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荀子》反义词的修辞

2014-07-25 18:28齐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修辞反义词荀子

摘 要:《荀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历来人们注重其思想价值,较少关注其语言价值。《荀子》运用反义词现象较多,本文从反义词意义修辞和修辞格与句式两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荀子;反义词;修辞

荀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也是儒家经典著作,历来人们注重思想价值,较少关注其语言价值。然而,《荀子》文章层次清楚,句式整齐,行文规范,结构严谨,长于论辨,在修辞方面的意义也非常突出,并对后世的修辞和文章的写作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荀子》中反义词运用较多,修辞效果突出。文章主要从反义词意义修辞、修辞格与句式运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荀子》反义词的意义修辞

语言的词义首先是指的“所指意义”。所谓“所指意义”,是语言符号同世界的一种关系。从修辞学角度上看,这就是一个名与物的关系问题。在名与物的关系问题上,追求的是词语和事物的相互对应,准确一致。修辞学要求表达者根据事物和概念来选择最确切的词语,让接受者通过这些词语把握住自己所要指称的事物,所要表达的概念。修辞在词汇中的作用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求准确,期易晓,避重复。《荀子》较多运用反义词表达自己的观点,词语运用准确,立场鲜明,修辞效果突出,使人印象深刻。

一组词里,彼词此词的整个词义相对立相矛盾的是反义词。反义词表现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现象、性质、特征、数量、时间、行为等等的对立。反义词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对立性。善于掌握并运用反义词,就可以有助于语言表达的鲜明性、尖锐性。反义词对于修辞有很大的功能,在《荀子》反义词的运用过程中,它们的表达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对比

把兩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到一起进行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事理,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或对照,不仅结构上显得严谨,而且使文章具有整齐美。这种表达作用是反义词的最为基本的作用。例如:

①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修身》)

②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糜者财之末也。(《富国》)

③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天论》)

④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礼论》)

例中“亲疏”、 “本末”、“生死”、“治乱”分别对用,对比鲜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也增强了说服力。

(2)表概括

反义词的表概括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指称事物的两个极端来表示整个事物。因为矛盾对立的事物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反义词的概括作用产生的基础,从而能够通过事物的两端来概括整个事物或状况。例如:

①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修身》

②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王霸》)

③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富国》

例中 “水旱”泛之各种农业灾害,不特指水灾和旱灾;“终”、“始”在句子中有其含义,而它们连在一起就开始表示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寒暑”则是指四季变化。

(3)表一致

用一对反义词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事物在某方面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它们尽管是属于对立的两个不同方面,但是它们在整个句子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是一致的。例如:

①生乎由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谓德操。(《劝学》)

②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非相》)

③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不苟》)

“生、死”是生命的规律,“古、今”是时间概念,“欲、恶”、“取、舍”都是表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而把它们放在一起运用在这个句子中,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义,即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

(4)表强调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为了达到强调语义重心的目的,人们常常有意地使用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来对用。在肯定甲的同时又否定乙,从而更好地肯定甲,这就是突出强调。例如:

①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成相》)

②慎子有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于少,无见于多。《天论》

③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不苟》

先说“一”,又说“不贰”;先说“后”、“诎”、“齐”、“少”,又说无“无见于先”、“无见于信”、“无见于畸”、“无见于多”;先说“治”,又说“不为乱”。先强调前者,接着否定后者,实际上都是为了强调前者。

(5)表反常

以情理应为甲,而实际情况却是乙。从而体现出不同寻常。反义词在这样的句子中出现时,经常具有褒贬倾向或量度义、等次义、次第义等。例如:

①将以为智邪,则愚莫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害莫大焉;将以为荣邪,

则辱莫大焉;将以为安邪,则危莫大焉。(《荣辱》)

②罪至重而刑至轻。(《正论》)

③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辟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也。故明主好要,而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君道》)

例①“智、利、荣、安”都是美好的词汇,但是作者实际意思是“愚、害、辱、危”。例②中,按照常理,罪行重则刑罚也应当重,可是文中却是刑罚轻,体现了量度方面的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褒贬色彩。立下枉木,其影子自然是弯的,“远、近”、“明、幽”、“明、闇”、“要、详”在该例句中也具有这样的用法和含义。

总之,以上所举例子把在逻辑上对立的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能够强烈的影响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对事物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

二、反义词在辞格与句式中的运用

在反义词的使用过程中,《荀子》较好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格和句式。运用这些修辞格与句式表现了反义词在使用过程中的修辞美。

(1)在对比中运用反义词

把互相对立的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能够使得对立双方互相对比,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不同之处;或者能够突出其中的一方,使其得到强调或深化。

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劝学》)

②“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 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非相》

例①中“古”与“今”,“己”与“人”,表达的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不同情况,通过对比,二者的对立之处非常明显;例②通过把外貌的善恶和心灵的善恶相对比,指出君子与小人的判断标准不在外貌而在内心。作者有意将形相的“恶”与“善”和心术的“善”与“恶”,将“君子”和“小人”作对比,真正的判别“善恶”、“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就十分鲜明了。

(2)在排比中连续使用反义词

《荀子》一书的部分段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格,这样使人感受到其中的气势美。例如:

①“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

②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埶: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卬则下可用也,上不卬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是强弱之凡也。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之常也。(《荀子•议兵》)

例①作者在排比句中连续用了“欲”与“恶”、“始”与“终”、“远”与“近”、“博”与“浅”、“古”与“今”等五组反义词,将人类各种矛盾对立的心蔽状况鲜明地揭示出来。反义词的运用异彩纷呈。例②反义词的连用式和对举式并用,不仅“强、弱”、“存、亡”、“安、危”、“治、乱”、“隆、简”、“贵、贱”、“上、下”、“轻、重”等多对反义词同时或重复出现,而且句式齐整,具有排比句式的特点。荀子通过在排比中连续使用反义词,不仅造成对比鲜明的特点,而且具有增强排比的气势,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另外,荀子的这种行文风格为后世的典范,一再被效仿。

(3)在回环中运用反义词

回环是把前后語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反义颠倒的存在方式为回环修辞格的使用创造了条件,使得反义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回环美。

①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②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其义行,谁得止之?(《荀子•礼论》)

③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荀子•礼论》)

以上例句的前后部分循环往复,语句整齐匀称,反义词在句中的使用有效地揭示了事物的辨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以上例子使人容易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或相互排斥的辩证关系。同时,给人一种回旋往复之美。

(4)在散句中使用反义词

散句是一组句子结构方式不同,长短不一,灵活多样,具有变化美、自然美。反义词在散句中的运用,例如:

①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荀子•非相》)

②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减焉,夫是之谓天情。(《荀子•天论》)

例①中作者连续使用“长短、小大、善恶”这三对反义词,并指出个子的高矮,身躯的大小,容貌的美丑都与人的吉凶无关。这些反义词的并列使用,集中揭示了外形上矛盾的各种现象,引人思考,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相貌与吉凶的关系。例②“好”与“恶”、“喜”与“怒”、“哀”与“乐”是人的自然情绪特征。荀子把矛盾的情感并列提出,深刻地说明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两者相辅相成。

总之,荀子运用反义词常常使其产生特殊的修辞功能,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荀子运用丰茂的词汇及对于语言追求,而且可以感受到荀子精深的思想,感受其文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2009

[2]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中华书局,2010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李华:《<左传>修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胡安顺:《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6

[6]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

[7]鲁六:《荀子》反义词研究,语文知识,2007.2

[8]李永芳:《荀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2006

作者简介:齐芳(198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猜你喜欢
修辞反义词荀子
认识反义词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反义词 大不同
找找反义词
和谐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水浒英雄绰号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