,宋江却说:“将军如何去的?宋江情愿让位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这种推脱实显矫情,也难怪金圣叹疑心。
于“孝”来说,读者们应该很难想象一个孝子会预先安排好与父亲脱离关系,并最终违背父命上山做匪;也很难想象一个孝子会丝毫不顾虑别人的杀父之仇,将扈三娘赚上梁山与仇人共事,更将其当做收买人心的砝码许配给猥琐的王英,这些情节都实显其自私与虚伪。
于“義”来说,宋江上山第一件事便是“毅然更张旧法,别出自己心裁”,更屡屡劝谏晁盖留在山寨,自己下山征战以致“功高盖主”,实难怪金圣叹评价他“暗压众人,明欺晁盖,甚是咄咄逼人”。
文学批评本就是批评家自圆其说的文学再创作,有着极高艺术鉴赏力的金圣叹不可能嗅不到宋江形象的这些缺陷,因而宋江的“重新做人”便情有可原了,在金圣叹的批改下,宋江形象变得更加多面化、复杂化,也更具艺术价值。
其次是对农民起义军的憎恶。
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金圣叹对现实再愤懑也很难指出超越自己生活社会制度的出路,他对“水浒”主题的解释是“官逼民反”,他始终“反贪官而不反朝廷”,而对于阶级对立又“反朝廷”的农民起义军,他由衷的憎恶。
胡适先生说:“圣叹生于流贼遍天下的时代,眼见张献忠、李自成一班强盗流毒全国,故他觉得强盗是不应该提倡的,是应该口诛笔伐的。”出于起义军的惧怕与憎恶,金圣叹除了口诛笔伐,实在是不愿意看着一帮强盗发迹变态,擒贼先擒王,宋江作为梁山首领,必然首当其冲受到金圣叹的憎恶,他在第17回批道:“宋江,盗魁也。盗魁,则其罪浮于群盗一等。”他认为将“忠义”许过宋江势必会造成“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的影响,这也是他不遗余力“独恶宋江”的真正原因和根本出发点。
再次是对宋江性格的个人偏见。
率性任情是金圣叹做人处事的一贯风格,也是他品评人物的情感指向,他认为“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主根基。若瞻前顾后,算一计十,几何不向假道学门风去也?”他推崇质朴无文的李逵、鲁达等,并时时以其“真”激射宋江之“假”,宋江性格上的圆融通达,正是金圣叹所深恶痛绝的“伪”与“奸诈”,与金圣叹提倡的率性任情严重对立,因此对于宋江他不能不“恶”。
最后是对“才子”之名的刻意追求。
金圣叹常常以“才子”知音自居,并将自己抬至册封“才子”的神圣地位,无疑更是将自己放在“才子”之列了,他的“才华”便是他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极具特色的批评方法。他认为只有圣人和才子才有“著书”资格,而“六经皆圣人之糟粕”,虽显贵却不必细究,值得鉴赏的便只有“才子之书”了,然而他却将正统的子、史类著作和正统所不齿的小说、戏曲归为一类,可见他对“才子”的定义首先便是对正统价值体系的偏离。泼天的才华、自命不凡的抱负加上离经叛道的表现欲,这些才子品质决定了金圣叹很难臣服于世俗看法,宋江形象本就先天不足,与其随波逐流推崇,倒不如独辟蹊径去再创造一个更能彰显才华,也更能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宋江形象。
总之,金圣叹对《水浒》“边批边改,边改边批”,“随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自己”,他虽称不上是绝对公道的评论家,却的确堪称天才的“读书种子”。从他的评点删改中可以观照其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其实,他所评点的《水浒》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对“水浒”故事的再创作,我们也完全可以将《第五才子书》看做是另外一本著作,将“宋江”看做另外一个人物典型去鉴赏分析,没必要拘泥于前人的约定俗成。因此,70回的《第五才子书》也完全可以和《水浒》原著站在同样的高度,值得所有文学爱好者的欣赏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施耐庵 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M].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
[2]陈洪.金圣叹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吴正岚.金圣叹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吴子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陈苗苗,女,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