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摘要]运用外语需求理论对理工科大学生翻译能力社会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翻译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还远远不够,改变翻译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化地位势在必行。以此实证调查为依据,提出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方案,旨在重新定位翻译教学,建设重实践、重实用的翻译课程群,构建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自主性、交互式、个性化的翻译教学模式,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科技翻译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科技翻译能力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28-03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学位,我国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内的翻译能力培养也开始受到关注,翻译教学由此成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目前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处于边缘地位,系统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翻译能力需求的论著较少,实证研究也有所缺失。
一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学成果实用性转化的不断加强,翻译能力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提出理工科大学生须具备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能力,同时还须兼顾速度与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应用翻译能力培养势在必行。然而,该项培养迄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需求分析缺失是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方面的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和翻译能力需求分析调查”,并根据“需求分析”设置了相关问卷。本次调查于2010年10月在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进行,以分层抽样的形式选取了2008级理、工科共200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男、女生比例为7:3。受访者均已参加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60%。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
问卷第二部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调查”由以下4类问题构成:A.现有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能否满足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需要;B.目前的教学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C.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是否有助于翻译能力培养;D.现行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能否使学习者达到“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的程度。其调查结果如图一所示:
■
图一
问卷第三部分是针对“学习者翻译能力学习需求”展开,共设置了9个问题,以调查学生学习翻译的目的,调查结果如图二所示:
■
图二
根据前两图所示,笔者认为,此次调查暴露的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翻译不应仅限于专业外语学生学习,也应为广大公外学生开设,但目前大学英语课仅在前四学期开设,每学期规定为64学时,在有限的学时中需培养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如此,翻译课时所占比例就相当有限了。尽管学校已经开设一些翻译选修课,但由于课时数少、人数多,难达到预期目的。
其次,教学方法、内容仍有待改进。目前,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教学仍停留在“对答案”的层次上。教学过程缺少理工科专用的翻译教材,在综合教程每单元课后只有针对课文内容的单句翻译训练,几乎没有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系统讲解。
再次,教学方向需加强引导。调查显示,理工科大学生认为学习翻译有助于通过考试、找工作以及日后的工作表现,较少人认为今后会从事专职翻译工作。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注意教学内容与就业和各类考试的关系,加强实用性翻译训练。
二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用性得到广泛關注,这使得翻译能力培养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契机。在此情势下,结合前述问题,并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翻译能力社会与学习需求,笔者提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方案,旨在重新定位翻译教学,建设重实践、实用的翻译课程群,构建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自主性、交互式、个性化的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技翻译能力。其总体构想如下。
(一)总体思路
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的终极实现者,能否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并达到学以致用是翻译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学生的学习所得终将在社会得到检验,能否适应社会需求也是制订改革方案的重要标准。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总体改革思路可拟定为:构建重实践的翻译课程群;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侧重实用性科技文献的翻译教学和练习;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
(二)具体实施方案
1.课程设置。在增加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时的同时,增添实用性课程比例,在精读、听说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翻译课程,构建重实践、重实用的翻译课程群。具体来说,应在大学英语学习基础阶段即增加翻译教学环节,渗透基本的翻译观念和翻译技巧,形成“听说读写译”完整的语言技能训练模式。进入高级阶段后,则通过开设校级公共选修课和辅修课,帮助学生掌握翻译基础知识和技能,系统培养学生实用科技翻译能力,确保翻译教学四年不断线。同时,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应设置两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一是“语言共核”之上的“对外交流的共核”,或说是“打下扎实语言基础”之后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类翻译基础课程;二是结合学生本专业的“专业英语”类阅读和翻译课程。[1]
2.教学模式。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现行教学方法不满,而如何结合《要求》的基本指导原则,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单一教学模式,向探索式、发现式教学模式转变,应该成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方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此原则下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安排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引入翻译教学。同时,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考虑引入“翻译作坊式”教学方法,即设置类似商业翻译中心的翻译作坊,由两名或多名译者集中进行翻译活动,译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同时,采取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突出教学实践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更可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翻译比赛、翻译讲座、毕业设计摘要翻译、专业文献翻译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
3.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无疑应更具针对性。一方面,编写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翻译训练教材,建立供学生课内外翻译实践及自测的练习题库和供教师测试的题库,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翻译观念,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翻译技巧,并加入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篇章翻译练习,培养学生实用科技翻译能力,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摘要翻译、专业文献翻译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不同专业、学习阶段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区分。前三个学期的翻译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注重基本翻译理论的讲解和简单翻译技巧的训练,第四个学期的翻译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则是按照不同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学生的不同专业来选择设置,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外语与其专业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翻译能力培养对其专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在借鉴以往多类翻译教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理工院校教学实践,拟定了本改革方案中四个学期的翻译教学内容,其侧重于科技翻译,涵盖如下方面。
第一,翻译基本知识。介绍翻译的定义、翻译标准、翻译类型。
第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介绍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承载文化的异同,从多方面如整体影响、文字、语音、构词等使学生了解该方面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第三,科技文体特点。介绍科技文体的特点,具体包括词汇特点、语法特点和行文特点。
第四,科技翻译技巧。其可分为三部分:①词语翻译,在了解英汉语言及文化异同的基础上,分析词汇在一定上下文中的含义,并介绍几种常见词汇翻译技巧并举例说明其适用情况,再按照词性分别举例说明名词、冠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动词的译法。另外还将单独讨论科技术语的翻译。②语句翻译,根据英汉语言规律和表达习惯,联系上下文分析原文的句法结构、逻辑关系和交际功能,准确理解原文所表达的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③篇章的翻译,在了解英汉思维模式和篇章差异的基础上,结合科技文体的基本特点,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专业文献实例讲评和翻译练习(包括建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文体进行翻译的能力及语篇意识。
4.教学评估。根据此方案的设置特点,笔者认为应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把握试题难易程度,丰富题目类型。首先,在测试内容方面,命题要反映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试题设置应尽可能地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与其保持一致性。在翻译测试中,尽量使用一些常用的单词,避免生僻的词汇;语法结构的复杂性也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当,做到难易适中,注意题目的语法、词汇等被测试点的选择性及可操作性,从而提高题目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以便更真实地测试学生的翻译能力。其次,在测试形式方面,要丰富题目类型,既要有客观题,也要有主观题,把分列式测试和综合式测试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拓展试题的覆盖范围,突出强调考试重点,又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深度以及英语技能运用的综合能力,从而使英语测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社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翻译教学改革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作为高校教师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能够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科技翻译能力,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參考文献]
[1]王斌华,刘辉.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34-38.
[2]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142.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