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 灏
《诗经》曰:“惟天有汉,监亦有光”。在古代,人们将汉江与天上银河相对应,汉江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是我国四大河流之一。汉江全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仅次于嘉陵江。汉江是一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大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汉江发源地,古今众说纷纭。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中府志》记载更为详尽:“汉江,水出(宁羌)州八十里嶓冢山。”“山在州北九十里,在栈道烈金坝西十里,山势尊严,峰峦回合,望之蔚然深秀,其相连者为汉王山。山内有洞,宽数丈,深里许,为汉水发源处。水从下涌出,有声砰砰然,天将降雨,其声愈大如殷雷,洞外有石砌台数丈,为往时祭汉源行礼之所。”在今阳安铁路、川陕公路旁,有形如华盖的千年古桂一株,并有唐建明修的禹王宫遗址。从此向北,可仰望嶓冢山,有小溪南来,俗名汉王沟,即漾水。循沟行十里,即到“白岩湾”,古木垂蔓,下有一洞,洞口有一钟乳石,状如卧牛,人称石牛洞。石牛高1.55米,长3.1米,遍体绿苔水渍,自背至臀有八个古字,径不盈尺,光怪陆离,不可辨认,有人揣之为“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或“岷嶓既艺朝宗于海”。相传为大禹刻石,故名禹王碑。但从发现年代看不早于清末,且石质极差,不可能历时4000年之久。《陕西省水利志》仍沿用《汉中府志》记载,以嶓冢山石牛洞之漾水为正源。然此河流程较短,从烈金坝到武侯镇长约60千米,为江源峡谷段,大部分为山地,干流两岸谷坡较缓,源头汉王沟以及青泥河、五丁关河(宽川)均为泉流小溪,于烈金坝附近汇合后至大安小盆地北纳大林河,河流又进入曲折峡谷,至炭场市会南源玉带河,继至沮水铺与沮水相会。
近几十年来,宁强县水利、方志专家多次踏勘论证,提出玉带河为新汉源。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箭竹岭(蔡山岭),东南转东北流,流经宁强县城,远眺环绕如带,故名玉带河。经铁锁关转北偏东流入勉县,至炭场市注入汉江。河长10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玉带河上游自河源东南流至汉源镇朱家河段,现统称为汉源风景区。有一年秋季,我曾驱车前往探访。源头森林茂密,层林尽然,薄雾缭绕,河水顺山势泻下,溅珠喷雪,声若琴筑,潭瀑相连,形成了壮观的“三潭”“三瀑”(云汉瀑布、观曹瀑布、元子潭瀑布)奇特景观。
但按照“河源唯远”原则,发源于留坝县西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南麓的沮水应为正源。沮水自紫柏山南麓发源后,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区,再入略阳县两河口区,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铺注入汉江。河长124千米,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紫柏山是秦岭主峰太白山的余脉,山势巍峨壮观,山上古树多紫柏,故名紫柏山。此地雨量充沛,气候爽朗,草木葱茂,苍翠欲滴。山顶云雾缭绕,山下溪流淙淙,青山绿水,风景如画。山下张良庙背靠紫柏山,其最高建筑“授书楼”屹立山颠,掩映在紫柏青松之间,隐现于云海雾涛之中,雄伟壮观。
三源相汇后,汉江初具大河规模,滚滚东流冲出峡谷,流过汉中盆地,千里迢迢,最终留给了汉江平原无尽的富庶……在汉江三千里流奔途中,诞生了许多古老而美丽的城池:汉中、安康、郧阳、十堰、均州、襄阳、荆门、荆州、孝感、潜江、汉口、武汉,在武汉龙王庙注入长江。
千百年来,恬静而幽蓝的汉水,滋养了汉水两岸先民们似水的深情,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汉江不仅孕育了《诗经》,更是《楚辞》的发源地。远在2700多年前,出生在汉水之滨房陵的西周军事家、政治家尹吉甫,他不仅带兵打仗、上朝理政,而且喜好收集整理诗歌民谣。据考证,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出自这位带兵打仗人之手。历经世代沧桑,虽然人们对他的军事战功、理政业绩知之甚少,但他采集、编著的《诗经》犹如汉水般世代流淌,让中华民族最终找到了千年精神的源头。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诗经》中记述古代先民在江河边繁衍生息、劳动生活的诗歌多达六七十首,而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就有十七首,大多与汉水有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堪称千古情诗的珍品,就诞生在汉水之滨。“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汉江流域情歌,描写的是一砍樵青年对一女子求之不得的复杂心情,反复用汉水的宽、长和不可渡泳来比喻对女子的可望而不可即。
汉中是汉水冲出峡谷后造就的第一个城池码头。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接受项羽分封,以汉中为发祥地,韬光养晦,筑汉台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一统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基业。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汉中成为中华大汉民族的古老发祥地,汉水就是汉人老家门前流过的那条铭记着汉人永远记忆的河流。西汉武帝时期,汉中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中亚、欧洲,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进步与融合,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今天,我们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再次彰显了泱泱中华对外开放的雄心。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黄忠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武侯祠。
汉江边还有一座寓意“安宁康泰”之城。然而,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座安康之城却遭受了灭顶之灾。那年7月的最后一天,汉江洪水暴涨,大水先是漫过鹅卵石河床,继而淹没了岸边的凄凄芳草,一夜之间突然陡涨七八米,吞噬了整个城区,死伤无数,损失惨重。历经安康城殇,整治汉江的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2011年中央发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号令后,陕西水利人在安顿好渭河后,开始着手全线整治汉江,上自汉中宁强,下至安康白河,到处都是加固堤防、疏浚河道的场面,暴扈不羁的汉水重归平静,使祖祖辈辈生活在汉水之滨的人们,真正过上安宁康泰的日子。
美丽的汉水欢快地向东南流淌着,流进了库容高达290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在这里,她将蓄势待发,平静心绪,整装疏容,调头北上,流向北京天津。这就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时,陕西也在积极实施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不久的将来,汉水将穿越古老的秦岭,汩汩流向关中,滋润三秦大地。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润三秦,汉江两岸儿女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关停并转保护水质,打非治违维护水事秩序,以水奠基汉水两岸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正在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不朽贡献。
千秋汉水,迎来了新的历史担当。陕西水利